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ppt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从椎动脉上部分出,是椎动脉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中上部外侧区、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下面的后部。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外侧分出后,向后上走行到小脑底面时分内、侧两支。内支与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支及同侧小脑上动脉吻合,侧支与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并由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分出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小支动脉,是终动脉。故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塞时,仅发生其到延髓的小分支供血区的梗塞,即延髓背外侧梗塞延髓横断面前庭神经功能:传导平衡觉。解剖:如图损害表现:眩晕、眼震及平衡障碍。疑核为特殊内脏运动核为特殊内脏运动核 疑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纵贯延髓的全长,发出的纤维先向背内侧走行,然后折向腹外方出脑,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束纤维的传入。疑核是个细长的细胞柱,发出的纤维加入3对脑神经:1.上部发出的纤维进入舌咽神经舌咽神经,仅支配茎突咽肌;2.大的中部发出的纤维加入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支配软腭与咽的骨骼肌、喉的环甲肌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3.下部发出的纤维构成副神经副神经脑根,进入副神经,出颅后又离开副神经而加入迷走神经,最后经迷走神经的喉返神经,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此外疑核还包含透射到心脏的副交感节前神经节。小脑下脚小脑下脚小脑下脚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两部分。1.传入纤维包括: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2.传出纤维包括:发自绒球和部分小脑球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损害表现:同侧共济失调。Horner综合症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rner综合症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其轴突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自脑桥腹侧面与小脑中脚移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的前内侧,随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等。三叉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结内,三叉神经结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脑桥腹侧面入脑后,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其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眼、鼻及口腔的粘膜。受损表现: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脊髓丘脑束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及压觉。解剖:在白质前连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传导痛温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分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受损表现: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临床表现并发症眼球斜角性偏斜眼球斜角性偏斜:即病灶侧眼向下内转而对侧眼向上外转。这是因为人通过前庭器官、前庭系统维持静息和动态的人体平衡。椭圆囊发出纤维主要投射到同侧前庭外侧核,球状囊主要投射到前庭下核,半规管主要投射到前庭上核、内侧核和下核。由前庭核发出纤维到内侧纵束和前庭脊髓束以调节眼球位置和颈肌活动。如上述通路受损可导致前庭系输入不平衡,而出现眼球斜角性偏斜。眼球震颤眼球震颤:较常见,可为水平性、旋转性、水平-旋转性或水平-旋转-垂直性,以水平-旋转最常见。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跷跷板样摆动性眼震,或眼睑-眼球震颤(注视时可诱发)。持久性凝视障碍持久性凝视障碍:表现为患者常感觉到身体被拉向一侧,而只有向另一侧倾斜方能与之抗衡。这是由于持久性凝视功能损害,眼球易于被拉向病灶侧的影响所致。治疗1 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和声光剌激。2 控制眩晕、止吐,减轻患者痛苦和缓解紧张情绪。3 溶栓治疗:最佳治疗时间窗是在发病后6小时内,特别是发病3小时内,对于超过6小时的患者可综合分析多方面条件,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方法是:给予尿激酶(50250)104 IU静滴,之后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滴,视病情决定用药时间,一般37日逐步停用,可同时给予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出血。溶栓后24小时内不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血压过高者可适当服降压药。治疗4 抗凝冶疗:目前临床上常用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0.4 ml,每日2次皮下注射,共10日,6个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它保留了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却没有普通肝素的一系列副作用,用药时无需监测凝血功能。5 降纤治疗:适用于脑梗死发病在6小时内者,但个别患者72小时内纤溶酶原过高,为预防再次梗死,仍可酌情应用,用药前后需监测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原。治疗6 血液稀释疗法:对确有血黏度高和循环血量不足的患者,适量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7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其作用在于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血黏度,常用阿斯匹林(50100 mg/d)。8 脑保护剂治疗:旨在阻断缺氧后脑细胞坏死的不同机制,延长细胞生长能力,促进后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常用药物有钙通道拮抗剂如西比灵、尼莫地平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9 康复治疗: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和病残率的降低,故应早期进行,不要延误。10 加强病情监护,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