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doc
-
资源ID:97745463
资源大小:403.47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doc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 二二一年十一月前 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十三五”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统筹抓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9月,无锡市被授予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央、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无锡市政府编制了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致力于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美丽中国、美丽江苏的样板城市,提出了新阶段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任务,是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目 录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1(一) 工作基础1(二) 形势分析9二、规划总则10(一) 指导思想10(二) 基本原则11(三) 规划范围11(四) 规划期限11(五) 规划目标12(六) 规划指标13三、规划任务与措施21(一)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现代治理体系21(二)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攻坚成效26(三)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守牢自然安全边界41(四) 推动生态经济升级,提升绿色发展水平47(五) 倡导生态生活方式,打造环境友好城市57(六)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营造全民参与氛围62四、重点工程67五、保障措施67(一) 加强组织领导67(二) 加大资金投入67(三) 强化科技支撑68(四) 加强监督考核68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一) 工作基础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湖间的走廊部分,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西邻常州市,东靠苏州市,全市总面积4627.46平方公里。现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梁溪、锡山、惠山、滨湖、新吴五个区和无锡经济开发区,全市常住人口746.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2.8%。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2370.4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46.5:52.5。2017年市政府印发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修编),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17年无锡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锡山、宜兴、惠山、滨湖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2020年规划指标体系的35项指标均达到规划目标,且多项指标优于目标值(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绿色。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新台阶,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实体经济蓄力发展,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达到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9%。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压减钢铁产能29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淘汰印染产能1.45亿米,关停化工企业887家,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2523家。无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市、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两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4.8%,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8.69%,多次获评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无锡节约集约用地综合评价得分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治污攻坚成效更加显著。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类水平,总氮浓度2018年首次达到类标准,连续13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国省考断面优比例从2015年28.9%提升到2020年86.0%;13条主要入湖河流和3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2019年起首次全部达到类及以上标准。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开展,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33微克/立方米,在全省率先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由2015年64.1%上升到2020年81.7%。净土保卫战扎实稳步推进,如期完成农用地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危废焚烧填埋处置能力较2015年增加6倍,增加幅度居全省前列。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生态保护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形成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和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一圈两区”生态格局。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强,全面整治长江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废弃露天矿山,加强沿江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1.39%;积极创建宜兴矿地融合省级示范区,实施国土生态恢复性整治12.81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3.27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建成蠡湖、梁鸿、长广溪等3个国家湿地公园,江阴月城芙蓉湖等6个省级湿地公园和十八湾等24个湿地保护小区,2020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位列全省前三。全市域筹备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宜兴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县(市)区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率先在省内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持续开展环保宣传“四进”活动,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普遍提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市上下共识和自觉行动;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自觉践行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碳普惠制等。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持续深化,累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6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26个,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由2015年的86.3%提升到2020年的93.5%,对于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率高居全省第一。虽然无锡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生态文明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新定位、人民群众新期盼,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污染排放总量较大,单位国土面积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单位国土面积各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在全省处于高位。环境质量达标尚不稳定,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浓度出现波动且有抬升趋势。环境治理能力存在短板,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温室气体和VOCs监测能力不足,污染溯源能力还不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能力素质仍需提升。 73 表 1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修编)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表领域任务序号名称单位指标属性2020年目标2020年完成情况备注生态空间(一)空间格局优化1生态保护红线-约束性划定并遵守划定并遵守2耕地红线-约束性遵守遵守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平原区)%约束性28.6928.63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201号),无锡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面积比例为28.63%4 规划环评执行率%约束性100100生态经济(二)资源节约利用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约束性<0.440.3优于规划目标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约束性42.522.81优于规划目标7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万元/亩参考性85958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参考性100100生态环境(三)环境质量改善9环境空气质量:质量改善目标优良天数比例严重污染天数-%-约束性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71.1基本消除达到考核要求且显著改善81.7基本消除10地表水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劣V类水体%约束性70基本消除86.0基本消除显著改善11土壤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约束性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未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1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约束性达到考核要求考核要求:COD减排13.81%NH3-N减排14.21%SO2减排22%NOX减排22%实际完成:COD减排13.97%NH3-N减排14.26%SO2减排27.88%NOX减排24.26%生态环境(四)生态系统保护1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约束性7066.4稳定在良好等级14森林覆盖率%参考性2721.39按新口径计算15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参考性执行不明显执行不明显(五)环境风险防范16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约束性10010017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参考性建立建立18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约束性未发生未发生生态生活(六)人居环境改善1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约束性10010020城镇污水处理率%约束性9798.332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束性98100优于规划目标22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参考性14.9114.95按市区口径计算(七)生活方式绿色化23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参考性5210024公众绿色出行率%参考性5564.4优于规划目标25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参考性8510026政府绿色采购比例%参考性8596.75生态制度(八)制度与保障机制完善27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约束性制定实施制定实施28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约束性2231优于规划目标29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参考性建立建立30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约束性1001003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占比*%约束性10066.7江阴市、新吴区正在创建生态文化(九)观念意识普及32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参考性10010033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参考性8590.234环境信息公开率%参考性10010035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考性9093.5注:标“*”指标为涉农市(县)区基本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标准的比例(二) 形势分析“十四五”时期是无锡市全面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无锡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关键期、窗口期。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二是绿色“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建立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新机制,成为太湖水环境治理、跨区域大气污染等关键问题新的突破口,为解决区域、流域性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契机。