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针灸治疗学总论 .ppt

    • 资源ID:97469161       资源大小:1.67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针灸治疗学总论 .ppt

    第三节:针灸辨证论治纲要第三节:针灸辨证论治纲要 辨证论治在针灸疗法中的特殊形式是以辨证论治在针灸疗法中的特殊形式是以脏腑、气血脏腑、气血证治证治为基础,以为基础,以经络证治经络证治为核心,以为核心,以八纲证八纲证治治为纲领。为纲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要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要将八纲、脏腑、气血、经络八纲、脏腑、气血、经络的辨证方法综合运用,的辨证方法综合运用,分析病性、确定病位,分析病性、确定病位,再确定再确定治疗大法、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治疗大法、配穴处方、按方施术。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脏腑、气血、阴阳协调,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经络流畅,从而恢复经络流畅,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况。的状况。(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辨证论治方法很多,主要有辨证论治方法很多,主要有八纲证治、脏腑证治、八纲证治、脏腑证治、气血证治、气血证治、经络证治经络证治等,在具体运用这些辩证等,在具体运用这些辩证 方法前,必须掌握下述要点:方法前,必须掌握下述要点:一、明辨病症性质一、明辨病症性质 即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诊断诊断是从是从症状症状入手,任何症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入手,任何症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病或证,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病或证,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诊断着眼于辩证,落脚于辩证。诊断着眼于辩证,落脚于辩证。在针灸临床运用上,在针灸临床运用上,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会提高诊断的准,会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其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确率,为其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二、突出经络辩证二、突出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辩证方法。经络学说经络辩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辩证方法。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主要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交会)、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点交会)、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经络的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等来确定经络的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多适用于体表部位的肌肉、关节、组织、器官的病变。多适用于体表部位的肌肉、关节、组织、器官的病变。“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能得病之高下”灵枢卫气“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官能(经络辩证在内经中的最早体现)三、注重整体观念三、注重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经络的作用下,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经络的作用下,内联脏腑,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外络四肢百骸,联系内外,贯通上下,将人体各部,联系内外,贯通上下,将人体各部 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一旦人体阴阳失调,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一旦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疾病,就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而某一引起疾病,就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而某一 症状往往是某些内在疾病症状往往是某些内在疾病 一种表现。一种表现。如眩晕,气血亏虚、痰湿中阻、如眩晕,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肝阳上亢均可引起,所以在肝阳上亢均可引起,所以在 治疗时,必须处理治疗时,必须处理局部和整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关系。“知左不知右,知上不知下,知前不知后,知左不知右,知上不知下,知前不知后,故治不愈故治不愈”素问方盛衰论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针经指南标幽赋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一般是针对局部病证的治疗。一般是针对局部病证的治疗。例如:例如:口噤口噤取地仓、颊车;取地仓、颊车;头痛头痛取太阳、百会、风池;取太阳、百会、风池;肘痛肘痛取曲池、尺泽等。取曲池、尺泽等。2.整体治疗整体治疗:一般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一般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例如:肝火循经上扰引起的例如:肝火循经上扰引起的目赤肿痛目赤肿痛,取肝经经穴取肝经经穴 行间,清泻肝火、肝火得清。行间,清泻肝火、肝火得清。3.