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巴掌》教学设计 .doc
打花巴掌小学一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 题打花巴掌学 科音 乐学 段低年级一年级相 关领 域涉及两个学习领域:本领域表现;他领域感受与欣赏本领域的核心内容:歌曲打花巴掌的演唱本领域的相关内容: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他领域的相关内容:歌曲的情绪情感、歌曲的表现要素 歌曲的风格的体验、赏析教 材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第一册打花巴掌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7 月是否已实施是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把音乐听觉思维活动放在首位,突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主动聆听、体验、探索,在情境化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的学习内容。(二)理论依据本课以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为理论依据,重点凸显以下两个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011版音乐课标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打花巴掌文本的分析歌曲打花巴掌是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 拍,五声商调式。“打花巴掌”原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着季节数着花的名字,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见谱例1)谱例1歌曲基本部分为单一调性、收拢性乐段的一段体曲式结构,共有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均为四小节。其中歌曲第一乐句为无音高的四小节节奏构成,对应四段具有“歌谣”特征的歌词,表演形式:按节奏诵读(见谱例2)谱例2后三个乐句是歌曲的演唱部分,b、两个乐句句式规模相同,表演形式为单一的演唱,c乐句句式结构由三个乐汇构成。其中前两个乐汇表演形式为演唱,第三个乐汇表演形式为按的节奏拍手。(见谱例3)谱例3整首歌曲旋律形态多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节奏较为紧凑,给人以一种欢快,活泼,富于趣味的感受。2.对原版打花巴掌音响的分析音响的演唱形式为童声齐唱,四段歌词表现顺序为:1.说唱2.说唱3.说唱4.说唱速度稍快,包括前奏、间奏,音响时长2分49秒。音响与文本旋律有两处音高不符,音响文本1.2. 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故以音响为准。3.对自行改编音响的分析 由于该首歌曲的作品特点是“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一年级学生由于音准差,存在说唱不分的现象,过于频繁的说唱交替使得学生更不容易把握音准,加之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聆听的时间较短,基于以上原因在保证歌曲艺术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原范唱音响进行了改编,音响总时长为一分钟,采用说说唱、说说唱的表现形式,既突出了歌谣合辙押韵的循环重复的特征,又兼顾了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聆听的时间同时“说”“唱”表现形式相对集中,易于学生把握音准。4.依据作品分析与学情,进行解决时间矛盾的方法说明歌曲打花巴掌是一首具有汉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拍、商调式,采用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情绪欢快活泼,富于童趣。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尽早帮助学生建立起合唱的意识,初步感受不同织体的特色,体验运用不同的织体来表现歌曲,我将歌曲的歌谣部分进行了改编,采用增加声部数量,只运用、两音根据歌曲商调式特点,运用作为主音,以汉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龙格龙”作为歌谣部分的伴唱歌词,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见谱例4)谱例4(二)学生情况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本班的学生活泼、好动、积极表现自我,喜欢参与有趣味的音乐活动,能在教师有效激发下积极表现歌曲。过程与方法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动的特点,乐于参与富于趣味的音乐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听辨与模仿为主。旧新知识节拍:接触过二拍子,能够在教师带领下随音响准确拍击二拍子拍点。体会二拍子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尝试用自然的节拍重音诵读歌谣。速度:对于速度把握不够准确在教师提示和安静聆听音响中,感知速度,并用较准确的速度随琴声或音响表演歌曲。“说、唱”表演形式:在第2课你的名字叫什么和第3课谁会叫的歌曲中出现过,知道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1.