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连云港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doc

    • 资源ID:97744976       资源大小:196.83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连云港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doc

    连云港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年12月目 录序 言1一、规划背景1(一)发展基础2(二)面临形势5二、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1(一)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1(二)统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13(三)强化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15四、赋能融合基础设施发展16(一)深化工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16(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转型19(三)推动能源互联设施提档升级21(四)加速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建设21(五)强化政务服务设施集约整合26五、统筹创新基础设施布局28(一)布局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8(二)构建高质量产业技术基础设施29(三)建设高层次科研服务基础设施31六、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新效能33(一)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侧能力33(二)开拓新型基础设施需求侧空间35(三)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开放共享35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36(一)融入区域协调发展36(二)促进城乡协同融合38(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39八、筑牢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屏障40(一)构建网络安全监管保障体系40(二)提升网络可靠稳定运行水平41(三)增强网络安全运营保障能力42九、保障措施43(一)健全组织体系43(二)强化要素保障43(三)加快项目建设44(四)强化招商引资44(五)严格督查考核44附件145附件248序 言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既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又是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支柱,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紧扣“后发先至”新的历史定位和新的奋斗内涵,大力推动连云港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发展,加快构建泛在互联、全域感知、数据融合、创新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特编制本规划。规划从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出发,涵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覆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内容,从打造发展新效能、推进协同发展、筑牢安全屏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规划范围为连云港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一、规划背景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开展连云港“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型基础设施为依托,推动连云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和发展机遇,突出“强富美高”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内在需求,促进新型信息消费升级,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连云港积极推进5G、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全市数字底座逐步夯实。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5G基站2429座,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县城5G信号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2080 G,比“十二五”净增1300 G,城镇和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均达到100 Mbps。全市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约2500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长度约17500公里,拥有宽带接入端口数306万个,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141.35万户,基本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全市大数据产业规模初步显现,高新区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具备80 PB存储能力,可提供1808核CPU计算、58 T内存和800 T存储,中国移动江苏分公司连云港连云新城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连云港)天翼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成功申报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已初步具备开通能力。融合基础设施加速融合。连云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截至目前,拥有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49家,累计建成省级星级上云企业185家,创建工信部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全市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9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7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项目2个,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智慧石化产业试点示范创建园区。全市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加快推进,建成覆盖市县乡村“一网四级”一体化政务平台,移动政务服务在江苏政务移动APP客户端标准化应用接入超50个,居全省第二。率先在全省建成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电子证照部门覆盖率100%,位居全省首位。创新推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教育、养老、交通、环保等场景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创新基础设施加大布局。连云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成功落户连云港,成为苏北唯一、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首轮评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并成功获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8个,省级以上孵化器16个、众创空间13个。引进建设南京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9个,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康缘等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排行前列,化工、冶金、轻纺等行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在部分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新时代“后发先至”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对标国内和省内先进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统筹建设需要加强。全市相关部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职能边界还不够清晰,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衔接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等共建共享程度偏低,部分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推进、重复建设的问题。体制机制需要激活。受政策瓶颈影响,新型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供给、用能保障、电力接引、公共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制约,5G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偏高,基站站址协调还有难度,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与用能等建设条件保障还存在不匹配问题。均衡发展需要增强。受经济水平、信息化程度等影响,全市不同区域间对于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诉求不一,尚未形成“一盘棋、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建设格局。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城乡二元矛盾仍然突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城乡数字鸿沟短期内仍难以消除。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相比于长三角区域兄弟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相邻城市,我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水平“名校名院名所”较少,开展原始创新探索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偏少,创新动力和能力略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连云港创新驱动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二)面临形势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及区域竞争压力增强,我市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强,“十四五”时期既是连云港实现“后发先至”的关键突破期,更是建设幸福港城、美好港城的重要窗口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着眼于应对短期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又要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积极适应国内国际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变化,努力实现更大更快发展。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国际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大国战略博弈持续加剧,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继续深化,全球投资贸易规则面临深刻变化,全球产业链碎片化、区域化和本地化风险上升,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增长动能疲弱。