局部整体兼治局部整体兼治:既重视病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既重视病因治疗、又重视症状 治疗,两者有机结合治疗,两者有机结合 例如:肝阳上亢引起的例如: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眩晕,取太冲、太溪平肝潜阳,取太冲、太溪平肝潜阳,又取百会、风池、太阳以止晕又取百会、风池、太阳以止晕 因此,因此,针灸治病的特点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经络、腧穴产生针灸治病的特点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经络、腧穴产生治疗作用。(局部与整体)治疗作用。(局部与整体)四、分清标本缓急四、分清标本缓急 即要抓住主要矛盾即要抓住主要矛盾针灸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针灸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病有盛衰,治有缓急病有盛衰,治有缓急”素问至真要大论标本施治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施治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标本俱急或俱缓)标本同治(标本俱急或俱缓)“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知标本者,万举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标”和和“本本”的含义十分广泛,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的含义十分广泛,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从正邪关系上看,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正邪关系上看,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疾病的发生上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发生上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的部位上看,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病变的部位上看,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发病的先后上看,先病是本,后病是标。从发病的先后上看,先病是本,后病是标。五、做到三因制宜五、做到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治疗对象、季节(包括时辰)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情况,而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冬冬夏夏春春秋秋长夏长夏北北南南东东西西中中(2)八纲证治)八纲证治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证治:八纲证治:是各种辨证论治的是各种辨证论治的总纲总纲。是根据望、闻、问、切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对疾病性质、病位、正邪关系疾病性质、病位、正邪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将其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八类 证候,用于针灸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证候,用于针灸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就是把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阴证和阳证阴证和阳证四对纲领四对纲领,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在八纲中,其他六纲又可以用在八纲中,其他六纲又可以用阴阳两纲阴阳两纲加以概括,加以概括,即表证、实证、热证为即表证、实证、热证为阳证阳证,里证、虚证、寒证为,里证、虚证、寒证为阴证阴证。(一)阴阳证治(一)阴阳证治 阴阳阴阳是指病证的类别而论,大而言之可概括整个疾病,是指病证的类别而论,大而言之可概括整个疾病,小而言之可表示一个证候,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归纳小而言之可表示一个证候,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偏盛偏衰两大类,为阴阳偏盛偏衰两大类,阴阳为八纲证治的总纲。阴阳为八纲证治的总纲。“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二)表里证治(二)表里证治 表里表里是鉴别疾病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是鉴别疾病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 病情轻重、传变转化趋势的两个纲领。病情轻重、传变转化趋势的两个纲领。病变发生病变发生在皮毛、肌腠、经络等浅表部位的属于在皮毛、肌腠、经络等浅表部位的属于表表,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于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于里里。表证治宜通经活络、疏散表邪;里证治宜通调脏腑表证治宜通经活络、疏散表邪;里证治宜通调脏腑 “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有至理,无过其道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有至理,无过其道”素问刺要论(三)寒热证治(三)寒热证治 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体内阴气过盛、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感受寒邪、或体内阴气过盛、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 病证。其病位有在表者,也有在里者;病情有属虚者,病证。其病位有在表者,也有在里者;病情有属虚者,也有属实者。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也有属实者。外感、内伤均可致病。本着本着“治寒以热治寒以热”“寒者留之寒者留之”原则,原则,治宜温通经脉、助阳散寒,针灸并用,补泻兼施。治宜温通经脉、助阳散寒,针灸并用,补泻兼施。