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doc

    • 资源ID:97744365       资源大小:132.50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doc

    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产业是强省之基、兴省之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江苏制造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必须立足江苏发展实际,紧跟国际科技产业变革新趋势,增强先导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劲支撑。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省产业发展的总体蓝图,是各级人民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南。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效。“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发展导向,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0%,多年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万亿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列150个工业细分领域行业中,江苏有92个领域居全国前五位。电子、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等主导产业产值达万亿级以上,其中电子、机械、纺织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3.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1.7%,金融业、软件服务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比重不断提高,产值达到6.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1%。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凸显。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成长,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首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5%。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00家,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产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形成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四沿”生产力空间布局。苏南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成效明显。产业园区集聚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0家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125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2%的土地,创造了1/2的GDP、贡献了2/5以上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吸纳了3/4以上的实际到账投资,成为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先导区和核心区。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规模下降33%,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水平增长50%。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过剩产能、低端产能、落后产能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增速明显回落。表1 2015年江苏工业主要支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工业主要支撑行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江苏占全国比重(%)铁路、传播、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装备384423.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627823.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34420.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06520.3纺织业、服装服饰业1144718.4通用设备制造业861018.3金属制品业624116.9专用设备制造业580416.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97115.4同时,全省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大多数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环节,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化程度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较缺乏;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快,发展优势不够明显,产业融合度不够强,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性、差异性不够显著;产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和政策整合度不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二)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需要深入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变化,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全球产业深度调整出现新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个性化、平台化、网络化和融合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加快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信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跨区域流动频繁,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化、服务化、知识化特征日益明显。全球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加快重塑,跨国布局向纵深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主导方向,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产业界限日渐模糊,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产业链整合加速,全球产业链交错依存趋势明显。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速经济去杠杆化,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国际产业壁垒加重,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产业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贸规则加速调整,发达国家发起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谈判,覆盖领域更广,标准要求更高,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均致力于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拓展,加速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对我国产业升级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我国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一些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跟跑”的同时,部分领域逐步向“并行者”转变,个别领域甚至成为“领跑者”。“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中等收入阶层和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也对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并在较长时期呈现“L”形状态,加速企业、产业、区域的分化;宏观经济政策由“宽松货币”向紧运行状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大保护理念加快落实,既对我省带来较大发展压力,也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我省产业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政策优势和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我省实体经济强、企业总量大、产业发展基础好、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一中心,一基地”加快建设,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我省面临土地开发强度高、能源消费总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多等现实难题,必须推动产业由依赖环境资源消耗向依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转变,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十三五”时期,江苏产业发展总体处于深度调整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工业化处于中后期,制造业比较优势依然明显;现代服务业处于跨越期,发展潜力巨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处于突破孕育期,新动能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蕴含诸多重大机遇,必须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先导引领作用,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干支撑作用,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重要保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产业支撑。1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要素合理流动、产能优进劣退,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范围和边界,超前引导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2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科技引领。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综合应用,广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生态系统,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江苏创造转变。3坚持龙头带动,强化企业主体。把行业龙头、重点企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扶持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采取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强化支撑带动作用,引导行业和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竞争格局。 4坚持绿色环保,强化集约节约。注重集聚集约发展,严守生态红线,合理确定区域开发强度,提高产业环保准入门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走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道路。5坚持聚焦突破,强化产业特色。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区域优势特色品牌,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同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战略定位。结合全省产业发展现状,“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应明确以下战略定位:1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创新研发活动与国际对接,加快国际化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显著集聚,涌现一批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关学科跻身世界前列,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产业科技研发基地,崛起一批具有国际话语权和引领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养一批勤奋敬业、匠心独具的高技能劳动者,成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创新功能健全、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2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强省加快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和互联网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拥有一批产业链条完善、产品特色鲜明、国际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跻身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产业基础雄厚、装备技术先进、服务功能健全、质量效益水平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全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的先行示范区,在全球产业竞争和分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3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服务业新领域不断拓展,新业态和新产业不断涌现,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类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逐步健全,涌现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4建设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具有典型江淮特色的原产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充足,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先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显著增强,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大幅上升,现代农业等基础产业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巩固。