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小组:文教政策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秦和汉时期文教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新举措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第二小组:秦汉的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明代科举制清代文字狱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宋代三次兴学第三小组(唐利):学校稷下学宫鸿都门学宋元时期的书院(兴盛的原因)清代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教会学校第四小组():教育家孔丘的教育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墨子(教育内容)孟轲荀况(教育作用及教育内容)王充教育思想(唯物主义)韩愈教育思想(师道观)第五小组: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人才观)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读书方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的培养目标观)第六小组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七小组 清末学制的建立及年“新学制”百家争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秦汉两朝中儒家的地位如何奠定的?古文翻译(大学,中庸,学记)部分第一小组 文教政策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西周教育特点 “学在官府”1、含义: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府”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2、形成原因:(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建制,四合式的大院,东边称东序,又叫东学,西边称瞽宗,又叫西学。南边称成均,又叫南学。北边称上庠,又叫北学。因四周环水辟雍又称泽宫。四、乡学五、考核和奖罚六、官私合一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春秋教育特点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官学衰废: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打乱破旧的文化垄断,造成“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一、士阶层的壮大和教育的需要二、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了园地比较西周官学与春秋私学的特点一、经济方面: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的,春秋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的。二、社会基础:官学的社会基础是奴隶主贵族。私学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特别是士阶层。三、官学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私学教育是与政治分开的独立的活动。四、官学是由官府主办,只为贵族提供一种思想的教育。而私学是由社会或私人主办的向平民开放的思想自由的教育。五、内容方面:官学的内容限定在“六艺”偏重历史文化脱离生活实际,而私学传播多学派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点等。六、办学特点: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础设备,制度上也比较规范。私学虽然制度上不够规范但是它够灵活,便于讲学。秦和汉时期文教政策秦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经历了秦代的法治、汉初的宽松“无为”、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三度变化秦的文教政策(一) 统一文字(二)严禁私学,“焚书坑儒”(三) 吏师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的文教政策汉初的文教政策:(一)重新重视各派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并诏令政府官员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二)允许开办私学;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书律”,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书籍等。(三)允许开办私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采取冷淡态度,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即“独尊儒术”。2兴太学以养士。在中央建立太学,政府直接掌控教育大权。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1)独立儒家五经博士 ,而对先前设立的传记、诸子博士则不再续置,让其自然消亡。 (2)开设太学。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正式由官方为儒家博士置弟子,称为博士弟子,宣告中央太学的正式建立。(3)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新举措在学校设置上的新特点:1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2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3专门学校的设置私学与家庭教育的特点:1儒 玄 佛 道学相结合 2科技教育成为当时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天文 医学等3 这一时期出现了妇女讲学 4 宗族和家庭教育有所发展 5 这一时期童蒙读物发展 :千字文 人物志 等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洋务学堂(1)洋务学堂概况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 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上海设广方言馆,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 文馆,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这类学校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 译人员。 2.军事学堂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6 年开设天津武备学堂,1887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1890年南京设江南水师学堂,1893 年天津创办军医学堂,1895年湖北设立武备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 炮的士兵和军官。 3.技术学堂 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训练制造及驾 驶轮船人才。1880年天津设电报学堂,1882年上海设电报学堂,1892年湖北省矿务 局附设采矿工程学堂等。办这些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员 和一些通讯人员等。(2)京师同文馆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它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只有英文馆,学生仅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 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直贯穿始终。 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 其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京师同文馆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3)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底,左宗棠和沈宝祯在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局(造船厂)设立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4)对洋务学堂的评价 积极影响: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局限性,表现在:一是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 二是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 三是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 四是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五是洋务大臣对洋务学堂的管理带有封建官僚习气。 (5)什么是洋务教育?洋务教育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洋务派为了满足洋务运动需要、培养洋务人才进行的教育变革。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 洋务教育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第二小组:察举制和科举制察举制:汉文帝开始成为仕进制度,武帝时期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表现:元光元年产生孝廉一科,人数有了具体规定。(标志察举以选关常制的姿 态登上汉朝仕进舞台) 取士范围扩大(由原来基本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 察举科目于“贤良”之外,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 选举考试中,儒家受特别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唐代科举制:A设置科目:常科(每年举行)和制科(不定期) 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武德四年)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开元二十六年) 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 道举、童子(后期)B在隋基础上的完善: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科举考试增加内容的开始) 进士加试帖经及杂文(唐高宗时期)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颁布条例考功明经进士诏,科举考试内容 项目基本定型。