(或温针法,或用皮肤针扣刺,或加拔火罐)(或温针法,或用皮肤针扣刺,或加拔火罐)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体内阴气不足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体内阴气不足 所表现的病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所表现的病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本着本着“热则疾之热则疾之”原则,原则,治宜浅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治宜浅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热邪在里可深刺留针;虚热证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热邪在里可深刺留针;虚热证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四)虚实证治(四)虚实证治虚实虚实是指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而言。是指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而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虚虚”为正气不足,多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所致,为正气不足,多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所致,或见于慢性病或重病之后。或见于慢性病或重病之后。本着本着“虚则补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原则,原则,阳气虚者治宜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灸;阳气虚者治宜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灸;阴虚火旺者宜多针少灸,平补平泻。阴虚火旺者宜多针少灸,平补平泻。“实实”为邪气有余、亢盛,多见于急性病证,为邪气有余、亢盛,多见于急性病证,一般体质强壮、病势较盛。一般体质强壮、病势较盛。本着本着“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宛陈则除之”原则,原则,治宜只针不灸,泻法或点刺出血。治宜只针不灸,泻法或点刺出血。(兼正气衰者则当补泻兼施)(兼正气衰者则当补泻兼施)综上所述,八纲辨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病变过程中的综上所述,八纲辨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病变过程中的八类证候。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病邪性质、受病部位的不同,八类证候。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病邪性质、受病部位的不同,正邪盛衰的差异,正邪盛衰的差异,临床上八纲所属证候往往是相兼出现的。临床上八纲所属证候往往是相兼出现的。八纲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床当细辨,灵活处理八纲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床当细辨,灵活处理.如寒热相兼者当针灸并用,虚实夹杂者宜补泻兼施。如寒热相兼者当针灸并用,虚实夹杂者宜补泻兼施。针刺法偏于泻实(阳、实、表、热证)针刺法偏于泻实(阳、实、表、热证)艾灸法偏于补虚(阴、虚、里、寒证)艾灸法偏于补虚(阴、虚、里、寒证)在某种条件下,八纲的证候性质还可相互转化,在某种条件下,八纲的证候性质还可相互转化,如:表如:表(里里)证转为里证转为里(表表)证;证;寒寒(热热)证转为热证转为热(寒寒)证;证;虚虚(实实)证转为实证转为实(虚虚)证;阴证;阴(阳阳)证转为阳证转为阳(阴阴)证等。证等。(3)脏腑证治)脏腑证治 脏腑证治是脏腑学说为基础,将四诊所获得的证候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脏腑病变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情况,作出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进行治疗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一)肺病证治(一)肺病证治 肺居胸中,其位最高,为肺居胸中,其位最高,为“五脏华盖五脏华盖”,上连气道、,上连气道、咽喉,开窍于鼻,合称肺系。咽喉,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通调水道主行水,通调水道 主治节,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生理特性:生理特性:肺为娇脏,为华盖,主宣发肃降。肺为娇脏,为华盖,主宣发肃降。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主要是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表现为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和卫外机能失职,表现为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和卫外机能失职,以及水液代谢的部分病变。以及水液代谢的部分病变。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咳嗽、气喘、吐痰、胸痛、咯血、鼻塞、流涕、咳嗽、气喘、吐痰、胸痛、咯血、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肺肺(经经)与大肠与大肠(经经)相表里,心经相表里,心经上肺上肺,肾经,肾经入肺中入肺中,肝经,肝经上注肺上注肺,胃之大络,胃之大络络肺络肺,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交会于中府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交会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证治与大肠、心、肾、肝、胃、脾的关系密切。故肺病的证治与大肠、心、肾、肝、胃、脾的关系密切。1.风寒束肺风寒束肺治宜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治宜祛风散寒、宣肺解表。三拗汤、麻黄汤加减三拗汤、麻黄汤加减针灸并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针灸并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取肺,大肠,膀胱经腧穴为主,取肺,大肠,膀胱经腧穴为主,如中府、太渊、列缺、合谷、曲池、如中府、太渊、列缺、合谷、曲池、风门、肺俞、大椎。风门、肺俞、大椎。2.热邪壅肺热邪壅肺治宜祛风清热、宣肺解表。治宜祛风清热、宣肺解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桑菊饮、银翘散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并可点刺出血。只针不灸,泻法,并可点刺出血。取肺,大肠经腧穴为主,取肺,大肠经腧穴为主,如中府、尺泽、鱼际、少商、合谷、如中府、尺泽、鱼际、少商、合谷、曲池、外关、大椎、内庭。