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文言文考点整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doc
中考文言文考点1.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部编版教材九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中国传统历史叙事讲求“实录”,“唯书其事迹”,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这种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本文就是用“春秋笔法”来记述齐鲁两国间的一场战争“长勺之战”。【考点整理】一、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1.政治上取信于民(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2.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能够把握时机。把握进军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扭转了双方力量的优劣关系;把握反攻时机,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敌人,善用计谋的同时,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举击溃敌人。3.鲁庄公虚心纳谏。二、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和乡人对比)2、政治上深谋远虑(“远谋”):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3、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观察敌情,谨慎细心,考虑周全,把握战机,知己知彼。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内容),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人物特点)。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内容),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人物特点)。这两段文字充分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所以要详写。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能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详略安排的核心作用)四、文章题目是曹刿论战,为什么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1、本文重点突出的人物是曹刿,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突出他的“远谋”。(人物)2、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对战前准备、分析和战争取胜之道的议论,突出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描述不多,所以不用“长勺之战”。(内容)五、曹刿的劝谏方式及结果如何?方式:曹刿以发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鲁庄公,让他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劝谏比较委婉含蓄。结果:鲁庄公广开言路,认真听取了曹刿的正确意见,在他的帮助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交代了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情节)2、为后文写鲁庄公目光短浅做铺垫。(结构)3、衬托了曹刿的远谋。(人物)七、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具体分析。1、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2、将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前、战时、战后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八、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政治见识鄙陋。鲁庄公最初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军事上轻率,急于求成。战场上未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虽资质平庸,但能礼贤下.广开言路。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谦虚好学。作战中他能够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战后又询问取胜原因。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版教材九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以劝谏治国为主题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整体行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本文讲述了邹忌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讽谏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考点整理】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劝谏,说服力强,易于齐威王所接受。2、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邹忌:理智冷静、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进谏有勇有谋、深谋远虑、有责任担当,忠君爱国齐威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有错就改、行动果断、励精图治的明君3、齐威王的善于“纳谏”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上:齐威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一个“善”字表明他虚心纳谏的态度。行动上:齐威王果断下令采取措施,凡是能够指出君王错误的,都会给予不同等级的奖赏。4、如何理解齐威王说的“善”?说明齐威王对邹忌劝谏内容的接受、认同、肯定、赞赏。齐威王认识到纳谏、广开言路的必要性。齐威王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之大。写出了齐威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和作为国君的胸怀。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纳谏后的效果?对内:内政修明、国家强大,三赏的命令颁布后,一年之内,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进谏人数越来越少,从这个变化可看出齐威王纳谏后效果明显。对外:燕、赵、韩、魏四国都到齐国来朝见,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由此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的道理。6、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在给他人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要胸怀宽广,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的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7、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结合原文,谈谈本文“三叠”式结构的相关情节及作用。“三叠”式结构的相关情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三叠”式结构的作用:“三叠”式结构,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体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8、对比齐威王与鲁庄公的形象不同:齐威王性格果断、广开言路、赏罚分明;鲁庄公虽然政治见识浅薄,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同: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谦虚好问9、对比曹刿和邹忌劝谏艺术邹忌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劝谏,说服力强,易于齐威王所接受。曹刿以发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鲁庄公,让他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劝谏比较委婉含蓄。3.出师表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呈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德,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又有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决心。【考点整理】1、文章开篇就指出蜀国当时面临的危急形势和有利条件有何作用?(1)危急形势: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作用:暗示刘禅现在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如果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有利条件:内外臣子都忠心耿耿,“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作用:告诉刘禅复兴希望犹在,只有重用、依靠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复兴先帝之业。2、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建议刘禅广泛听取忠臣的意见。严明赏罚:对国家官员实行赏罚,应当用同样的标准。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3、阅读第段,分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一句的作用。(1) 这是文章主旨,也是三条建议的核心。(2)运用对比手法,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强调了“亲贤远佞"的必要性,发人深省、谆谆告诫、意味深长。(3)并以先帝的叹息痛恨为告诫,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进行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远佞。4、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追述的事情包括: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先帝临终托孤用意:(变式提问:第6段追述21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1)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2)表明对刘备父子的忠心(3)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4)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5)在情感上打动刘禅,希望后主信任自己,认同北伐的决策。5、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搜集有关资料,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人物形象)知恩图报:为报答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接受任命,患难与共。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分析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6、课文中有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把这些短语找出来并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含义。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7、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用人,请简要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理念体现了怎样的人才观。知人善用,让人才能被用在合适的地方。建议君主合理使用内政人才。劝谏君主亲贤远佞。8、邹忌进谏齐威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方式?方式: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从自身经历的家庭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设喻说理、类比推理,委婉劝谏齐威王。诸葛亮采用了奏表直言劝谏的方式。启示:在与人交往时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4.岳阳楼记一提起岳阳楼,大家就会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见这篇散文真的是经典。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就来自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范仲淹本是应好友滕子京的嘱托,写文章来记述岳阳楼重修的事情,范仲淹却借此机会劝勉好友,同时也是勉励自己能够像古仁人一样忧国忧民。当时的滕子京是被贬官到巴陵郡做知州的,虽然滕子京勤勉于政事,到巴陵郡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但面对被贬官的现实,不免在与好友的来往书信中抒发抑郁不平之气。范仲淹对好友颇为担心,所以在文中作者借古仁人之口,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既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勉励。从写作上来看,作者以极其凝练的笔墨向我们描绘了洞庭湖那或阴或晴的景色变化,骈散结合的句式,展现出极为高超的文学造诣。随手拈来都是经典:“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相信只要看过的人,对此都会印象深刻。【考点整理】1、第段描写了什么洞庭湖怎样的景色,蕴含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第段描写洞庭湖阴雨连绵、凄凉阴森的景色。蕴含迁客骚人远谪的悲苦郁闷的心境。第段描写洞庭湖春风和煦、景色明丽、水天一色的美好景象。蕴含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愉快心境。