能够较准确地用“说”和“唱”的形式表现歌曲,提高学生对“说”“唱”两种表现形式的区分能力。2.在说唱形式的表演中加入肢体律动。关于“歌谣”接触过歌谣,对歌谣 “押韵”特征不了解。在歌谣学习中,探究 “歌谣” 押韵的特点。 技能歌唱:1.模唱:能用听唱对象相性统一的关系按乐节模唱歌曲。2.合唱:进行过两声部合作读歌词3.歌唱方法:在朗读、演唱中,吐字不够清晰。能够对连音、断音唱法在听辨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但用“连音”、“断音”表现歌曲能力差。由听唱统一过渡至听唱不统一的模唱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辨及音准能力。尝试歌曲改编后的合唱形式表现歌曲即:一声部读歌谣,二声部唱伴唱。在巩固练唱中尝试用清晰地朗读、恰当的歌唱方法表现歌曲,提取谱例音乐信息:能对歌片中出现的简单信息进行提炼。继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对歌篇中出现的节奏乐器图谱自主感知并理解其表示的伴奏节奏型。(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采用聆听范读、师生接读、发现规律、拍手诵读的教学方式学习并背诵歌谣部分。采用聆听范唱、随琴模唱、师生接唱、完整演唱的教学方式学唱歌曲演唱部分。3通过改变歌曲结构,增加二声部,丰富歌曲表现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4.孩子对“押韵”的概念不了解,教师利用拼音、韵母讲解,使孩子明白韵母相同,所以叫押韵,使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四)技术准备1运用雅乐简谱作曲软件制作乐谱;2运用GOLD WAVE软件将歌曲降调、降速;3运用COOL EDIT软件进行歌曲音频剪接;4采用绘声绘影软件制作视频影片;5. 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师课件;(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在以往教学中学习过“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的歌曲。部分学生能够在横向对比听辨中感知二拍子、三拍子歌曲。,对于中速歌曲把握较为准确,由于孩子年龄小,对于稍快的速度,感知不是很敏锐。孩子能从音乐材料听辨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并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描述听后的感受。在歌唱方面,本班学生音准能力弱而且还存在说唱不分及喊唱的状况。1.对于音准较弱的状况改进对策说明: 教师运用范唱、听辨单线条旋律以及对比听辨、手势提示等,使学生感受音高的不同,指导学生唱准旋律;其次,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信心,乐于学唱。2.对于“喊唱”的状况改进对策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局部学唱:先学习歌谣诵读再学唱歌唱部分,尽可能使学生减少说唱的频繁交替,有意识的解决说唱不分的现状。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积极体验歌曲,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这首老北京儿歌。(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先学说“歌谣部分”、接着学唱“歌唱部分”最后完整表现歌曲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范读、师生接读、发现规律、拍手诵读的方法朗读歌谣、背诵歌谣;能够在聆听范唱、随琴模唱、师生接唱、完整演唱中唱会“歌唱部分”,最后在对比听辨、教师指导、徒声模唱、随伴奏演唱、合唱表现中唱好歌曲。(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用清晰地朗读,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打花巴掌。2能够与同伴准确地边拍击二拍子拍点边背诵歌谣部分。3知道歌曲打花巴掌采用的是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是一首具有老北京风格的儿童歌曲。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歌曲打花巴掌的准确演唱(二)教学难点 1歌曲“演唱部分”的音准把握2歌曲稍快速度的把握3. 对二声部的初步体验五、教学过程本教学由“创设情境、学唱伴唱部分”“欣赏歌曲”“分部分学唱歌曲”“完整演唱歌曲”“拓展延伸、表现歌曲”“小结”六个环节组成。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创设情境,学唱伴唱部分环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渗透歌曲风格并能够准确模唱歌曲伴唱部分。设计说明:以“老北京四合院及小妞妞” 的图片引出歌曲伴唱音响,初步渗透本课歌曲的风格特征同时分化难点,为合唱表现歌曲做铺垫。活动1.1聆听音响,各别模唱伴唱部分1.教师播放PPT出示“小妞妞”图片,提出“请你安静聆听小妞妞在唱什么?”的聆听问题,学生按教师要求带着问题聆听音响。2.听完音响后各别学生模唱。活动1.2全体学唱伴唱部分1.教师出示伴唱部分谱例并徒声范唱衬词,学生“视”谱例、 “听”歌声、 “动”手划拍子,感知伴唱部分。2.教师边单手弹奏旋律边按乐节范唱,学生边“视、听”边动手划拍,听后模唱。3.教师先对比范唱、学生听辨后选择恰当的歌唱方法,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短促、跳跃的声音演唱伴唱部分衬词。(二)欣赏歌曲环节目标:能够在一听歌曲中,获得自主体验;在二听歌曲中进一步体验歌曲的节拍、情绪、风格等特点。