曲池、外关、大椎、内庭。3.痰浊阻肺痰浊阻肺治宜宣肺降气、除湿化痰。治宜宣肺降气、除湿化痰。二陈汤加减,清金化痰汤,小青龙汤二陈汤加减,清金化痰汤,小青龙汤热痰用泻法,寒痰平补平泻或加灸。取脾、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热痰用泻法,寒痰平补平泻或加灸。取脾、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中府、太渊、尺泽、列缺、太白、三阴交、丰隆、足三里、肺俞、脾俞。4.肺气不足肺气不足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补肺汤加减补肺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取脾、肾经、任脉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取脾、肾经、任脉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渊、三阴交、太溪、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5.肺阴不足肺阴不足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取肺、肾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取肺、肾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渊、中府、尺泽、列缺、孔最、鱼际、太溪、照海、肺俞、肾俞、膏肓。(二)大肠病证治(二)大肠病证治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送食物糟粕,使之最终变化成形,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送食物糟粕,使之最终变化成形,排出体外。如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则其传导、变化排出体外。如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则其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便会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功能失常,便会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如腹痛、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肠痈、痔疾、脱肛等。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肠痈、痔疾、脱肛等。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传化糟粕 主津主津“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 胃肠上下相连,故生理、病理方面也息息相关。胃肠上下相连,故生理、病理方面也息息相关。肺经肺经络大肠络大肠,足太阴之络,足太阴之络入络肠胃入络肠胃,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小肠最为密切。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小肠最为密切。根据根据“合治内腑合治内腑”的理论,治疗取穴以的理论,治疗取穴以胃经胃经腧穴为主。腧穴为主。1大肠实证大肠实证治宜消积导滞、通调腑气。治宜消积导滞、通调腑气。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加减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如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横、内关、支沟。2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治宜清热燥湿、理肠导滞。治宜清热燥湿、理肠导滞。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芩连汤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如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3大肠虚证大肠虚证治宜补气升阳、止泻固脱。治宜补气升阳、止泻固脱。真人养脏汤加减真人养脏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重灸。取胃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重灸。取胃经腧穴为主。如气海、关元、中脘、百会、长强、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4大肠寒证大肠寒证治宜温里散寒、止痛止泻。治宜温里散寒、止痛止泻。香砂平胃散加减香砂平胃散加减针灸并用,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如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5大肠津亏大肠津亏治宜养阴增液、润肠通便。治宜养阴增液、润肠通便。润肠丸加减润肠丸加减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取胃经腧穴为主。取胃经腧穴为主。如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内关、支沟、太溪、照海、大肠俞。(三)(三)胃病证治胃病证治 胃有胃有“太仓太仓”、“水谷之海水谷之海”之称。之称。胃与脾互为表里,共为胃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血生化之源。肝经肝经挟胃挟胃,当肝气郁结之时,常常会横逆犯胃,而出现,当肝气郁结之时,常常会横逆犯胃,而出现胃痛连及两胁等症。胃痛连及两胁等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主腐熟水谷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主通降,喜润恶燥常见症状:常见症状: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呃逆、吐血、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呃逆、吐血、便血等症。便血等症。1食积伤胃食积伤胃治宜消食化积、调理胃肠。治宜消食化积、调理胃肠。保和丸加减保和丸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任脉、胃经腧穴及胃经募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任脉、胃经腧穴及胃经募穴为主。如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2胃寒偏盛胃寒偏盛治宜温中散寒。治宜温中散寒。