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pdf

    • 资源ID:97442076       资源大小:1.21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pdf

    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 B50 18 92 0 0 5,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公共建筑,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安徽地区气候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有条件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专项改造时,也应执行本标准。1.0.3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应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采暖、空调、通风、照明设备及其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并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条件下,全年采暖、空调、通风和照明的总能耗,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应减少并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1.0.4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 2.0.1透明幕墙t r a n s p a r e n t c u r t a i n w a l 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2.0.2 可见光透射比v i s i b l e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透过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b u i l d i n g e n v e l o p e t h e r m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t r a d e-o f f o p t i o n 当设计建筑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以耗电量计),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标准的要求。2.0.4参照建筑r e f e r e n c e b u i l d i n g 参照建筑是一栋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假想建筑。作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综合判断时,与设计建筑相对应的,计算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的比较对象。2.0.5设计建筑d e s i g n i n g b u i l d i n g 正在设计的、需要进行节能综合判断的建筑。2.0.6 外门窗遮阳系数(SCc)s u n s h a d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在直射阳光照射的时间段内,太阳辐射透过窗户(包括窗框、窗玻璃)所形成的室内得热量,与相同条件下透过3m m 透明白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量之比。外门窗遮阳系数(SCc)与玻璃遮阳系数(SCB)及窗框面积(Fk)有关。2.0.7 建筑外遮阳系数(SD)s u n s h a d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b u i l d i n g 按规定方法进行计算的建筑外遮阳板遮阳效果的数据(应按本标准附录A 的规定计算)。2.0.8 综合遮阳系数(SCw)i n t e g r a t e d s u n s h a d i n g c o e f f i c i t i o n 页面 1/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考虑外门窗遮阳系数和门窗洞口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的一个系数,其值为外门窗遮阳系数(SCc)与门窗洞口建筑外遮阳系数(SD)的乘积。2.0.9单一朝向平均窗墙面积比(Cm)m e a n r a t i o o f w i n d o w a r e a t o w a l l a r e a 整栋建筑某一朝向外墙面上窗及阳台门透明部分洞口总面积与该朝向外墙立面的总面积(包括其上的窗及阳台门的透明部分洞口面积,即计算范围内的总面积)之比。2.0.10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o v e r a l l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b u i l d i n g e n v e l o p e 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为W/(K)。2.0.11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 m)a v e r a g e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e x t e r i o r w a l l 外墙包括外墙主体部位(承重墙体或框架、剪力墙的填充墙)和周边混凝土剪力墙、异形框架柱、抗震构造柱、圈梁、混凝土过梁、窗台板等热桥部位在内,按面积加权平均求得的传热系数。单位:W/(K)。2.0.12 分层空气调节s t r a t i f i c a t e d a 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特指仅使高大空间下部工作区的空气参数满足要求的空气调节方式。2.0.13耗电输热比(EH R)r a t i o o f e l e c t r i c i t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t o t r a n s f e r i e d h e a t q u a n t i t y 在采暖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全日理论水泵输送耗电量与全日系统供热量的比值。两者取相同单位,无因次。2.0.14输送能效比(ER)r a t i o o f a x i a l p o w e r t o t r a n s f e r i e d h e a t q u a n t i t y 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与所输送的显热交换量的比值。无因次。2.0.15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 P)r e f r i g e r a t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p e r f o r m a n c e 在名义工况下,制冷机的制冷量与其净输入能量之比。无因次。2.0.16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 PLV)i n t e g r a t e d p a r t l o a d v a l u e 用一个单一数值表示的空调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它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计算获得。无因次。2.0.17 名义工况制热能效比(EER)h e a t i n g e n e r g y e f f i c i e n c y r a t i o 在名义工况下,热泵机组的制热量与其净输入能量之比。无因次。2.0.18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 S)p o w e r c o m s u m p t i o n o f u n i t a i r v o l u m e o f f a n 空调和通风系统输送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量。单位为W/(m3/h)。