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1课时) 新人教版.ppt
-
资源ID:97432527
资源大小:12.99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1课时) 新人教版.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第一课时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识记重点生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识记重点生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义;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n搀和:chn huo 掺杂混合n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n冗长:rng ch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n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n沾溉:浸润浇灌n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n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n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n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n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1.1.张中行张中行n n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1.1.张中行张中行n n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2.2.叶圣陶叶圣陶n n叶圣陶(1894-1988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n n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思考思考n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n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n明确:n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n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n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n明确:待人厚,律己严。n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n(2)第四自然段:送客n(3)第五自然段:复信 n(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n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典例分析典例分析:文本分析文本分析n五个部分:五个部分:n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n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过人之处。n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3-6段从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人宽厚的一面。n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从“以上说待人厚以上说待人厚”至至“于是于是做做和和作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n第五部分(第五部分(1111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生品德的思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n n你喜欢张中行的这种文风吗?你觉得文学创作的文采华美与这种平易的文风孰优孰劣?归纳总结归纳总结n n本文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生平典型事迹的叙述,歌颂了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严。启示我们应以叶先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行为榜样,反思自己,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甚至指责,加强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