产业研发与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产业结构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江苏服务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更加突出,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5%。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2.5%左右。服务业贡献份额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增加值占比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超过90%,基本实现省定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要求。2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左右。3产业市场主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部分领域力争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拥有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对外投资额继续保持全国前列。4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升级对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形成一批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基地。去产能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20%,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亩均产出显著提高。5产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更加精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用工环境不断改善,形成服务效能最优的营商环境。表2 “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发展目标类别指 标 名 称2015年2020年结构层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6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0.1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15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2.32.5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8090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92.2100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6065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52.8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4.220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人年)111140大中型工业和高新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8890质量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4.718.5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588制造业增加值率(%)21.822.5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18左右绿色发展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460.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吨/万元)1.1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20三、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加快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建设成为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省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一)培育壮大先导产业。充分发挥先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强化其优先发展性、引领带动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形成产业竞争制高点。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素质提升,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7万亿元。突出发展重点。坚持高端引领,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空天海洋装备、数字创意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加大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部署,集中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未来网络实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完善,创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布局一批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新型众创空间和众创社区。强化载体建设。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集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南京软件和智能电网、无锡物联网、苏州纳米、常州智能制造、徐州高端装备、泰州生物医药、盐城大数据、镇江通用航空、连云港新医药、南通海工装备等多个标志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工业集中区,重点建设50个产业配套能力强、集成创新活力强、辐射带动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专栏1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2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3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4新材料产业: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成套系统、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轨道交通、高端专用装备。6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7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新能源、能源互联网。8新能源汽车产业: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集成控制、便捷基础设施。9空天海洋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10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与开发、数字设计与服务、数字技术与装备。推进试点示范。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云计算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国家物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建设,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制定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实施重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产品示范应用推广工程,积极探索重点产品示范应用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技术、人才、资本以及服务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紧密跟踪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前瞻布局,超前部署基础前沿产业技术研发,积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促进技术交叉创新、产业跨界融合,催生培育一批新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苗头、新亮点,努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大纳米材料、量子通信、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驾驶和新型健康等未来产业培育力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超前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准确把握社会消费需求新趋势新特征,积极培育壮大健康体育、养老服务、文化休闲、定制消费等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引领消费升级,推进形成产业发展新引擎。到2020年,力争培育形成35个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后备。专栏2江苏部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1纳米材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制备工艺研发,大力发展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光电、纳米生物医药、石墨烯等纳米功能材料,重点推动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能源存储与转化利用、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交通机电、土木建筑、化工轻纺、钢铁冶金、机械装备等工业领域的重大应用突破。2量子通信:重点推动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发以及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研制,大力发展量子通信光器件、量子通信基础建设和系统服务、信息安全应用等领域。3智能机器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物流分拣等领域应用示范。围绕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监测等领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机器人。4可穿戴设备:围绕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医疗与健康监测、健身与运动、军用与特种用途等应用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盔、挂件、眼镜、腕表、手环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服务。5智能驾驶:重点突破先进卫星遥感、通信、导航、智能技术等,加快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系统研发、设备研制及产业化。6新型健康:研发人成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干细胞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等示范项目。加快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研发,推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试点。(二)创新发展主干产业。强化主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厚植其技术性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培育成为现代产业的主干部分。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强化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发展导向,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强化技术创新突破,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实施企业互联网提升计划,推进生产管控集成互联、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化和制造服务云端化,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升级,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构建智能制造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建立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推进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强化服务质量、标准、品牌建设,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突出抓好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贸易、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培育形成100家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及100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显著创新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精细化发展,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服务、旅游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体育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等,支持泰州市开展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积极拓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等六大领域服务供给,推动消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启动实施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着力培育壮大100家互联网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形成以平台经济为鲜明特征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统一高效的跨行业服务业管理机构,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8%左右,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6家、超500亿元1012家。