3室内热环境和节能设计计算参数 3.0.1室内热环境宜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热环境的控制指标以室内温度为准;2 对室内相对湿度有要求的场所,室内热环境的控制指标中,应提出室内相对湿度数值的要求。页面 2 /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3.0.2 采暖和空调的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取值宜符合下列规定:1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宜符合表3.0.2-1的规定;2 空调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宜符合表3.0.2-2 的规定。页面 3/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页面 4/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4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单体平面设计,冬季宜利用日照采光、取暖,夏季应减少太阳热辐射并利用自然通风。总体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化等自然资源进行多方位的节能设计。4.1.2 建筑主体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4.2 建筑设计 4.2.1建筑物的体形宜避免过多的凹凸与错落。4.2.2 按照建筑物能耗情况和围护结构能耗占全年能耗的比例特征,安徽省的公共建筑应按下列两类进行节能设计:1甲类建筑设有空气调节系统且单幢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 0 0 0 0,或建筑高度超过50.0 m 的公共建筑;2 乙类建筑不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公共建筑。4.2.3公共建筑每个朝向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外门、阳台门)的窗墙面积比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类公共建筑的每个朝向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0.7 0;2 当单一朝向窗(包括透明幕墙、外门、阳台门)墙面积比小于0.40 时,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应按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4.2.4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可开启部分的面积不宜小于幕墙面积的15%。在任何情况下,利用外窗进行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1/20。4.2.5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 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4.2.6 设有中庭的公共建筑,夏季宜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必要时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有防止中庭顶层温度过热的措施。4.2.7 建筑外门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4.2.8 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通风空调机房的位置,制冷和供热机房宜设置在空调负荷的中心。4.2.9建筑的东、南、西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宜设置外部遮阳,外部遮阳的遮阳系数按本标准附录A 确定。4.2.10 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有建筑节能的专项说明(即建筑节能专篇并含有建筑节能设计一览表)。4.3围护结构节能规定性指标和热工设计 4.3.1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3.11、表4.3.12、表4.3.13的规定。其中,外墙传热系数应考虑结构性热桥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K m)。页面 5/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页面 6 /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当设计建筑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外门窗的传热系数、综合遮阳系数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按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4.3.2 建筑物外墙与屋面等热桥部位的冬季内表面温度,在空气设计温度条件下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3.3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外墙与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不应大于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4.3.4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 B/T 7 10 6 2 0 0 8规定的6 级。其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q 11.5m3/(m h),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q 2 4.5m3/(h)。4.3.5透明幕墙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 B/T 2 10 8 6-2 0 0 7 中规定的3级。其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建筑幕墙开启部分为q L1.5m3/(m h);建筑幕墙整体(含开启)部分为q A 1.2 m3/(h)。4.3.6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面积和体积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2 外墙传热系数应考虑结构性热(冷)桥的影响,取全楼平均传热系数。其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 的规定,当屋顶、外墙采用一种以上保温材料时,应分别验算其传热系数及面积,再进行加权平均;3外门窗窗墙面积比应按建筑物的四个面分别计算各墙面的平均值(Cm);4轻质结构指轻钢、木结构、轻板等墙体或屋顶结构,面密度小于2 0 0/;重质结构指各种混凝土、剪力墙、砌体结构(包括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墙板)等的墙体或屋顶结构,面密度大于或等于2 0 0/。当轻质结构的屋顶、外墙传热系数满足本标准表4.3.1-1、表4.3.1-2 限值要求的同时,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 B50 17 6-93第5.1.1条的规定,验算屋顶、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5分隔空调房间与非空调房间的隔墙与楼板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0 W/(K);6 节能计算应同时验算冬季外墙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7 外门窗的综合遮阳系数按下式计算:4.4围护结构节能的细部构造设计 4.4.1外门窗设计选用:页面 7 /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1多层公共建筑宜采用平开窗。