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第四次工业革命创新加速,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并逐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性优势日益凸显,发展韧劲十足、回旋空间极大、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稳步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也不会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遵循。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强化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支撑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高效配置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江苏看,我省是我国发展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省委、省政府围绕总书记要求,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实施向海发展、沿江产业向沿海转移等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体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和人才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建设和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把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建设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自身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国家战略多重叠加优势日益凸显,各类载体平台承载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业投资项目陆续投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全市经济社会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新定位的强大支撑,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的殷殷嘱托的重要保障。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将我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三角、淮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电力、港口、交通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利于在做强自身基础上提高辐射带动力,主动联动周边发展,构建区域枢纽地位,增强资源要素集聚力,提升发展新能级。“十四五”期间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机遇期,连云港要用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立足市情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性作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旧动能转型升级,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助推连云港成为世界级新型沿海产业基地和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新时代“后发先至”注入强劲动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统筹规划、绿色低碳、适度超前、政企协同的建设原则,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培育升级,通过市场推动、产业联动、项目带动等方式,持续深化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高水平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在扩内需、促投资、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根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奋力实现连云港在新时代的“后发先至”。(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优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制度供给、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激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动力和活力。坚持突出重点、需求牵引。以需求为牵引,立足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科技进步、民生服务等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有序发展,科学规划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供给结构,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实现供需精准化动态匹配、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原始创新环境,扎实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适度超前谋划和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在相关领域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坚持立体统筹、清单管理。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全面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建立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项目化、清单化推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加强动态跟踪和协调服务,分类、分级、分时精准调度,强力推动项目谋划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集约共享、安全可控。坚持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同规划、同布局、同开放,促进二者的标准融合、应用协同、需求对接。坚持“安全可靠、共建共享、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原则,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坚持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与建设推进并重,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安全处置机制。(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泛在互联、全域感知、数据融合、创新协同、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结构更加合理,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增长点和数字化改革的有力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健全,开通5G基站7000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建设,千兆光纤普及率达到95%,打造双千兆城市。持续推进物联网智能终端建设,实现全市重点领域物联网全覆盖。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服务能力,促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化大数据中心布局,强化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面向公共服务、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大数据中心。融合基础设施广泛应用。聚焦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和智慧港口建设,推广一批融合应用场景。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融合应用,促使设施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有效支撑我市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大力赋能融合基础设施融通发展,港口、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城乡治理、生态环保、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筑完善五级畅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一体化政务平台,加快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持续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创新基础设施强劲引领。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开放协同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智慧化发展持续赋能,科技在城市安全、高效、绿色运行中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在石化、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新增一批创新载体,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日益完善,集群化、高端化、协同化、体系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机制更加健全,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表1 连云港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发展目标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属性5G基站数个24297000预期性10G PON端口数个2300060000预期性大数据中心在用在建机架数架71449300预期性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值PUE1.51.3 约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个35预期性车联网覆盖道路公里55150预期性各类快速充电终端个10005000预期性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石,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空地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推进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夯实全市数字基础设施新底座。(一)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按照“热点区域主城区县区重点区域城乡重点区域”的次序,有序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优先在商圈、景区等重点地区实现规模部署,逐步实现市内高速公路、重要国省道、高铁等交通干线及交通枢纽5G连续覆盖。保障5G基站建设各类要素资源供给,加快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向5G基站的开放共享,开展铁塔、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布局,实现热点区域及重点区域的无线网络连续覆盖,打造5G无线宽带城市。推动5G等网络设施与新建建筑物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积极稳妥推动既有建筑物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宽带网络服务能力。