(“口义”即口试有时改变用笔试,即“墨义”) 天宝年间,杂文改专试诗赋,成为定制明代科举制:A建立科举定式 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颁布科举考试 条例,规定乡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日期及举额的分配等具体事宜。标志明朝 科举考试正式启动。 朱元璋,洪武五年,下诏“遂罢科举”,恢复举荐。设立科目有聪明正直、贤 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等(意在选拔实用人才)。 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宣布恢复科举考试。一开始科举与荐举并行,二者地 位平等。后来,科举逐渐取代荐举,成为明朝主要取士制度。 明科举定式始于洪武十七年,由礼部向全国各省颁布施行,“后遂为永制”。 制度主要内容:a确立每逢三年开科考试 b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明科举考试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童 试乡试会试殿试。B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结构) 影响: 促进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积极) 禁锢士人的思想,严重破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消极)C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 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 影响: 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 学做八股文成为明朝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经史等典籍遭到冷落。明清文教政策中禁锢思想的表现:(一)八股文取士(二) 严订学规(三)对待孟子的态度 (四)大兴文字狱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 中央官学隋代中央专设学校 包括国子学(首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寺,后改为国子学。其专收贵族及高官子弟。)、太学(主要为选拔贤良,教授的内容主要为五经传授)、四门学(主要教授五经)、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文字“八体”的不同写法,培养书法专门人才)、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发面的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教育内容)、律学(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招生对象同四门学,但学额少,都在50人以下)。 (一)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中央和地方学校一般学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律学学习年限为六年。(二)束脩制 束脩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的固定收入项目了。 (三)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计划 儒经分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学生选课标准:“二经”(学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全学,其余各选一经)等层次。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 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1年;公羊传、谷梁传各为1年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为2年;礼记、左传各为3年。 论语、孝经也是书学、算学和律学的公共必修课。 2.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 3.学生的管理 唐代官学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博士主持。地方官学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办了学校。学生的名额和教师编制是有规定的。 地方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统统属直系,归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史兼管。地方府州一级的官学有三种类型,即经学(本业)、医学、崇玄学。 地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于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 地方学校的教师除教学外,还有服务地方、推行教化的任务。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一、 设立京师大学堂二、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考试三、 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宋代的三次兴学,广设学校主干内容: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 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即科举考试方法是先策论,后诗赋。 第三,创建太学他在学校中实行胡瑗的苏湖教法“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他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成为熙宁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 “教”是培养人才 “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 “取”是选拔人才 “任”是任用人才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开创了分班授课和积分升级的先河,比标志着现代教育之端的捷克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要早近六百年。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推行“学田制”。 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校系统 第二,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三,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经验:其一,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其二,都比较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重视庶族子弟的出路,重视真才实学者的任用其三,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缓和育才与选才的矛盾上,确证了兴学育才的地位高于科举考试 地方官学的分斋教学(胡瑗):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六经等经典,以培养未来的封建统治人才为目的。治事斋中分“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法算术等科。凡入治事斋的学生,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选择一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王安石教育思想(人才观)人才理论一, 教之之道”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这里的所谓“教”, 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王安石认为, 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而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他特别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即教育内容应该崇尚务实, 要向学生教授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就教育目的来说, 是为了培养“有实才可用者”, 即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王安石为改变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特别强调了人才的治国才能。二、“养之之道” 人才管理方法所谓“养”是针对物质待遇和管理而言的。在严格管理的条件下, 保障必要的物质生活待遇, 是人才得以正常生活、安心工作和顺利成长的前提条件。王安石认为, 给予官吏合适的俸禄, 满足官吏的生存需要, 既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也有利于国家的政事; 而使人才“先富”之后, 还要用礼来节制约束他, 也就是要规范人才的道德行为, 调节人才的情欲; 对于那些不守礼的贪官污吏则应进行严厉惩治, 以防止利欲的泛滥和侈糜的发生。三、“取之之道” 人才选拔方法“取”即人才的选拔, 对于人才的认定需要一个合理的选拔过程。针对北宋时期的情况, 王安石认为,选才首先在于识才, 所谓“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这样的识才专家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 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选官制度; 再次, 必须完善荐举制度。所以, 他提出了具体的“取之之道” “博询众庶”、面试审查、“试之以事”。王安石认为, 荐举不能以“一二大臣以为贤而已”, 应该对被荐者采取征求众人意见的方法, 增加荐举的透明度, 以减少荐举中的营私舞弊现象。对选拔出来的人才“欲审知其德, 问以行; 欲审知其才, 问以言”, 还要实地考察被荐者的才能和德行。最后, 要用实践效果来检验人才,“以多事鉴察人才”。四、“任之之道” 人才任用方法“任”是指人才的使用问题。正所谓“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人才选拔出来了, 只有使用得当, 人才的价值才能实现。