高层建筑应采用内平开、下悬开启或多点锁具上悬窗,高层建筑不应采用外平开启窗;采用推拉窗时,窗扇必须有防脱落措施;2 外窗、屋顶透明部分(天窗)推荐采用塑料、断热铝合金型材中空玻璃窗,中空玻璃中空层厚度不应小于9m m;3透明幕墙宜采用断热铝合金型材中空玻璃幕墙,热工性能同幕墙所在朝向的外窗;当采用单层玻璃肋全玻璃幕墙、点支式玻璃幕墙(包括底层全单层玻璃外门),热工性能达不到所在朝向外窗的热工性能指标时,应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提高该朝向外窗的热工性能;4各朝向选择外窗热工性能等级、玻璃品种、厚度及中空层厚度时,不宜多于两种;5公共建筑设置外凸(飘)窗时,外凸(飘)窗尺寸不宜大于6 0 0 m m(从墙身中心线至凸窗中心线);凸(飘)窗的传热系数应比普通平窗传热系数值要求降低大于等于10%;6 设计应明确玻璃品种、厚度及中空层厚度;选用彩色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时,应满足可见光透射比的要求。常用玻璃的采光性能见本标准附录F。4.4.2 公共建筑的东、西、南向外门窗(包括透明幕墙)宜设外遮阳。需兼顾冬季日照取暖时,应优先采用活动遮阳,且应符合以下规定:1东、西向的外门窗宜设置挡板式遮阳或可以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遮阳;2 南向外门窗宜设置水平遮阳或活动外遮阳;3当单一开间外门窗窗墙面积比大于0.45时,应设置建筑外遮阳;4各朝向外门窗,当设置了可以完全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时,应认定满足本标准表4.3.1-1、表4.3.1-2 对外门窗遮阳的要求;5屋顶天窗(包括中庭采光),应设置外遮阳。4.4.3外门窗与墙体间的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弹性发泡高效保温材料填充,不得采用水泥砂浆填缝(嵌缝);墙面内外粉刷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应采用耐候防水密封胶嵌缝防水;2 采用玻璃幕墙时,窗槛墙、防护栏板、隔墙、楼板或梁柱与幕墙间的间隙,应填充保温、防火材料,并加以密封;3门窗洞口侧边墙面,应做保温处理,保温层厚度不得少于2 0 m m;4外凸(飘)窗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围护结构(放置内藏式空调室外机),传热系数同外墙的限值规定;开向房间内的空调室外机检修门,传热系数不大于2.0 W/(K)。4.4.4屋顶、外墙设计 1公共建筑的屋顶和外墙宜采取下列节能综合措施:1)建筑外墙饰面及屋顶面层宜采用浅色饰面,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2)外墙保温优先采用外保温体系;条件许可时可采用自保温体系;采用内保温时,保温材料需有足够的强度,并应加强对屋顶、外墙热桥部位的保温隔热措施,防止热桥部位结露;3)建筑外保温材料和外保温系统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消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当外保温系统采用不同材料时,外墙、屋顶传热系数应取不同传热系数的加权平均值;页面 8 /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4)平屋顶宜采用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有条件时,可进行屋顶绿化;2 外墙细部构造设计:1)外墙上的挑出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篷、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装饰线条、结构性遮阳(水平或垂直),应根据结露计算要求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2)外凸(飘)窗、凹入式空调室外机(内置式)壁龛,其外窗上下、侧面不透明的悬挑混凝土薄板、分隔室内外的薄墙以及空调室外机的检修小门等部位,应做好保温隔热处理;3)非透明幕墙(石材、铝板等)的结构墙体表面,应按外墙热工要求进行保温、隔热设计,并考虑幕墙金属构件热桥的影响,适当提高外墙的热工性能(传热系数约降低2 0%);4)全透明幕墙内的窗台(槛)墙部分,应按外墙热工要求进行保温、隔热设计,窗台(槛)墙的上、下沿口应结合防火封堵要求进行密封。3外墙、屋顶中的接缝、混凝土、嵌入外墙的金属件等构成的热桥部位应做好保温隔热措施;外墙、屋顶的变形缝盖口构件内侧,应紧密填充厚度不小于50 m m 的难燃型膨胀聚苯板,阻断变形缝中的空气通道;4不封闭阳台的外墙和封闭阳台墙上无门时所有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3.1-1、表4.3.1-2 中对外墙和架空楼板的规定;5钢、木结构等轻型结构体系的公共建筑,其屋面、外墙应设空气间层与绝热层,以提高轻质结构的隔热性能;6 用于外墙的有机或部分无机纤维类保温材料,不宜直接接触室外地面且应密封包覆;绿化种植屋面下的有机类材料,应有刚性材料密封,以防白蚁、鼠类等生物的侵害;7 建筑外饰面做法应选用与保温系统相配套的材料、构造层次。4.4.5底层楼、地面设计 1地下车库中,当车辆出入口为开敞式,且车库设有自然通风排气口(井)时,上层建筑范围内的地下车库顶板,应按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热工要求进行设计;2 底层为架空层,或底层地面架空(离室外地坪小于等于6 0 0 m m,外墙上有通风洞孔)时,架空部分的楼地面按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热工要求进行设计;3底层为有外门窗的车库或半地下、地下车库、贮藏室,其车库、地下(半地下)室顶板的热阻应大于等于1.2 K/W;当底层为开敞式车库或其它开敞式用房以及外墙上窗户为百页通风窗时,楼地板按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设计;4地下商场(或其它非设备、非车库类公共用途房间)的地面结构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土壤,均按地面热阻限值进行设计;5地下商场(或其它非设备、非车库类公共用途房间)顶板上层也为公共建筑时,0.0 0 层处地面(楼板)可不作保温处理;6 地上商场顶层位于住宅下的部分楼面,应按居住建筑层间楼板进行设计传热系数小于或等于2.0 W/(K);7 直接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宜设保温层并应作防潮处理。4.5特殊建筑和部位的节能设计 4.5.1凡不属于居住建筑的项目均应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其中下列项目也应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设计:页面 9/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1部分位于居住建筑下部,且绝大部分为独立沿街建造的商铺;2 连结于两幢居住建筑之间的商铺;3位于居住建筑下部的一层及多层大空间大型商场或其它类型公共建筑物(包括裙房部分);4工业建筑中,位于车间端头或位于某一层,可以自成一区的办公、会议等工业车间办公、生活辅助以及可以独立分区的附建或独立建设的生活用房(如厨房、餐厅、会议厅、浴室、职工活动室、健身房等);5每套设有专用卫生间和简易厨房,可供办公兼作住宿的公寓、公寓式办公楼,公寓式酒店、招待所、疗养院的住院楼、设有空调系统的学生宿舍(公寓)等;6 独立建设且有人长时间停留的值班室、传达室、接待室、小商铺、饮食(小吃)店、咖啡店等;7 附建于居住建筑下部、层数在三层及三层以下具有多种公共使用功能(如会议、棋牌、健身、娱乐、餐饮等)的小区会所、公共活动场所。4.5.2 教学楼、办公楼、科研楼、招待所、公寓楼等敞开式外廊的公共建筑,其临外走廊的门窗、墙体均应按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隔热设计。在确保使用功能空间保温、隔热处理的围合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其开敞式楼梯间、卫生间的外墙可不作保温处理。4.5.3高出主体建筑屋面二层及二层以下(每层面积小于等于2 0 0)的出屋面楼梯间、贮藏室、物品库、设备用房等无人员长时间停留的房间,可不做保温、隔热设计。但出屋面的电梯机房,应做好屋顶、墙体(含门窗)的保温、隔热设计。4.5.4凡附建于公共建筑内的无人员长时间停留的设备用房(如变配电房、柴油发电机房、锅炉房、空调、制冷、通风机房、水泵房等)、服务用房(洗衣房、贮藏室);库房(如汽车库、摩托车库、自行车库、专用库房;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中不需设空调、除湿设备的集中书库、专用库房),当可以集中划分为一个独立空间,且不影响公共建筑其余部分保温、隔热处理的围合性与完整性时,该独立空间的外围护结构可不做保温隔热处理。否则应与公共建筑部分统一处理,以确保保温、隔热处理的围合性与完整性。4.5.5附建于临街建筑中的向市民开放的公共卫生间,采用自然通风、排气时,该局部外围护结构可不做保温隔热处理,但要确保公共建筑主体部分保温、隔热处理的围合性与完整性。4.5.6 附建于汽车销售店的库房部分,可不做保温、隔热设计,但要确保建筑主体部分保温、隔热处理的围合性与完整性。4.5.7 与上述特殊部位相邻的墙体,其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0 W/(K)。