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大农村、港口等重点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持续大幅提升网间带宽,疏导网间通信流量,增强网间通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建设,推动10G PON快速规模部署,持续提升固定宽带传输能力和网络覆盖范围。围绕重点园区等产业需求,实施精准建设、精准扩容,开展直连网络建设。加快千兆光网城市建设,打通光纤网络最后一百米,实现光纤千兆家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全覆盖。推动泛在感知物联网络建设。加快部署智能传感设备,加快5G物联网建设,拓展延伸物联网覆盖广度和深度。统筹利用4G、5G、NB-IoT(窄带物联网)和光纤等接入技术,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及安全监管,提升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物流、能源、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感知网络覆盖率。鼓励建设全域物联感知平台,加快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泛在感知能力。加强物联网标准建设和推广,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加快推进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优化智能视频点位布局,全面提升各类公共安全感知数据的采集能力、网络接入与承载能力以及运行环境管理与服务能力。系统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稳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试点示范,加快接入网、城域网、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IPv6升级改造,推动大规模公共网络、移动互联网业务向IPv6平滑演进和过渡。联合产业链重点终端厂商,加快信息终端更新换代步伐。鼓励代表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应用改造试点示范,促进IPv6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中融合应用创新,实现面向多环境、多场景的深度覆盖,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前瞻谋划未来网络布局。统筹技术研发与应用培育,积极稳妥推进未来网络布局建设,为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全息通信等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验证环境。推动6G新型网络架构和标准前瞻性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占6G发展先机。依托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相关高效协同计算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打造未来网络发展先机。(二)统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中心健康发展。立足服务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科学规划绿色低碳、高能效大数据中心建设,满足产业发展和科技研发的高性能计算需求。聚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重点场景,布局集网络、存储、计算为一体的边缘数据中心节点,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数据中心试点建设。按照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结合连云港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有序推动存量大数据中心开展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探索液冷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在设备布局、制冷架构、外围护结构、供配电方式、单机柜功率密度以及各系统的智能运行策略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支持在建和拟建大数据中心引进锂电池、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液体冷却等绿色先进技术,强化绿色设计,深化绿色施工和采购,提升大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推进大数据中心能源效率优化。到2025年,全市大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使用效率值(PUE)力争降到1.3以下,高能耗老旧设备基本淘汰。1.高新区大数据中心:建设同城备份系统,打通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和政务云平台链路,实现同城备份、同城灾备。开展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以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抓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区域内数据资源共享互通,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2.“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围绕数据中心区、数据产业区、孵化服务区、总部研发区建设,重点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大数据运用服务、项目孵化及展示、总部研发等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数据创新中心。专栏1 大数据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增强算力资源供给能力。稳步推进公共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布局建设算力中心,提供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鼓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降低互联网传输和接入带宽等通信成本,推动县区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推进数据中心直连,减少数据绕转时延。提升数据中心云化水平,优化云算力资源调度能力,支持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整合内部算力资源,建设不同区域、不同业务之间的算力调度平台,协同开展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探索构建“云边”结合的计算服务体系,在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提供存储、计算、网络等资源,将部分关键业务下沉到靠近终端用户节点。(三)强化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高地。支持市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积极搭建开源开放、协同共享的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重点领域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引导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新一代高性能人工智能公共计算、数据开放、评估验证等平台建设,为各产业领域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为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蓄势赋能。聚焦智慧港口、未来社区等重点场景和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平台建设,争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鼓励开展安全可扩展区块链底层通用技术研发,引导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加强区块链产业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助推区块链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的深度融合,推进区块链在市场监管、金融风控、商业履约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面向全市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推动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服务、追溯服务、交易服务。有序推进基于区块链的全市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持金融、政务、民生、慈善等数字化发展的分布式信任体系。强化云技术基础服务能力。开展容器云、微服务、云操作系统、服务网格、全生命周期开发流水线等云原生技术的探索创新,提升数据治理、人工智能AI等服务能力,实现云端开发、部署、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云计算行业平台建设,推动云计算与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创新。支持开展多云融合、云边端协同管理,支持混合云服务统一管理,提升云平台运维运营水平。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大力推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以产业园区为突破,鼓励园区整体上云。鼓励云技术相关企业做强做优,积极发挥云技术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四、赋能融合基础设施发展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新模式,焕发传统动能生机,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深化工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传统工业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建立多元工业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工业设备跨协议、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断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企业内网升级,鼓励重点工业企业运用5G、软件定义网络、时间敏感网络、下一代无线智能网、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内部网络进行改造,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支持建设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平台,提供工业标识注册、解析、查询、备案、认证等服务。有序推进洋井石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发展,为连云港地区石化行业提供统一标识管理服务,打造国内知名的石化标识解析平台。积极探索基于标识解析的重要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服务,拓展平台服务领域,实现跨行业拓展应用,成为区域工业互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引领者。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县区联合国内云计算领军企业、知名制造业企业或互联网企业,汇集跨行业跨领域工业资源要素,共同打造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面向石化、医药等重点行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建设覆盖行业全流程的资源池,打造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推动建立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存储、集成、访问、分析、管理开发环境,支持制造业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等开展协同研发、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智能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融合建设。