地理11.2 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湘教版.ppt
第第2 2讲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讲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湿地的分类(3)湿地的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湿地的生态效益。“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湿地资源问题(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3)措施。基础反馈基础反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滇池流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加之沿岸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我国六大淡水湖之一的滇池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目前,湖底存有淤泥8000万1亿立方米,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下图是历史上滇池水域的变迁图。据此完成第13题。-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据图判断,滇池湖水较深的区域可能是()A.西南部B.西北部C.中部D.东部2.滇池湖底淤泥可能来源于()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大气干湿沉降,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湖底火山喷发物淤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中湖岸线变化,宽度越大,说明湖水越浅,反之湖水越深。所以最深的区域可能是西南部,A项对。第2题,滇池湖底淤泥可能来源于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对。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对。大气干湿沉降,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对。湖底火山喷发物形成岩浆岩,不是淤泥,错。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堆积,对。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1.A2.B-1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目前,滇池外海淤泥疏浚三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该工程的意义是()A.使滇池的发电能力增强B.利于改善滇池水质,消除富营养化C.增加了滇池的通航能力D.促进滇池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淤泥太多,导致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所以滇池外海淤泥疏浚的施工,主要意义是改善滇池水质,促进滇池水环境的良性循环,D项对。发电、通航不是滇池的主要功能,A、C两项错。能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是消除,B项错。答案解析关闭D-1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1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1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地势状况(或地形状况)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1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1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真题通关真题通关(2013海南卷,131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增强城市排污能力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B.C.D.-1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水造田。第2题,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湖泊湿地主要功能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增加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答案解析关闭1.C2.B-1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考点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资源的作用、分布和现状(1)森林资源的作用。重要的自然资源;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图示说明如下:-1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森林的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2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雨林破坏的原因-2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2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基础反馈基础反馈下列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据此完成第12题。-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是()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A.B.C.D.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有()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增长快,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平均水平较低,导致毁林开垦和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等现象并存。植树造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毁林主要是人为的砍伐,改良树种对防止森林破坏无效。选A项。第2题,森林减少,会造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土壤含水率下降、地下水储量减小、地表径流变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1.A2.D-2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的原因(1)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宽广,是世界最大的平原(面积大)。(2)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于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2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森林的生态效益森林的生态效益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在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又有所差异,总结如下。-2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真题通关(2014全国课标,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第13题。-2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B.C.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都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2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年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3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增加,草本植物将会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由于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萎缩。答案解析关闭1.A2.D3.D-2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2013全国课标,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3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3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解析:第(1)题,沼泽的补给水源来自山坡,a图山坡处植被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所以沼泽可获得稳定的补给。其补给过程:雨水在坡面流动过程中,受到植被阻挡,大量下渗转为地下水,地下水缓慢地向下流动直接补给沼泽或转为地表径流流入沼泽。第(2)题,将b图与a图对比可知,天然次生林、灌丛和沼泽植物密度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变化与材料所述速生桉的生长特点有关。第(3)题,从材料可知,桉树成材快,利于向造纸业提供丰富的原料;西南地区经济水平低,产业少,多廉价劳动力,造纸业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4)题,应从降水总量和季节分配两个角度分析。桉树适宜生长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国西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雨林气候相比,西南地区降水总量较少,旱季降水更少,水源条件不能满足桉树的生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