温胃饮加减温胃饮加减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取胃经、脾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取胃经、脾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如梁门、足三里、公孙、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3胃热炽热胃热炽热治宜清泻胃热。治宜清泻胃热。清胃散加减清胃散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胃经腧穴为主。如合谷、曲池、内庭、足三里、支沟、中脘、大陵。4胃阴不足胃阴不足治宜养胃生津。治宜养胃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汤加减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取大肠经、胃经腧穴及胃经募穴为主。取大肠经、胃经腧穴及胃经募穴为主。如合谷、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廉泉、金津玉液。(四)脾病证治(四)脾病证治 脾居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居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运化主运化主统血主统血生理特性: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气主升,喜燥恶湿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化无权而致消化功能失常主要表现在运化无权而致消化功能失常以及水湿潴留,不能统血,清阳不升等方面以及水湿潴留,不能统血,清阳不升等方面。常见症状:常见症状:腹胀、腹泻、便血、月经过多、崩漏、腹胀、腹泻、便血、月经过多、崩漏、身重肢冷、肌肤浮肿、肢软无力等。身重肢冷、肌肤浮肿、肢软无力等。1脾气虚弱脾气虚弱治宜补中益气。治宜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气海、关元、百会,重用灸法(气虚下陷)+隐白、血海、膈俞,重用灸法(气不摄血)2脾阳不足脾阳不足治宜温运脾阳。治宜温运脾阳。理中汤加减理中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胃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脾俞、胃俞、肾俞。3湿热困脾湿热困脾治宜清热利湿。治宜清热利湿。清利湿热清利湿热只针不灸,泻法。取脾经、肝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脾经、肝经腧穴为主。如太白、商丘、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章门、期门、足三里、阳陵泉。(五)心(包)病证治(五)心(包)病证治 心居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居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包居胸中,为心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心包居胸中,为心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与夏气相通。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血脉藏神藏神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代心行事。为阳脏而主通明,代心行事。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心包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心包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故心和心包的病症以心脏、神志、血脉三方面为主。故心和心包的病症以心脏、神志、血脉三方面为主。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吐血、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失调等。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失调等。1心气不足心气不足治宜温通心阳、调和气血。治宜温通心阳、调和气血。养心汤加减养心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取心经、心包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取心经、心包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如神门、通里、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2心血亏虚心血亏虚治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治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归脾汤加减归脾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取心经、心包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取心经、心包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如神门、通里、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太溪、三阴交、脾俞、膈俞。心心(经经)与小肠与小肠(经经)相表里,相表里,心包心包(经经)与三焦与三焦(经经)相表里,脾经相表里,脾经上注于心上注于心,肾经,肾经络心络心,足三阴之络,足三阴之络上走心包上走心包,肝经,肝经布膻中布膻中,足三阳经别足三阳经别通于心通于心,督脉,督脉贯心通脑,贯心通脑,心经又心经又上肺上肺。故心与心包病的证治与小肠、三焦、肾、肝、肺、脾以及三故心与心包病的证治与小肠、三焦、肾、肝、肺、脾以及三阳经、督脉有关联。阳经、督脉有关联。3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治宜泻热降火、清心除烦。治宜泻热降火、清心除烦。朱砂安神丸、导赤散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只针不灸,泻法。取心经、心包经、肾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心经、心包经、肾经腧穴为主。如阴郄、少府、大陵、劳宫、内关、郄门、太溪、照海。4痰蒙心窍痰蒙心窍治宜豁痰开窍、镇静安神。治宜豁痰开窍、镇静安神。温胆汤温胆汤只针不灸,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只针不灸,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取心经、心包经、督脉腧穴为主。