(三)着力强化基础产业。突出基础支撑与关联促进,振兴现代农业、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性产业,以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为中心,不断巩固强化在全省产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推动设施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化生产,促进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生态畜禽和特色水产业,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养殖水平,建设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农业、“互联网+”农业、开放型农业,推动农业业态转型、功能转变。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布局,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优化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按照适度超前、融合发展、提升效率的原则,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及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风电装备、特种船舶、节水灌溉设备、绿色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基础产业集群。以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效为目标,积极发展交通运输服务、工程设计、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安全、能源储运转化、城镇水务等衍生服务行业,促进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营造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圈。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生产技术先进、关联融合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格局。(四)创新提升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产业引导和专业人才培养,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知名产业品牌。适应大众消费新趋势新特征,深度挖掘江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依托特色小镇、特色老街等新型产业空间载体,重点发展传统酿造业、特色饮食业、时尚纺织业、工艺美术业等历史经典产业,加快打造苏酒、苏食、苏茶、苏绣、苏品等“江苏系”产业品牌。大力实施“互联网+”“旅游+”等行动,注重历史文化元素、时尚元素的植入与互动,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历史经典产业与旅游影视、生命健康、时尚消费等跨界融合发展。组织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进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打造一批集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形成“老树发新枝”的蓬勃生机,不断激发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活力。专栏3“江苏系”历史经典产业重点领域1苏酒。重点提高白酒、黄酒、米酒等酿造酒产业,培育壮大洋河、今世缘、双沟、汤沟、梅兰春等白酒和丹阳封缸酒、无锡玉祁双套酒、沙洲优黄等黄酒以及海安糯米酒等名酒名品,创响苏酒品牌。2苏食。鼓励餐饮老字号企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营,打造一批餐饮文化品牌和餐饮文化名店、名人、名菜、名点,重点推进淮扬菜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广南京板鸭、无锡小笼包、扬州炒饭、镇江锅盖面、黄桥烧饼、靖江汤包、盱眙龙虾、东台鱼汤面等地方特色小吃,形成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苏式美食。3苏茶。大力提升绿茶及保健品茶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培育碧螺春、雨花茶、天目湖白茶、金山翠芽、太湖翠竹等地理品牌,推进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融合协调发展,不断提升苏茶知名度和影响力。4苏绣。大力发展苏州刺绣、锡绣、常州乱针绣、南通沈绣、宝应绣、苏北绣等地方工艺,加强装饰类、实用类产品生产营销,推动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实现苏绣产业传承创新发展。5苏品。扶持发展南京云锦、扬州漆器、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常州梳篦、东海水晶、泰兴小提琴等一批知名工艺美术品牌,推动建设一批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大幅提升江苏工艺美术产业附加值。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技术创新突破和深度应用,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强化质量技术攻关与自主品牌培育,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为产业迈向中高端凝聚新动能。(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战略导向型技术研发,瞄准前瞻性、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实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和较强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突破集成电路、物联网、高性能碳纤维等核心关键技术,争取在未来网络、纳米科技、石墨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形成一批影响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创新集群。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促进高端创新资源优化集聚,催生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实施院士协同创新计划,强化高校院所原始创新,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产学研用”新模式,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选择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实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发展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江苏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建设创业大学、创客学院,加快推广“孵化+创投”创业模式,建设一批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服务完善、科技创业活跃、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适宜的众创社区。支持改造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开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试点,支持国家级孵化器建成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健全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依法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规范设立和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丰富双创投资和资本平台,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双创宣传力度,培育创业创新精神,强化创业创新素质教育,树立创业创新榜样,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打造“创业江苏”“创新江苏”品牌。进一步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加快构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充分释放创新潜力和创业活力。到2020年,形成58家在全国有影响的众创社区,扶持城乡劳动者创业50万人。(二)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抢抓新经济孕育兴起的窗口期,推动产业商业运营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管理方式创新发展,全面营造有利于新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快速转化。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互联网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实现与制造企业的无缝对接。积极利用互联网构建多方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鼓励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互动开发、联合开发、开源创新等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运营模式变革,探索“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新模式。加快培育行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行业在线采购、销售、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互联网+定制客运”等预约式个性化服务,鼓励发展定制巴士、客车小件快运、城市通勤车运输等新业态,推动网络约车、合乘车等规范化发展。充分挖掘体验需求潜力,运用新技术提升体验价值,创新体验模式,加强体验场所安全监管,促进体验经济健康发展。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建立政府、平台、企业、消费者等多元共治的监管新模式。到2020年,培育12家位居全国百强的互联网企业,建成20个服务功能完善、投资体系健全、产业特色明显的互联网产业园,40个孵化功能突出、创业人才集聚、产学研联合紧密的互联网众创园,5个创新效应显著、品牌全国一流的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对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特殊作用,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拓展产业文化内涵,丰富产业文化元素,提升产业附加值。鼓励企业采用更多文化元素进行产品设计和创新,提升新产品外观功能设计和研发能力,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产品文化价值,增强产品文化内涵。鼓励将文化植入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竞争力的本土品牌。提升技术研发、品牌设计、商务咨询、市场营销等服务产业的文化内涵,推动区域传统特色文化、民俗风情注入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产业。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加强特色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倡导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开发富有文化价值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富有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发展分享经济。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规范市场准入,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分享经济拓展领域、快速成长。重点支持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培训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业、创意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分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资源高效充分利用。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推进企业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聚焦民生反映较大、需求难以满足的窗口行业,探索突破传统法规限制,积极开展分享经济试点试验。积极创新监管思路,建立多种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征信体系,为分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专栏4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动力培育行动1“新经济”培育行动。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山***)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