促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先进制造业创新试点示范。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聚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在线监测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改善老旧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部署建设生产控制软件、经营管理软件和研发设计软件,优化升级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传统工业企业与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储备和实施一批智能化融合提升示范项目。推进全市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与创新示范。1.工业互联网发展工程: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水平,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基础网络建设工程:以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主体,做好5G网络试点部署与应用拓展,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拓展城域网出口带宽,推进园区、工业企业的光纤宽带接入。鼓励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升级,构建服务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云+网+端”(工业云、宽带网络、工业智能终端)三级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框架体系。3.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等开展技术改造,储备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培育智能车间,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专栏2 工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重点工程(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转型打造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公路、铁路、海运、水运、航空、水利、邮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协同建设车联网、船联网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和设施共享,完善综合交通协同运营与管控,构建高水准智慧交通体系。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优势,选取部分有条件路段,布设感知、采集、检测、监测等智能终端设备,推动5G、北斗、车路协同、ETC等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多网融合的智慧公路基础设施。打造智慧综合客运枢纽,在各县区试点建设区域智慧综合客运枢纽。打造“互联网+”停车新模式,推进智慧停车场、智慧立体停车库、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停车场大数据云平台等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加快建设新能源车配套设施,加快布局完善充电服务网络,便捷市民出行。构建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依托港口、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打造货运中转、商业贸易、供应链金融、物流服务、数据服务等融为一体的跨区域智慧物流园区。依托城乡公路网,建设一批专业型区域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全域智慧物流骨干网络体系。优化完善连云港港区“一体两翼”信息网络架构和综合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智能业务处理和智能仓储系统,提升港口运营管理数字化、港航生产智能化和物流服务便利化发展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港口网络体系。培育同城车货匹配、智慧共配、运力众包等新业态,支持推广智慧仓库、智能快递柜等物流运营设施智慧化建设,打造一体化网络货运平台。建立综合性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信息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智慧物流服务体系。专栏3 智慧港口建设重点工程1.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港口云数据中心功能,提升系统应用、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能力,增强感知与智能化设备覆盖率、信息安全防范灾备等能力,构建智慧港口云服务体系。2.港口生产智能化作业体系:立足规范化生产和运营管理,推进港口生产、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打造精准管理系统,构建多级应用连云港数脑,实现数字化决策。3.“互联网+港口”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建立覆盖新亚欧陆海通道的港口物流数字化供应链,实现全方位信息集成、一体化协作。4.开放拓展的港航物流信息服务创新平台:挖掘全业态大数据资源价值,推进连云港数字化业务创新与价值服务。建设“一带一路”示范智慧物流中心。深化与国际物流服务商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交通物流数据政企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推动物流中转、仓储、分拨、配送、运输等综合链条有效整合,推动示范智慧物流中心建设。建设花果山国际机场空港产业园,推动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与徐州陆港、淮安空港等苏北关键交通物流节点合作,共同组建跨区域多式联运联合体。建设连云港“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打造集保税仓储与加工、商品材料聚合与交割、国际联运总包以及货物执行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探索建立日韩中转物流基地,提升服务东亚地区的物流保障水平。推进车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基于5G+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人-车-路-网-云”一体化协同控制,提升智慧物流运行效率。(三)推动能源互联设施提档升级推进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装备和大数据为手段,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推动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企业智能化改造,采用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能源“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综合智慧能源网络建设。推动智能电网与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互联互通,搭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电动车充电网络和储能网络建设,建设完善全市智慧能源设施基础体系。合理开发氢能,稳步发展核能,在安全利用核能基础上,探索智慧能源建设新方案。加强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高适应性骨干网架建设,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进一步提升输电网、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有力有序推动一批智慧电厂建设和存量电厂智慧化改造。开展“多站合一”试点建设,进一步推进综合功能服务站建设,加快推进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围绕“绿色、智能、减排、降本、高效”目标,开展全市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能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能源监测预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管控应对能力。(四)加速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建设开展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级教育平台数据与资源,打造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全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强化线上资源推广应用,加快线下智慧教育智能终端部署,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上链,做到教育数据可信、教育过程可溯源、教育资源可协同,提升全市教育基础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特色课程研发,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智能教学系统,探索开展高清远程互动教学、AR/VR沉浸式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管理等交互式个性化教学新模式,推广微课堂、慕课、共享图书馆等智能学习应用。推动精准定制化教育服务向市内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延伸,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智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良好医药资源优势,推动运用5G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医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发展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中心,提供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构建互联互通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创新应用。推进区块链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智慧医院自动化物流系统试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三级综合专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达到50%以上,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创新。培育智慧康养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相关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老年人健康和养老信息共建共享共用。针对居家养老现状,有序推进社区、家庭适老化和智慧化改造,打造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扎实推进“互联网+养老”体系健康发展。支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示范机构和示范基地,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康养穿戴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围绕我市港口、水晶等资源禀赋优势,嵌入康养小镇、康养度假区、康养民宿、社区(村)医养联合体等模式,构建大康养格局,打响港城养老产业品牌。建设智慧文广旅基础设施。构建多级联动的智慧文广旅平台体系,推动全市安全监管、预约预订、实时客流等各类涉文涉旅数据向市级平台归集,完善连云港市智慧文广旅平台功能,打造线上文化旅游总入口。开展数据资源治理、共享和开发、利用。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

    注意事项

    本文(连云港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doc)为本站会员(山***)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