取心经、心包经、督脉腧穴为主。如神门、少冲、中冲、内关、大陵、间使、水沟、大椎、合谷、太冲、丰隆、十二井穴。5心脉瘀阻心脉瘀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可针可灸,泻法。可针可灸,泻法。取心经、心包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取心经、心包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如神门、阴郄、内关、郄门、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膈俞。(六)小肠病证治(六)小肠病证治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连,为相连,为“受盛之官受盛之官”。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主泌别清浊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为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导致清浊主要为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导致清浊混淆,二便失常等。混淆,二便失常等。1小肠虚寒小肠虚寒治宜温肠散寒、理气止痛。治宜温肠散寒、理气止痛。真人养脏汤加减真人养脏汤加减针灸并用,补法。取胃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取胃经腧穴,相应俞、募穴为主。如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关元、脾俞、胃俞、小肠俞。2小肠实热小肠实热治宜清热降火、通利小便。治宜清热降火、通利小便。导赤散加减导赤散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心经、肾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心经、肾经腧穴为主。如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关元、脾俞、胃俞、小肠俞。3小肠气滞小肠气滞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针灸并用,泻法。天台乌药散加减天台乌药散加减取任脉、胃经、心经、肝经腧穴为主。取任脉、胃经、心经、肝经腧穴为主。如关元、气海、太冲、大敦、归来、足三里、下巨虚。(七)膀胱病证治(七)膀胱病证治 膀胱,又称膀胱,又称脬脬,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为,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为“州都之官州都之官”。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小肠分清别浊。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小肠分清别浊。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贮存尿液贮存尿液 排泄尿液排泄尿液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膀胱不约、不利,排尿异常。主要表现为膀胱不约、不利,排尿异常。常见症状:常见症状:溲数,遗尿,癃闭,淋沥等症。溲数,遗尿,癃闭,淋沥等症。膀胱膀胱(经经)与肾与肾(经经)相表里,相表里,肾经肾经络膀胱络膀胱,膀胱经别膀胱经别通于心通于心,三焦,三焦主决渎主决渎。故膀胱的证治与小肠、三焦、肾、心、肺和脾关系密切。故膀胱的证治与小肠、三焦、肾、心、肺和脾关系密切。1膀胱虚寒膀胱虚寒治宜温阳化气、振奋膀胱。治宜温阳化气、振奋膀胱。针灸并用,补法。针灸并用,补法。桑螵蛸散加减桑螵蛸散加减取任脉、膀胱经腧穴为主。取任脉、膀胱经腧穴为主。如中级、关元、气海、肾俞、膀胱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2膀胱湿热膀胱湿热治宜清热利湿、通调下焦。治宜清热利湿、通调下焦。只针不灸,泻法。只针不灸,泻法。八正散加减八正散加减取任脉、膀胱经、脾经腧穴为主。取任脉、膀胱经、脾经腧穴为主。如中级、关元、委中、委阳、肾俞、膀胱俞、小肠俞、三焦俞、三阴交、阴陵泉。(八)肾病证治(八)肾病证治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又为命火所寄。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又为命火所寄。又称又称“水火之脏水火之脏”,“先天之本先天之本”、“阴阳之根阴阳之根”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藏精,主生长发育 主水主水 主纳气主纳气生理特性:肾主蛰守位生理特性:肾主蛰守位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以虚证为主,常表现为肾阴亏虚、以虚证为主,常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虚水泛等证候。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虚水泛等证候。常见症状:常见症状: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水肿、消渴、阳痿、遗精、喘息、五更泄泻等。水肿、消渴、阳痿、遗精、喘息、五更泄泻等。1肾阴亏虚肾阴亏虚治宜补养精血、壮水制火。治宜补养精血、壮水制火。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取肾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取肾经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溪、照海、涌泉、复溜、大赫、肾俞、心俞、关元、三阴交、次髎、秩边。2肾阳不足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肾阳、化水纳气。治宜温补肾阳、化水纳气。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针灸并用,补法。针灸并用,补法。取肾经、督脉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取肾经、督脉腧穴,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溪、复溜、大赫、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肺俞、命门、三阴交、足三里。(九)(九)三焦病证治三焦病证治 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上、中、下三焦的总称。生理功能:生理功能:通行诸气通行诸气运行水液运行水液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上焦主气的宣发和升散;中焦“如沤”;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关键在于气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调不利,以致水湿潴留、泛滥体内。