4.5.8 符合上述条件,允许不做保温、隔热的围护结构部分,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明确说明或用图示给予区分。4.5.9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应注明所用保温材料、厚度及分层做法,并用图例表示或说明使用范围。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 5.0.1当设计建筑的各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各朝向外门窗平均窗墙面积比、传热系数、综合遮阳系数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或优于本标准的规定性指标时,可直接判定该设计建筑为节能建筑。5.0.2 当设计建筑有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能完全符合本标准第4.2.3条、第4.2.5条和4.3.1条的规定时,应按本章的规定对设计建筑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进行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综合判断的设计项目,其主要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综合遮阳系数必须小于或等于表5.0.2 规定的限值后,方可进行综合判断。页面 10 /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5.0.3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应以建筑物在本标准第5.0.5条规定的条件下计算得出的采暖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为判据。设计建筑在规定条件下计算得出的采暖、空调耗电量之和,不应超过参照建筑在同样条件下计算得出的采暖、空调耗电量之和。5.0.4参照建筑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1参照建筑的建筑形状、大小、朝向以及平面划分均应与设计建筑完全相同;2 参照建筑外墙的开门窗位置应与设计建筑相同,当某个朝向的门窗面积与该朝向传热面积之比大于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时,应缩小该朝向门窗面积,并应使得门窗面积和该朝向的传热面积之比符合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当某个朝向的门窗面积与该朝向的传热面积之比小于本标准表4.2.3的规定时,该朝向的门窗面积不作调整;3当设计建筑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大于本标准第4.2.5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符合本标准第4.2.5条的规定;4参照建筑屋面、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外门窗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应取本标准第4.3.1条中对应的限值。5.0.55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采暖、空调年耗电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整栋建筑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应符合本标准第3.0.2 条的规定;2 室外气象计算参数应采用当地典型气象年;3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人员设计新风量,应符合本标准第3.0.3条的规定;4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的计算应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进行;5建筑面积和体积应按本标准附录E计算。5.0.6 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采暖、空调年耗电量应采用专用软件进行动态计算,并应采用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编制的现行同一版本软件计算。6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采暖、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并以此作为选择冷热源设备、末端设备、确定管径、选择自控和调节阀门等的计算依据。6.1.2 冷量和热量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区域性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应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2 公共建筑内部宜按经济核算单位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页面 11/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6.1.3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并确保水泵的工作点在高效区。6.1.4采暖与空调水系统的补水定压点,宜设在循环水泵的吸入口处。定压点最低压力的确定和补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暖水系统补水定压点的最低压力,宜按照保证系统最高点压力高于大气压力10 k Pa;空调冷热水系统补水定压点的最低压力,宜按照系统最高点压力高于大气压力5k Pa 确定;2 补水泵的扬程,应保证补水压力比系统静止时补水定压点的压力高30 50 k Pa;3补水泵的小时流量,宜为空调水系统水容量的5,不得超过10。空调水系统的单位水容量可参照表6.1.4估算,室外管线较长时取较大值。4采暖与空调水系统的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6.2 采暖 6.2.1集中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6.2.2 公共建筑中的高大空间如大堂、候车(机)厅、展厅等处,宜采用辐射采暖方式,或采用辐射采暖作为补充。有条件时,宜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热水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 0 C,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宜大于10 C。6.2.3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的管路,宜按南、北向分环供热原则进行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调控装置。6.2.4集中热水散热器采暖系统的设计,应严格按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 B50 0 192 0 0 3的规定进行水力平衡计算,且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各并联环路之间的计算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常用的系统制式如下:1上供下回垂直双管系统;2 下供下回水平双管系统;3上供下回垂直单双管系统;4上供下回全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5下供下回全带跨越管的水平单管系统。6.2.5集中热水采暖系统每组(或每个房间的)散热器或地面辐射采暖每个环路,应配置与系统特性相适应的、调节性能可靠的自力式温控阀或手动调节阀。6.2.6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6.2.7 散热器宜采用上进下出、同侧连接的明装方式,其外表面应涂刷非金属性涂料。页面 12 /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6.2.8 集中采暖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应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力平衡装置。