2、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描写洞庭湖的景物,起什么作用?描写洞庭湖一阴一晴的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表现出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的情感,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形成对比,引出下文作者的旷达胸襟和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3、“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之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忧国忧民之心不改。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它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先忧后乐、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所体现的政治抱负有何不同?岳阳楼记所体现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意识)醉翁亭记所体现的政治抱负:与民同乐(具体表现为:与百姓同游之乐与众宾宴饮之欢以民之乐为乐)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既慰勉滕子京,希望他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政治抱负。7、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答: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湖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8、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9、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去国怀乡,状谗畏讥。写迁客骚人"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0、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2、范仲淹先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人生启示: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有宽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5.醉翁亭记亭台楼记是古代散文常见的一类文体。常以叙写建筑特点、建造缘由、周边景物来起笔,由景及人,进而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人生志趣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这类散文中的佼佼者。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考点整理】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如何由远到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以“环滁皆山也”总起给出全景,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醉翁亭。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2、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本文多处提到“乐”,以“乐”字贯穿全文,这些“乐”包括:A.山水之乐;B.宴饮之乐;C.禽鸟之乐;D.滁人之乐;E.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抒发了作者醉情于山水,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作者是怎样写“四时”之景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选取四时的典型景物,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精练的语言来写四时之景。4、“太守醉”中的“醉”,该如何理解?因喝酒而醉。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表达作者与民同乐、醉情山水的政治理想。5、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因不胜酒力而醉。因陶醉山水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有自得之意。6、“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指的是怎样的乐趣?既有寄情山水之乐,又有与民同乐之乐。7、文中“醉”和“乐”有怎样地关系?“醉”与“乐”是统一的。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两者相辅相成,充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州风景、滁人出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写滁州风景优美,为下文写太守与百姓出游做铺垫;写滁州百姓出游,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从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9、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范仲淹是“先忧后乐”,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隐江湖,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是“与民同乐”,虽然遭到贬谪,仍积极施政,与民同乐。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民为本,心忧天下,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10、出自本文的成语及意思。峰回路转:指山峰迂回,道路曲折。今常用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了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时欢乐热闹的场面。醉翁之意不在醉: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指别有用心。11、默写填空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美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中点明欣赏山水的乐趣与酒的关系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6.小石潭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考点整理】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2、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由乐转忧。具体分析: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是快乐的见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由此产生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一乐一忧?不矛盾。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所以感情主调是凄苦。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凄苦的心情,初见小潭、观鱼时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4、本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5.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和自己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6、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示例一:“参差”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不仅丰富了石潭周围的景物,而且也给它浓浓地抹上了一层生命之绿的鲜丽色彩,使人感到生机盎然。示例二:“佁然”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三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动态。作者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7、填空: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自由游弋,侧面烘托水的清澈见底。写游鱼的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的情态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巧用比喻,写出溪水蜿蜒之状,时显时隐之景。小石潭记运用比喻,写出岸势参差不齐的句子: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坐在潭上被竹子和树木围绕,这样寂静无人的环境令人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部编版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描绘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孤傲清高、不随俗流的品性。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感慨和对故国往事的怀念。【考点整理】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西湖雪景异乎寻常的痴迷;对自己孤傲清高品性的自得;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用“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抓住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素静淡雅、万籁无声,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3、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传神地写出天地白茫茫一片的广阔和雪中景物影子的渺小,从视觉上营造出一副西湖雪夜水墨画,表达了作者对雪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深层内涵:第一句,是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二人在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遇,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所以有惊讶之语。第二句,是舟子的喃喃自语,由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痴”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效果: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侧面烘托,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同时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对故国的深深思念。6、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5、有人提出:“张岱寻西湖,寻到了一份景致,一份情怀与一份寄托。”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资料卡片,谈谈你的看法。资料卡片: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溪中,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大雪三日后,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的西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他寻了一份雅趣,折射出孤高自赏的情怀。张岱出身仕宦家庭,经历了亡国之痛,在明亡入山时回忆起当年的这场雪,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恋,他在西湖,寻到了一份精神寄托在西湖之景中得以释怀。6、“白描手法”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湖心亭看雪和链接材料欣赏。链接材料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湖心亭看雪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的景象,简笔勾勒,表现出景物素净淡雅的特点。也表现出天地的浩大苍茫,简洁明了,耐人寻味。天净沙·秋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描绘出一幅秋日黄昏图。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下有几缕淡淡的炊烟,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地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飞掠而下,划过天际。渲染出深秋凄凉的氛围。7、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庥。(明)胡来朝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明)郑烨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明)张岱上联从时间方面写。四季笙箫歌舞不断,有谁能想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下联从空间方面写。“六桥”种满宠柳娇花,农民已无空地栽种桑麻了。这一联,具有鲜明的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可谓冷语热心。此联极富想象。上联:西湖上立着湖心亭,俨然西湖载着一叶扁舟,真不愧有雨亦奇,晴也好的美称。此联把湖心亭比作泛舟湖上的扁舟,比喻新奇,构思巧妙。同时”雨奇晴好”化用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句意。下联:湖面如席之开阔,恍如东坡泛舟赤壁,最适宜“月白风清"之夜。此联富于想象,灵活清新。上联:西湖像当空明月映照着苍穹,,又似飘渺的浮云点缀银河;下联:西湖像美人的眼睛,眼神像秋水一样掠过瞳眸,清澈明亮。比喻新奇,构思巧妙,生动传神。8.默写填空 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两句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湖心亭看雪中借舟子之口从侧面表现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