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19年重庆名校小升初模拟试卷(6) 人教课标版含答案.doc
2019年重庆名校小升初模拟试卷(6)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投掷(zhì) 纤细(xin) B. 斑点(bn) 距离(jù) C. 挨挤(ái) 伶俐(líng)2.下面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不避艰险 银妆素裹 腾云架雾 夜以继日B. 卓有成效 苦心孤谐 神清气爽 迷途知返C. 直截了当 再接再厉 深思熟虑 顾名思义D. 崇山峻岭 温文而雅 川流不息 司空见贯3.数笔画填空。“太”共_画,第2画是_,组词_。“金”共_画,第5画是_,组词_。“为”共_画,第2画是_,组词_。“阳”共_画,最后1画是_,组词_。 4.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喜不自胜_胜利;优美的;比另一个优越;能够承担或承受。神机妙算_机器;机会,时机;迅速适应事物变化,灵活;重要事务。负荆请罪_背;失败;小于零的;担负。聚精会神_聚合;见面,会见;理解,懂得;表示擅长。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汹涌_ 心惊_ 忐忑_ 6.把句子补充完整 (1)_,俯首甘为孺子牛。 (2)_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3)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_,挤出来的是_、_。 (4)时间就是_,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_的。 7.给下面的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它们表示不同的意思。你 同 意 他 不 同 意你 同 意 他 不 同 意你 同 意 他 不 同 意 8.最近,网上热传一则帖子要想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智能手机,对此,同学们持两种观点。针对甲、乙双方的发言,主持人应说些什么呢? 甲方:我认为小学生可以有手机。手机可以打电话、发信息,方便我们和家长联系。乙方:我不同意甲方同学的观点。许多同学有了手机,根本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上课也想着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主持人:_。9.写字时,我能做到“三个一”,我的字写得更美观了。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吧。深夜的街道,在夜幕的笼罩下,像睡着了一样恬静。 10.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句子改成反问句。看着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一定能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文字的情绪。(2)把下面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承认父亲是对的。(3)修改病句。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句都很通顺。(4)仿写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_是_,也是_。11.联系生活实际,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字数在100字左右)。除夕真热闹。二、阅读·感悟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_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_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_就发芽_就生长_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_风情万种的柳树了_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_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_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1)在文中方框中加上标点符号。然而_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_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_就发芽_就生长_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_风情万种的柳树了_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_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_(2)历代诗家词人为柳树倾洒过很多墨汁,请写出其中的一句:_,_;每每吟诵哪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请写出一句送别诗:_,_。 (3)联系全文,回答问题: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又为什么写道灞河边的柳树?写出你的理由。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o):年老的妇人。杵(ch):棒槌。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去:_ 方:_欲:_ 还: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 _ _ _ _还 _ _ _ _(3)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相同。(判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太白感其意,还卒业。(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14.快乐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_(劫难 困难)。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_(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_(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_(淹没 掩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了,只见灵魂独舞。死神_可以夺去人的生命,_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它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 (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蕴含_ 震撼_ 一筹莫展_ 遍体鳞伤_(4)“V”字形代表_,“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_ (5)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三、习作·表达 15.六年的小学生活是多么难忘,许多的人和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或一堂课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是“难忘的_”。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积累·运用 1. C 2. C 3.4;撇;太阳;8;横;金黄;4;撇;因为;6;横;阳光 4. ; 5.澎湃;肉跳;不安 6.(1)横眉冷对千夫指(2)其实(3)草 ;牛奶 ;血(4)生命;谋财害命 7.你同意,他不同意。你同意,他不同意?你同意他不?同意。 8. 针对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使用手机有利有弊,如果家长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弊往往大于利,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并以身作则。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自制力,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9.略 10.(1)看着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难道不能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文字的情绪吗?(2)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3)这篇作文的语句很通顺。(4)你们; 哭着长大的; 学习长大的 11.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二、阅读·感悟 12.(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通过家乡灞河边的柳的衬托、对比作用,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13. (1)离开;正;想要;回去(2)mó;磨刀;mò;磨盘;hái;还有;huán;归还 (3)1(4)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回去 完成了学业。(5)坚持不懈。万事功到自然成。 14. (1)劫难;伤害;坚信;淹没(2)虽然;但是(3)蕴藏;震动;无计可施;伤痕累累(4)胜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5)小女孩面对死亡始终面带微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仍然流露着微笑。这种微笑蕴含着的信念和精神,让所有人的灵魂为之震撼。 三、 习作·表达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