设计说明:引导一年级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反复聆听歌曲,初步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与方法,从中体验、感受歌曲。活动2.1 聆听歌曲,体验感知1.一听歌曲,自主感知(1)一听歌曲前教师提出,“请你认真听歌曲,听后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体验、感知歌曲。(2)听后师生交流学生发言可能涉及的话题:音乐要素类节拍 、速度情绪情感类有趣、活泼表演形式说、唱对音响的感知前奏、间奏等2.二听歌曲,以“视”“听”形式,深化体验。教师先补充说明歌曲的风格特征,接着提醒学生“带着之前的感受视、听结合再次感受歌曲”。要求:认真地看着歌篇,安静聆听歌曲。(三)分部分学唱歌曲环节目标:能够边拍击二拍子拍点边背诵歌曲歌谣部分,并以自然地声音、较好的音准唱会歌曲打花巴掌。设计说明:以歌曲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局部学唱的结构划分,有利于学生明确歌曲的表演形式,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说、唱不分的音准状况,将说和唱相对集中学习,利于一年级学生音准的把握。活动3.1学习歌谣部分1. 教师先出示不完整歌谣部分,同时提出 “请你认真聆听录音,谁能用敏锐的耳朵把歌篇中缺少的歌词听辨出来?”的问题,接着学生带着问题按要求聆听,听后将所缺歌词补充完整。2. 采用教师范读、师生接读、生生接读的方式学会歌谣。3. 教师指导学生用清晰、短促的声音朗读歌谣。4.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歌片自主发现歌词的规律,并依据规律背诵歌谣。(1)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找出歌词的规律是即:一、三小节四段歌词完全相同,二、四小节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月份不同但有顺序,所对应的事情不同,但和辙押韵。(2)教师徒声唱前奏,带领学生边拍手边背诵歌谣。(3)学生两人一组对坐,边聆听伴奏边拍手背诵歌谣。5.教师出示响板伴奏图谱,学生先观察自主练习,再按教师统一速度敲击响板,表现歌谣部分,提高歌谣部分的表现力。活动3.2学唱歌曲演唱部分1.一听“歌唱部分”前,教师提出“歌词唱到了什么?”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范唱。听后自主回答。2.出示歌篇,教师补充“歌词中都唱到茉莉花、海棠花、江西腊、野菊花、玫瑰花。3. 视听结合,二听“歌唱部分”。“视”的内容视频播放歌词中唱到的几种花的图片,学生欣赏花的图片。“听”的内容歌曲的“歌唱部分”。教师总结:这些花都是北京地区常见的花,把这些“花”编到歌词里,从歌词上表现出了歌曲的地方风格。4.听唱法学唱“歌唱部分”(1)教师边按乐节单手弹奏旋律边范唱歌词,学生听后模唱。(2)教师边按乐句单手弹奏旋律边范唱歌词,学生听后模唱。(3)师生按乐节接唱学唱歌曲。(4)生生接唱的方式练唱歌曲。(5)教师指导学生唱好歌词中的“花”字。5.完整演唱“歌唱部分”。(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随琴声演唱。(2)教师向学生明确歌唱速度,学生用稍快的速度随琴声演唱。(四)完整演唱歌曲活动4.0完整演唱全曲(歌谣+歌唱)1.完整聆听范唱音响前教师提出“请你认真聆听,歌曲是怎样把说和唱连接到一起的?”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聆听2.学生听后交流,明确歌曲表现顺序 “说说唱,说说唱”。3.教师与音响同步,完整指点歌篇,学生以“视、听”方式完整聆听歌曲。4.师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五)拓展延伸、表现歌曲环节目标:能够用较和谐、均衡的声音,局部加入伴唱的形式完整表现歌曲。设计说明:在“说”歌谣部分,加入简单的二声部旋律伴唱,初步对“合唱”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渗透,在丰富歌曲表现力的同时为今后的合唱歌曲学习打基础。活动5.1 复习二声部伴唱1.聆听音响前教师提出“认真听这是谁的歌声?”的问题,学生聆听、思考2.听后明确是上课之初“小妞妞”的歌声并随音响轻轻地跟唱。3师生做接唱游戏巩固伴唱音准。活动5.2以“合唱”形式表现歌曲1. 教师与一组学生合作,完整表现改编后的歌谣部分,学生聆听感受合唱的音响效果。2.教师演唱伴唱声部,学生齐读歌谣。3.教师读歌谣,学生演唱伴唱声部。4.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伴唱声部,一组读歌谣,教师指挥学生初步以合唱形式表现歌曲。5.教师提示声部的音量均衡,指挥学生再次练唱。6. 聆听伴奏音乐,完整表现歌曲。教师指挥,学生随着歌曲伴奏,以合唱形式完整表现歌曲。(六)小结活动6.0课堂小结师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教师鼓励学生课间可做打花巴掌的拍手游戏。六、学习评价方式评价角度目标量化等级感受与欣赏能感受歌曲情绪,并用简单词语描述合格能听辨歌曲节拍、知道歌曲表演形式、知道歌曲风格良好歌唱准确按节奏读歌谣并用较准确的音准演唱准确按节奏清晰地朗读歌谣,用准确的音准演唱合格良好表现准确按节奏边做律动边清晰地背诵歌谣,能够用准确音准演唱歌曲。与同学一起随音响伴奏以“合唱”形式表现歌曲,所表现声部节奏、音高准确。优秀优秀七、教学设计的特点(一)充分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再一次重申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意识的关注学生对歌曲的体验、感悟、沟通、与交流。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音乐,使学习过程有景有情,情中有景,景中动情,情景交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欲望。