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十三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ppt
地理课标版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命题视角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命题视角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2016课标,36(1)(2),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答案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外力作用。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内格罗河位于赤道附近,流域内高温多雨,生物量大,死亡生物分解形成大量腐殖质;流域内等高线稀疏且流经沼泽,反映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泥沙易沉积。(2)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区位因素。可从运输需求、建设难度、建设造成的影响以及当地适宜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等几个方面回答。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小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不发达温馨提示温馨提示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命题视角一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命题视角一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下面两题。1.(2016浙江文综,7,4分)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答案答案B此题为坐标图判读类问题,解题关键是看清看懂各坐标代表的含义及坐标数值。依材料可知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B项和D项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故可知B项正确。同理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读图可知,A项和C项均错误。2.(2016浙江文综,8,4分)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答案答案A此题较易,数值大小表示单位能耗高低,无论哪一区域均应降低单位能耗,故A项正确,B项错误;重型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均属高耗能工业,故C项和D项错误。3.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甲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乙为江苏省简图。图甲图乙材料二图丙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命题视角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命题视角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丙(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省区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河流少,水量小矿产资源丰富,以为主较少(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对新疆的影响:。对江苏的影响:。(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答案答案(1)省区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地形以盆地、山地为主气候类型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河网密集,水量大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解析解析(1)新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以盆地和山地为主,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图中可以看出,煤炭、石油、天然气丰富;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第三级阶段,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量大。(2)两省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从分层设色图中来判断说明即可。(3)两省产业比例的差异明显。读图可判断,新疆第一产业大于江苏,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反。(4)江苏和新疆两省相互协作,新疆有丰富的资源,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而江苏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先进,通过合作,使新疆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江苏则获得新疆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状况,扩大市场。(5)霍尔果斯经济发展优势有区位、交通、政策自然资源等方面优势,从图中可得出位于与中亚接壤位置,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且邻近地区资源丰富。考点三考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命题视角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命题视角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回答下面三题。甲乙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 确 的 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答案答案B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排除A项;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排除C项;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排除D项。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答案答案D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但其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导致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3.图乙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 区 域 发 展 的 过 程 来 看,其 正 确 的 顺 序 应 该 是()A.ABCB.BCAC.CABD.BAC答案答案C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图中B点)。4.(2016新疆乌鲁木齐诊断一)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2)简述阶段二由于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请从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生态效益等方面说明调整的主要内容。答案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淡水充足;内河航运便利。(2)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煤矿开采利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煤烟粉尘等污染物,环境质量下降。(3)工业结构:煤炭、钢铁、化学、机械等传统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部门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的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生态保护:建设了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解析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能源资源、水源和交通分析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第(2)题,比较阶段一、二后,从湿地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等方面说明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第(3)题,结合题干提示,在调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回答调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