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书分享.docx
战争与和平读书分享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 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 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 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 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 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 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 “托氏烙印”;说它客 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 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 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 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 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 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 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 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其次,书 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 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 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 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深思好学,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 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 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 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it遢匆匆走过的 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 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 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 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 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 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 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 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 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 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 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 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 内容的那种形式J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 “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 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 魂重要。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 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