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7729471
资源大小:13.1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古今异义词(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情爱有关的。(2)人道寄奴曾住古义: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答案:(1)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2)后人说二、资料链接1 .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有过亲入敌营侦察 敌情、只身追杀叛徒、带五十人马闯袭驻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贼等英雄壮举,名震一方。 23岁南渡归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后受南宋投降派排斥打击,被 免职,退居上饶、铅山达20年之久。64岁时,朝廷准备北伐,任用他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 府。但不久又遭排斥,回铅山家中,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 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2 .探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o当时宰相韩优胄执政,正积 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 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 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才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3 .知常识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 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怀古诗的特点有: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某 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也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一般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怀古诗蕴含的情感趋向相 对统一,常分为寄托个人境遇、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感慨人世无常三类。三、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作者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 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下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 句 o答案:刘裕刘义隆(二)文脉梳理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用典 上阙:孙权、刘裕一一正例 - 下阙:刘义隆、拓跋奏一一反例对比壮志难酬的悲愤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三)文本探究1.试找出文中的人物和事迹,并分析作者使用这些典故的原因和意图。人物事迹原因意图孙权建都京口,雄踞一方京口(联想);敬仰叹英雄后继无人刘裕挥戈北伐,气势如虎京口(联想)表建功立业雄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结合现实(联想)劝为政者勿草率拓跋奏率兵追击,建立行宫结合现实(联想)谏为政者勿忘本廉颇年虽老,尚能战结合自身望为政者用人才2.上阕写到了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为什么详写刘裕?参考答案:(1)孙权和刘裕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 的。(2)词人通过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抒发 了自己的爱国热情。(3)词人写刘裕虽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阐明了 “事在人为”的道 理,也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比当年刘义隆草率北伐兵败的惨痛事实,辛弃疾对刘 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 被采用”的意思。3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阕,作者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又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 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参考答案:“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 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 想到南宋朝廷昏麒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 不胜今昔之感。“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中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煮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 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运用这个典故表明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沦陷已久 的江北各地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现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 满。这一组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 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4 .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最后一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 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渴求受到重用的愿望,但却无人问询,空有满腔爱国 豪情,却连遭贬斥。因此,最后一句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5.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上的词句来卖弄才学)的毛病,你 认为如何?试着结合本词的艺术手法详谈。参考答案:(1)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诗词中常 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运用典故的作用:一是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二是 与词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纵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 络清晰,加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仰慕古人、借古讽今、言简意赅,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2)对比。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 北顾”对比。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上一篇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诗,也都是 豪放派词人写的,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苏轼的词只用了周瑜的一个典故,辛弃疾的词用了五个典故,而且还在刘 义隆的典故中藏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典故,可谓典中藏典。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 如果从用典来看,他是一条藏得很深,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苏轼更加乐观,而辛弃疾更加 悲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曾这样评价:苏轼词旷,稼轩词豪。如果从这首词来说, 有豪,但更多是失望、担心和悲愤。Ui巧用对比以古代英雄孙权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硬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 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对比,用历史的经 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 族感情都冲淡了;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 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 动。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 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具体的对比方法有:1 .横比法横比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比出 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2 .纵比法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 表现其变化与发展。3 .自身对比法自身对比法是指同一事物内部所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自相矛盾的现象之间的对照 比较。例如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表象与本质、享受与奉献等相反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