首先, 王安石认为, “人之才德, 高下厚薄不同, 其所任有宜有不宜。” (王安石全集第三十九卷) , 故应“铢量其能”, 量才录用“知农者以为后稷, 知工者以为共工”, “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 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其次, 王安石十分反对“以文学进者, 且使之治财; 已使之治财矣, 又转而使之典狱; 已使之典狱矣, 又转而使之治乱”的做法, 认为一个人一生所学有限, 不可能具备“百官”的才能, 若频繁地转岗任用, 既不利于人才的发展, 也不利于人才发挥功用。所以, 应该“任人以专”, 用人以久, 对“所部者远, 所任者重, 则尤宜久于其官”第三, 王安石认为, 对待人才要“委之以诚, 用人不疑”, 只有充分地信任人才, 才能使人才尽职尽责地工作。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学府)一、 历史条件:1、经济发展的结果 2、养士之风的产物3、齐威王开明的文教政策的体现二、(一)性质 :1.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具有二重性) 2.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多功能性) (二) 特点(1)不治而议论(2)来去自由,学无常师(3)自由辩论(4)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弟子职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1)官家兴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 (2)教学方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3)办学方针:学术自由,鼓励争鸣(4)文教政策:尊重优待知识分子(5)学校规章:弟子职 鸿都门学(东汉)一、 1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应(宦官势力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争,宦官集团想利用教育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2与汉灵帝个人爱好相关(宦官集团投其所好)二、性质:1、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2、专门为皇室宗亲子弟开设的宫邸学三、学生来源:由地方长官和三公举荐四、教学内容:尺牍、辞赋、字画五、教育目标:多封为高官厚禄从而成为俄宦官集团培植死人势力的场所宋元时期的书院一、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1.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2.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3.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4.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二、宋朝的书院(一)宋初的六大书院1.白鹿洞书院 2.岳麓书院(传播理学)3.应天府书院 4.嵩阳书院(程门立雪)5.石鼓书院 6.茅山书院(二)南宋书院的复兴:各派学术大师为了传授主张,积极创设书院。其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关系(三)宋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4.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5.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6.书院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师生之间感情深厚三、元代的书院(儒学与理学为主):元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使书院官学化倾向明显三、清朝书院发展阶段:前期(顺治元年至雍正十年)沉寂到复苏 后期(雍正十一年至鸦片战争):改变了书院的政策,积极倡导并加强控制,官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控制书院的措施:1、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2、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 3、控制书院的招新和对生徒的考核 后果:书院的官学化愈来愈严重类型(按讲课内容划分):1、以讲理学为主的书院 2、以学习制艺(八股文)为主的书院 3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 4、一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沽经精舍和学海堂):阮元创建教学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戈功名 2、各有所长、因材施教 3、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影响:1、继承和弘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成为当时众多书院的楷模,对改变当时腐败的书院教育起了积极作用。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它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只有英文馆,学生仅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直贯穿始终。 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其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京师同文馆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章程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其中“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 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学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课程:溥通学,专门学。【溥通学是基础课程,包括经学,理学等,不满20岁的学生必须学习英法俄德日五国之一语言,学习年限为3年。毕业后进入专门学。专门学有高等数学,高等格致学等。学生选1、2门,依然学3年。西学比重高于中学】教会学校:1、著名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英华书院2、教会学校的课程: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 3、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传教士的活动领域并不限于文化和宗教,与各宗主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目的紧密结合,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一: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作用,师生关系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目标:培养从政的君子,德才兼备的君子,倡导“学而优则仕”教育方法:学思行结合;诱发引导;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好学与事实求是的态度,师生关系: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二 墨子的教育内容 1 政治和道德教育 2 科学和技术教育 3 文史教育 4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认识与言谈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历史的经验和历史,间接经验;第二表:“有原之者”依据民众的直接经验,以广见闻;第三表:“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这三表法体现了尊重实践,尊重民众意愿的进步性,但是带有经验主义的特征。 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察内明故,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要求凡事都要有依据,要讲出道理,合乎逻辑,说服他人,战胜论敌。三:孟子与荀子的异同同:都重视教育对人性的作用,都把树立社会的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作用,且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先验论的窠臼,他们的研究比“性相近”要细密。异:在人性问题上具体来说孟子主张“人性善”,培养善的萌芽并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扼制恶的趋势,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扬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本性。在教育作用上的分歧(相互补充)孟子论证社会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教育观念的可能性,荀子试图说明树立道德观念的必要性,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突出了教育的作用,也是对“习相远”认识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启迪了后来科学家对有关问题的探讨。四:王充的唯物教育思想1:培养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文人是指知识渊博,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对实际政治加以评论和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能成为称职的行政人才。鸿儒是指知识分子中的最高级的一层。他们不仅系统的掌握了现存的社会知识,且不受前人思想框框的束缚,能够创新知识,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学术人才。)2:学习观:学知和闻见:“圣人”过人的料事能力首先是他积累了比常人更为丰富的可以作为准的经验和知识。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闻见”是圣人积累经验知识的一个基本手段。一方面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吸收他人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接受间接知识。思考和求是:要使经验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少不了理性的思考。王充认为,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要立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地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问难”和“距师”:敢于提出质疑,对于明显的错误,敢于否定与批判。