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
资源ID:97609598
资源大小:1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领悟范仲淹的爱国精神。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2. 体会范仲淹的高尚品质。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范仲淹的品质和精神。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范仲淹的品质和精神。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句子的含义。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范仲淹精神的理解和体会。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范仲淹品质和精神的领悟。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范仲淹的故事及相关资料。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范仲淹的其他事迹。2. 开展范仲淹精神主题班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对于文言文句子,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3. 在情感体验环节,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范仲淹精神的理解和体会。4. 课后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教学重点:重点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以及范仲淹生平事迹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填空、翻译、讨论等,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和体会范仲淹的高尚品质。可以通过对句子的分步解读、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范仲淹的精神内涵。四、教学方法:重点关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可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范仲淹的品质和精神;互动教学法则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环节。导入环节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节要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合作探讨环节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分析范仲淹的品质和精神,情感体验环节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进行思考和表达。六、教学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范仲淹品质和精神的领悟。评价应全面,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七、教学准备:重点关注课文及相关资料的准备,以及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准备。确保教学资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八、教学拓展:重点关注课外阅读的组织和范仲淹精神主题班会的开展。拓展活动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旨在加深学生对范仲淹事迹和精神的理解。九、教学时间:重点关注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也要注意不要超时,保持教学进度的合理性。十、教学建议:重点关注教学建议的实施,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适当翻译文言文、鼓励情感体验等。教学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