6.2.9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 R),应符合下式要求:6.2.10 采暖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控制。6.3空气调节 6.3.1公共建筑内存在需要常年供冷的建筑内区时,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1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2 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系统;3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有条件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等能够回收余热的空气调节系统;4当建筑物内区空间采用全空气系统时,冬季和过渡季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风作冷源,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供应冷水。6.3.2 设计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设计与新风量调节相适应的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可调新风比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一般公共建筑的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宜不低于50;2 人员密集的大空间和内区所有的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宜不低于7 0;3空气处理机组新风入口、新风过滤器等应按最大新风量设置。页面 13/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6.3.3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6.3.4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C0 2 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CO2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6.3.5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和新风比相差悬殊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6.3.6 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6.3.7 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 m、且体积大于10 0 0 0 m3时,宜采用分层空调系统。6.3.8 设计全空气空调系统并当功能上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单风管送风方式。6.3.9下列全空气空调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2 建筑内区全年需要送冷风。6.3.10 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6.3.1l 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采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6.3.12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人各空气调节区,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6.3.13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直接从吊顶内回风。6.3.14选配空气过滤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页面 14/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1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50 Pa(粒径大于或等于5.0 m,效率:8 0 E2 0);终阻力小于或等于10 0 Pa;2 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8 0 Pa(粒径大于或等于1.0 m,效率:7 0 E2 0);终阻力小于或等于16 0 Pa;3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需要。6.3.15空气调节风系统应限制土建风道的使用,如必须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采用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后的新风送风道;2 当条件受限只能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6.3.16 空气调节系统中组合式空气调节机组的漏风率不应大于1%。6.3.17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1除空气处理过程需要采用喷水室处理或水蓄冷等情况外,均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2 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3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气调节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宜采用分区两管制水系统;4全年运行过程中,供冷和供热工况频繁交替转换或需同时使用的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统;5系统较小或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宜采用一次泵系统;在经过包括设备的适应性、控制系统方案等技术论证后,在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经济性的前提下,一次泵可采用变频调速方式;6 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宜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应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7 应通过合理划分区域和布置环路,并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减少各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值。当相对差值大于15时,应在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8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9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6.3.18 选择两管制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冷水循环水泵和热水循环水泵宜分别设置。6.3.19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2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4冷却塔宜采用变频调速风机。6.3.2 0 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焓湿图(h 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页面 15/3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34/146 7-2 0 11)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4115.h t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pdf)为本站会员(w**)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