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docx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信 息 技 术 与 教 师 素 养 养 南国农 • 什么就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 : 当代老师必需具备的素养 • 如何提上升校老师的信息素养 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就就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组合 • 视听技术+ + 计算机技术+ + 整合技术 l 教学光盘播放点教学模式 l 卫星教学收视点教学模式 l 计算机教室教学模式 光盘播放系统 信息技术的教化功能: 优化教化 • 没有科学教化就不真 • 没有道德教化就不善 • 没有艺术教化就不美 • 没有技术教化就不优 优化 不等于 志向化 只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 , 使教化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好效果。 使学 习, , 变苦学为乐学, , 被动为主动, , 少、慢、 差、废为多、快、好、省。 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 优化学、教、管 非代替学、教、管。 l 互联网不就是¡°围城¡± ¡°城内的人想冲出去, ,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 钱钟书) ) 互联网进入教化教学后, , 将取代其她媒体, , 取代老师, , 让学校消逝。 比尔¡¤盖茨: : 将来之路 费里德曼: : 世界就是平的 伊万¡¤伊利奇( (Ivan Illich) ) 非学校化社会 ¡°作为社会机构, , 学校将不再起作用。¡± 废除学校, , 代之以¡°学习网络¡± 2 、1 当代老师必需 具备的两个核心素养 2.1.1 文化道德素养 ( (1 1) ) 学科专业学问与技能 ( (2 2) ) 一般文化学问 ( (3 3) ) 教化科学学问与技能 ( (4 4) ) 老师职业道德 ¡°高等学校老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遵守法律, 敬业爱生; 教书育人, 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 为人师表。 2.1.2 信息技术素养 ( (1 1) ) 信息技术意识 ( (2 2) ) 信息技术学问 ( (3 3) ) 信息技术实力 ( (4 4) ) 信息技术道德 2 2 、 2 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2.2.1 信息技术意识 • 关切信息技术, , 对它感爱好; ; • 认可其在教学中的主动作用; ; • 想学会运用。 2.2.2 信息技术学问 •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 概念, , 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发展历史; ; • 了解它在教学, , 科研中的应用。 2.2.3 信息技术实力 • 获得信息的实力 • 处理信息的实力 • 发送信息的实力 • 信息免疫实力 2.2.4 信息技术道德 •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与学问产权有关法律法规; ; • 敬重她人隐私; ; • 信守自己的承诺; ; • 抵制不良信息。 3 、1 老师需做好的两件事 3.1.1 深化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试验, ,创建精品课程 3.1.2 主动参加老师教化技术实力培训 ( 一) 正确理解 整合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概念: ( (1 1) ) 什么就是整合? 整合不就是混 合。就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 , 成为不行分割的整体; ; 整合不就是简洁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 而肯定就是伴随着教学思想, , 教学方式的变革。 ( (2 2) ) 什么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Ø 指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使之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以促进学习; Ø 指将信息技术融合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老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Ø 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就是学习的手段,又就是学习的对象 。 整合后, , 课教的功能: : 传授科学学问, , 培育, , 发展信息实力。 ( 二) 运用先进的教化思想、理论指导 整合 l 现代教化思想 • 素养教化观 • 终身教化观 • 双主体教化观 • 创新教化观 • 情商为主教化观 • 四大支柱教化观 现代教化思想的基本精神: (1) 革除旧教化的六个弊端: • 忘了学生 • 忘了实力的培育 • 忽视现代教化媒体的应用 • 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 上课与谋生不搭界 • 教学中的注入灌输死记硬背法 (2) 实现教学上三个重心转移与三个最佳组合 • 从以教为重心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 从以学问为重心渐渐转移到以实力为重心, 力求做到学问与实力的最佳组合; • 从以智力为重心渐渐转移到以非智力为重心, 力求做到智力与非智力的最佳组合。 l 现代教化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混合学习理论 • 创新推广理论 • 最小代价与绩效理论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混合的信息通道比单一的信息通道能取得较大教学效益。 应依据低收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把在线的与离线的学习方式,现代的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协作的学习方法等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整合过程要围绕素养教化的目标而进行; 防止出现的几 种现象: • 一味强调技术先进, 忽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 • 一味强调实力培育, 忽视学问传授; • 一味强调在线学习, 轻视离线学习; • 一味强调探究学习, 否定接受学习; • 一味强调学生主体, 忘了老师主导。 整合要关注结果, 注意评价: ü 整合的结果就是否取得了好的效果? • 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益; • 促进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 有助于学生合理学问结构的建立与创建性人格的养成。 ( 三) 主动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 • 多媒体素材类 • 多媒体课件类 • 网络课程类 • 试题库类 ( 四) 依据不同学科特点, 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 课前、课内、课后 • 自主、协作、 探究、接受学习 • 基于网络、多媒体、软件工具 ( 五) 深化整合试验, 要以创建精品课程为重要目标 • 全新的教学理念 • 丰厚的教学资源 • 先进的教学技术 • 探究的教学模式 • 规范的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工程( 十二五) • 精品视频公开课1010 门 • 精品资源共享课5000 门 3.1.2 主动参加老师教化技术实力培训 没有培训, 没有发展, 没有学习, 没有进步。 • 国家级培训( 中心电教馆、各授权高校) • 省级培训 • 地县( 区) 级培训 • 校本培训 • 老师教化技术实力标准 • 老师教化技术培训大纲 • 老师教化技术培训教材 新理论: • 现代教化媒体理论 • 现代 媒传教学理论 •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新技术: •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教化博客;Moodle; 电子白板 • 新世纪的其次个十年: 电子书; 移动设备; 增加现实; 基于嬉戏的学习; 基于手势的计算; 学习分析 翻转课堂 新模式: 信息技术支持的个别化学习、课堂教学、协作学习模式, 教研新模式。 培训方式: • 讲授+ 参观+ 操作; • 基于共同体的培训方式; • 基于混合教学的培训方式; • 基于虚拟现场的培训方式。 3 、2 学校管理者需做好的两件事 ( ( 一) ) 营造信息化校内、做好校内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的管理, , 服务工作; ; ( ( 二) ) 建立应用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科研的激励机制。 谢 谢 大 家 ! !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