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创造可以充分激发思维的学习情境。韩愈的师道观1:论教师的作用:人非生而知之,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需。2:论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授业”是儒学的“六艺经传”和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3: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提出以道为师,学无常师的主张。4:师生关系: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弟子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康有为(-)生平和教育活动1.1888年,向清帝上书“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政治主张改革。2.1891年,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培养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3.1895。5 公车上书。1898.6.11百日维新之始4. 民国初,发起成立孔教会,创办不忍杂志。(-)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将“兴学育才”作为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1. 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在废科举。2. 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有详细的学校系统设计,P336】3. 为使学习西学更有效,提出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大同书特点:大同社会,消除九界去行界保独立一章论述男女平等和女子教育问题。重视女子教育的意义。 前后衔接完整的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梁启超(-)生平和教育活动1.1891-1894,于万木草堂学习,并一度担任学长,承担部分教学工作。2.1895公车上书。秋,与康创办万国公报,旋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1896,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1897倡导民权学说。教育代表作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1.变科举兴学校2.师范学校去,群学之基3.倡导女子教育4.改革儿童教育(-)介绍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汲取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观点新颖)1.论学校教育制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确定学制的不同特征和年限 。(即不同年龄段的就读学校)(梁是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2. 论教育经费筹措经费推行普及教育(-)论教育作用和宗旨维新变法期间将“开民智”与“兴民权”结合,权生于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科学的内在联系。开民智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宗旨: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优缺点有所分析抉择,并广泛寄去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有德育、智育、体育;务使受教育者能“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立自治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读书方法1.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的作用。(1)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并提出“性即理” (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2)接受张载、程颐观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义理之性”、“道性”)与“气质之性”(又称“人心”,,理与气杂而言之,有善有恶)两种;(3)认为教育作用即“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去弊明善。而“明明德”必须复尽天理,革尽人欲。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2.读书方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严复的培养目标观: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他说:“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禁止吸鸦片和女子缠足等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他认为体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新民德”主要是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严复认为,“新民德”是“尤为三者之最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理论形成:通过对裴斯泰洛齐、杜威的研究学习和纠正,在1919年发表教学和一,并于1927年形成完整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体系。其内涵为: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需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核心。首先,生活含有教育意义。其次,实际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其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化。首先,社会含有学校或以社会为学校。其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此观点扩大学校教育内涵和作用对传统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教学方法具体化。首先,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行是知之始。其三,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其四,对注入式教学否定。还对课程和教材提出改造意见,泛化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编制和设想。此思想地位至关重要。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发展:(1)1913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毫无用处。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2)与此同时,一战爆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在此期间,黄炎培作了数次国内外教育考察,开始从鼓吹实用主义教育转而提倡职业教育。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的发表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形成。(3)_自此,黄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有三大要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20年代起,把职业教育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5)20年代中期,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沟通所有教育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发展。至此,黄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6)30年代后,黄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但其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蔡元培: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军国民教育即体育 ,其社会意义是“强兵”。 (二)实利主义教育级智育,其社会意义是“富国”。(三)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际上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四)世界观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 (五)美感教育,亦称美育。蔡元培指出,美的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具有超越性。 蔡元培认为 “五育”不可偏废,应该各有侧重,同时又兼通数育,这一思想成为了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二 改革北京大学(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二)贯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1.要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就要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 2.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也是学术繁荣昌盛的要求。 3. 在学生中也提倡和培养思想自由、学术研究的风气。 4. 主张大学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5.蔡学术和思想自由,不是放任自流。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三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3月发表了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掌握活教育和教育目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针对腐败的死教育,他倡导“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