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 1.28.pdf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1-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 逻辑推断题逻辑推断题一、(2020深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朱熹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与佛、老不同,就在于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其精粗隐显体用浑然,莫非大中至正之矩,而无偏倚过不及之差”。其中既蕴含着“合乎义理之宜”的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朱熹在与廖子晦的一封书信里,又进一步指出了造成儒、释两家这一差别的认识论根源:儒家重渐进之学,其“穷神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缘于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主要体现为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虽然也强调“豁然贯通”,但并不曾如此实下功夫,其实质是上达而下学。所以,儒家在人伦日用中“道中庸”“致中和”“克己复礼”,践履人之良知良能,于细微点滴处体贴天理、分别道心人心,以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自然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的儒家学说比拟。在朱熹看来,这一差异的实质则体现在儒家礼学的实践特性与实践活动上。他指出:佛家但知克己,“不曾复得礼也”“下梢必堕于空寂”,而“圣人之教,所以以复礼为主”,因此“不失其则”。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朱熹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方面都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吸收借鉴。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又通常是在批判中完成的。同样,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在心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批评也多落脚于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2-此。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将佛、道基本视为了一体。不过,他亦认为佛、道之间对于礼乐之“道”有着认识上的高低之分。中庸为儒家礼学中至为重要的文献,中庸之“道”同时也就构成了礼学义理体系的核心范畴。朱熹常以这一儒家礼学范畴所蕴涵的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与佛、老之“道”的相关内涵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朱熹不仅将佛、道视同一体加以批判,同时也以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为判断依据对两者作了一番比较,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虽“不肯去做”,但言道“句句有着落”,相比佛家“理会不得”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然而老庄却属“智者过之”,亦犹佛禅之“不及”,相对于儒学而言,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统儒家既蕴含着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而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没有实用价值。B.儒家重渐进之学,强调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C.儒家在人伦日用中践履人之良知良能,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D.儒家学说“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佛禅“上达而下学”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儒家学说比拟。【解析】选 A。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没有实用价值”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3-错误,原文“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无处着实”是指没有落脚点或无法落实,选项曲解文意。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的具体体现。B.朱熹虽然对佛学进行批判,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对佛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吸收和借鉴。C.朱熹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相比佛家的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的判断依据是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D.朱熹常以“中庸之道”与佛、老之“道”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解析】选 A。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极度自由境界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的具体体现”,混淆逻辑范围,主客倒置。原文意思是“极度自由境界主要体现为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用浑然、大中至正、不偏不倚”与佛、老明显不同。B.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朱子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C.朱熹认为对于礼乐之“道”,佛、道两家相对于儒家来讲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过”,佛家是“不及”。D.朱熹以礼学对佛、道哲学体系展开的批判,不仅表明了他排斥佛、老以推尊儒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4-学的基本态度,也体现出了礼学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解析】选 B。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多落脚于朱子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在心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此”,“此”指上文中的“朱熹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方面都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吸收借鉴。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又通常是在批判中完成的”,简单的说就是“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批判的吸收借鉴”。【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查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查;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查。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2020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一个出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5-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书比人长寿。”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6-古往今来,我们的先哲执着专一地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不胜枚举。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来历。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对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的最好诠释。实践证明,精品力作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成的,品牌图书的打磨更是如此。当今,在出版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敬仰和效仿。如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那份手写的总计 78 页的审读意见中,邓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叹服,作为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位编辑学习。(摘编自乔还田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考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口碑的图书,才能称得上品牌图书。B.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致力推动学术进步,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C.许多人在购买字典时往往优先选购新华字典,这其实是一种“睹书思社”的行为。D.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学者型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解析】选 B。“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说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出版优秀图书才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否则就会被淘汰的观点。B.“书比人长寿”是说一本好书可以长久流传,意在阐明一个好编辑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观点。C.文章用“一字千金”的典故,论证了要打造精品图书就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D.文章多次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解析】选 D。“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说法错误,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是为了论证重视“塑造品牌”才能成为优秀的出版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商务印书馆曾因出版万有文库而闻名,如今又被称作“工具书王国”,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B.目前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图书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C.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有不同体现,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D.吕氏春秋因采用了“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的方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解析】选 A。B 项“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于文无据,属于过度分析。C 项“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以偏概全。D 项说法错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8-误,原文只是说“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无法推断出“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一结论。三、(2020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世纪金榜导学号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果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是君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9-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是在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B.准确理解和把握“天人之辩”的思想内涵,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得到发展。D.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解析】选 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说法错误,原文是“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10-A.“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B.文章用古人对雷电的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C.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D.文章先梳理了“天人之辩”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解析】选 C。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C 项,“互相作用”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生产力低下,所以产生“天命”观点,说“互相作用”,应包含“天命”观点影响生产力的意思,这属于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B.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C.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核心。D.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解析】选 A。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中 B 项,“完全一致”说法错误,儒道思想有相似,更有区别,说“发扬人的善性”“天人合一”思想与“道家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11-思想完全一致”绝对化;C 项,“不同时代产生”错误,原文无据,这两种思想基本是同时发源,并行发展的;D 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是当代人的观点,与道家秉持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