常见症状:常见症状:肌肤肿胀、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1三焦虚寒三焦虚寒治宜温通三焦、促进气化。治宜温通三焦、促进气化。安中散安中散针灸并用,补法。针灸并用,补法。取任脉腧穴,相应腧穴为主。取任脉腧穴,相应腧穴为主。如气海、关元、中脘、阳池、太溪、三阴交、肾俞、三焦俞、足三里。2三焦实热三焦实热治宜通利三焦、化湿行水。治宜通利三焦、化湿行水。龙胆泻肝丸龙胆泻肝丸只针不灸,泻法。只针不灸,泻法。取任脉,小肠腧穴为主。取任脉,小肠腧穴为主。如中脘、中极、水分、石门、水道、阳池、支沟、阴陵泉、三阴交、委阳、足三里。(十)肝胆病证治(十)肝胆病证治 肝位于右肋下,为将军之官,调节人体精神情志活动。肝位于右肋下,为将军之官,调节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与春气相通。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疏泄主疏泄 主藏血主藏血生理特性:生理特性: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发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发病理变化:病理变化:肝病多实,以气郁阳亢、风火上逆之证肝病多实,以气郁阳亢、风火上逆之证为主。每由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为主。每由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常见症状:常见症状:胁肋胀痛、少腹窜痛、精神抑郁或胁肋胀痛、少腹窜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嗳气呕逆,头痛眩晕,肢体拘挛、急躁易怒,嗳气呕逆,头痛眩晕,肢体拘挛、震颤,手足抽搐,口眼震颤,手足抽搐,口眼斜,目疾,妇人月经不调等。斜,目疾,妇人月经不调等。胆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为附于肝,为六腑之一,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精之府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中清之府”。胆汁又称胆汁又称“精汁精汁”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主决断病理变化:病理变化:胆与肝生理上关系密切,肝郁可影响胆与肝生理上关系密切,肝郁可影响胆汁的疏泄,出现黄疸、口苦、呕吐苦水等症;胆汁的疏泄,出现黄疸、口苦、呕吐苦水等症;胆汁的瘀结又可导致肝失条达,出现头晕、目眩、胆汁的瘀结又可导致肝失条达,出现头晕、目眩、胸胁疼痛、心烦不眠、口苦等症。胸胁疼痛、心烦不眠、口苦等症。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口苦、发黄、惊悸、失眠、口苦、发黄、惊悸、失眠、胁痛、头痛、目眩等胁痛、头痛、目眩等 肝肝(经经)与胆与胆(经经)相表里,胆经相表里,胆经络肝络肝,经别与,经别与心心相通,相通,肾经肾经入贯肝入贯肝,肝肾同源,肝经,肝肾同源,肝经挟胃、络胆,上注肺挟胃、络胆,上注肺,故肝胆病的证治与心、肾、肺、胃、脾的关系密切。故肝胆病的证治与心、肾、肺、胃、脾的关系密切。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饮加减柴胡疏肝饮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腧穴为主。如太冲、行间、章门、期门、内关、阳陵泉、足三里。2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治宜平肝潜阳。杞菊地黄汤加减杞菊地黄汤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肾经腧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肾经腧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冲、行间、太溪、涌泉、照海、肝俞、肾俞、百会。3肝火上炎肝火上炎治宜泻肝降火。治宜泻肝降火。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可点刺出血)取肝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可点刺出血)取肝经腧穴为主。如太冲、行间、章门、期门、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侠溪、太阳、印堂4肝风内动肝风内动治宜熄风止痉。治宜熄风止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饮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督脉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督脉腧穴为主。如太冲、行间、水沟、百会、大椎、筋缩、合谷、后溪。5寒滞肝脉寒滞肝脉治宜温经散寒。治宜温经散寒。暖肝煎暖肝煎针灸并用,泻法。取肝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泻法。取肝经腧穴为主。如太冲、行间、大敦、急脉、关元、归来、三阴交、阳陵泉。6肝血不足肝血不足治宜补养肝血。治宜补养肝血。归芍地黄汤加减、当归饮子加减归芍地黄汤加减、当归饮子加减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肝经、肾经腧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针灸并用、补法。取脾经、肝经、肾经腧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冲、曲泉、太溪、照海、三阴交、血海、光明、肝俞、肾俞、足三里。7胆火亢盛胆火亢盛治宜清热利胆、平降胆火。治宜清热利胆、平降胆火。蒿芩清胆汤加减蒿芩清胆汤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胆经腧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肝经、胆经腧穴为主。如风池、日月、丘墟、阳陵泉、足临泣、侠溪、行间、太冲、期门、外关。8肝胆湿热肝胆湿热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只针不灸、泻法。取脾经、肝经、胆经腧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只针不灸、泻法。取脾经、肝经、胆经腧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冲、行间、章门、期门、日月、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肝俞、胆俞、脾俞、足三里。

    注意事项

    本文(针灸治疗学总论 .ppt)为本站会员(yl****t)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