1.情境导入、引发兴趣。本节课以“小妞妞”为学习伙伴,通过“妞妞”引领大家来到老北京四合院,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到“打花巴掌”是老北京地区孩子们喜欢的拍手游戏,通过民俗民情的介绍引出歌曲打花巴掌的感受与欣赏,使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把握音乐风格。2.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在“学唱歌谣”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四段歌词,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小妞妞弄丢歌词,谁来帮帮她?”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有针对性的聆听,既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聆听音响材料的专注度。(二)充分体现了“在作品分析与学情有机结合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的教学思路本首歌曲篇幅短小,仅有四乐句。学生学唱起来没有太大障碍,对于40分钟一节课来说,就出现了时间矛盾。为了解决时间矛盾,提高课堂效率,我利用拓展学习内容的方法,引入同一领域的相关内容及不同领域的内容辅助核心内容教学(本课涉及两个领域六项学习内容),拓展学生可实践可参与的途径。另外,我结合歌曲的风格、调式特征以及学情等因素对还歌曲进行了自主改编。以汉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龙格龙”作为歌谣部分的伴唱歌词,结合歌曲的调式(中国民族五声商调式),以“rei”“mi”,两个音构成伴唱曲调,既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又巩固了“rei”“mi”两个音的音高还初步渗透了合唱意识,可谓“一招多赢”!提高了课堂实效,也凸显了“在作品分析与学情有机结合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的教学思路。八、教学反思歌曲打花巴掌是一首具有汉族风格的儿童歌曲,采用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情绪欢快活泼,富于童趣。本课教学完成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并且对这一课进行了深入反思:(一)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能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体验歌曲,知道了这是一首说唱结合的老北京儿歌,熟练的掌握并背诵了歌曲歌谣部分。课间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们边拍手边说歌谣,而且有的同学还唱起了二声部,这说明,孩子们很喜欢这首歌曲,对这首歌很感兴趣,也说明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了。(二)教材与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始我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歌曲歌谣部分”的教学环节中,我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听辩歌谣、探究歌谣,从而理解歌谣、背诵歌谣,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接读、生生接读、发现规律、拍手诵读的方式,引导一年级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之后又在“听花” 、“赏花”、 “唱花”中学唱歌曲歌唱部分,使整个学唱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和自然。(三)本节课的不足反思:1.缺乏“追问”意识,使学生音乐能力形成受到制约在“创设情境,学唱伴唱声部”环节中,教师意图使学生在对比听辨中能选用短促、跳跃的声音唱好伴唱。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徒声范唱,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后,教师就直接指导孩子演唱了,其实在此教师还应再继续追问“为什么你会选择这种歌唱方法呢?”从而引导学生明确短促、跳跃的声音能够表现出“小妞妞”活泼、俏皮的感觉,从而生成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2.教师对于课堂中“监听”、“反馈”能力有待加强。音乐被称之为“听觉的艺术”,因此对于音乐教师教学来说,敏锐的监听能力尤为重要。教学实施后我重新观看教学光盘,发现在歌唱教学中,部分学生演唱存在明显问题。比如:附点节奏、音准、速度等,教师没能及时监听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巩固练习。使孩子的歌声听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听,我想长此以往也会制约孩子音乐素养的形成。通过这节课,我一定会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监听的意识与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设计教学和课堂实施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课中体验音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