三是无锡市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市上下各级领导干部共识,为“十四五”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挑战看,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攻坚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一是生态环境容量依然偏紧,以重工业为主的制造业仍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能源消费、货物运输量需求将持续保持高位,土地开发强度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情况较难发生根本改变。二是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更高,太湖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地表水国省考断面由45个增加到71个,大气臭氧污染的势头尚未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新污染物治理等更广泛的领域亟需加强。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压力较大,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的难度越来越大,煤炭减排的空间越来越小,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面临瓶颈,能源结构调整空间有限,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面临“多道坎”。二、规划总则(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为无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勇创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奠定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二) 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系统谋划,彰显特色。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本底,以及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良好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路径。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与乡村、全面推进与解决重点问题的关系,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品质,使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地整体向前推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整体合力,推动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高质发展。(三) 规划范围无锡市全部行政区域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梁溪、锡山、惠山、滨湖、新吴5个区和无锡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627.46平方公里。(四)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五) 规划目标到2025年,城市生态承载力稳步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无锡特色、江南韵味进一步彰显,太湖湾科创带率先实现碳达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成为美丽中国、美丽江苏的样板城市。美丽无锡建设展现新面貌。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82.0%,PM2.5浓度达30微克/立方米,水质优类比例达90%以上,主要入湖河流、入江支流优类比例保持100%。城乡宜居品质显著提升,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人。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稳步推进,自然生态空间持续实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河湖岸线得到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达21.39%以上,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率达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中向好。产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低于0.79吨/万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环境治理现代化取得重要突破。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环境治理监测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与度逐步提高。展望2035年,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资源能源集约安全利用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提前实现达峰并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建成更高水平的美丽中国、美丽江苏的样板城市,成为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生态宜居名城。(六) 规划指标规划指标体系由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类35项指标构成,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6项。指标设定主要以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为依据,结合无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际,增设“主要入湖河流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比例”“主要入江支流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比例”“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率”、以自然村为统计口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项特色指标(具体建设指标见表2)。表 2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设指标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国家指标体系目标值指标2020年规划目标值备注属性现状值2022年2025年生态制度(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约束性全面实施并达到规划目标本规划颁布实施并达到阶段目标全面实施并达到规划目标2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有效开展约束性开展部署且有效落实持续推进且有效落实持续推进且深化升级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0约束性3131314河长制-全面实施约束性全面实施全面深化提升打造河长制管理新版本5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100约束性1001001006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100约束性100100100生态安全(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81.781.982.0PM2.5浓度下降幅度33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规划目标为PM2.5年均浓度8水环境质量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提高幅度%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869090规划目标为达到或优于类比例主要入湖河流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比例*/100100100主要入江支流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比例*/100100100劣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无劣V类断面无劣V类断面无劣V类断面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100100生态安全(三)生态系统保护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60约束性66.4稳中向好稳中向好10林草覆盖率%18参考性21.3921.3921.39暂采用森林覆盖率数据11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率*%/参考性14.328.6100市(县)、区完成调查的比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95100100100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不明显不明显不明显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不降低不降低不降低不降低(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12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约束性1001001001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参考性执行执行执行14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约束性严格落实严格落实严格落实生态空间(五)空间格局优化15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约束性面积未减少,性质未改变,功能未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自然保护地16河湖岸线保护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参考性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开展相关工作生态经济(六)资源节约与利用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0.3完成省定目标完成省定目标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22.81完成省定目标完成省定目标生态经济(六)资源节约与利用1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参考性6.01完成省定目标完成省定目标现状值为2019年数据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吨/万元完成上级管控目标;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0.790.790.79现状值为2019年数据21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完成年度审核计划参考性100100100(七)产业循环发展2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参考性94.2保持稳定逐步提高现状值为综合利用率生态生活(八)人居环境改善2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约束性10010010024城镇污水处理率%95约束性98.3398.598.8生态生活(八)人居环境改善2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0参考性809095以自然村为统计口径2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约束性10010010027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5参考性14.9514.9715(九)生活方式绿色化28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50参考性10010010029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0(大城市)参考性64.4稳步提高稳步提高计算过程中出行总人次扣除自行车和步行30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实施参考性有效实施有效实施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全覆盖实施全覆盖实施全覆盖实施生态生活(九)生活方式绿色化31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50参考性-5050现状值根据国家指标解释尚未涉及在售用水器具中节水型器具占比%100100100100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千克逐步下降10.97逐步下降逐步下降32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约束性96.759798生态文化(十)观念意识普及33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100参考性10010010034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80参考性93.5逐步提高逐步提高35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80参考性90.2逐步提高逐步提高注:本规划设置2022年阶段性目标值,为推动规划的实施和中期评估提供依据标“*”的为特色指标三、规划任务与措施(一)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现代治理体系构建责任清晰、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1. 强化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和能力(1)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政策体系,加快水资源节约利用条例、河道保护条例等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的修订进程,结合国家有关立法进展情况推动市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严格执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标准,落实企业(污染源)全过程环境管理规范。(2) 强化生态文明责任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修订完善市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权责体系建设,实现权责统一;完善落实“河(湖)长”、“断面长”制和空气质量三级“点位长”制。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建设,指导督促企业制定环境管理清单,探索研究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模式,以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行业为示范,分行业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管理要求等梳理成管理标准,引导企业对照进行管理。推动企业严格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施细则,确保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推动排污许可与环境执法、环境监测、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管理制度有机衔接。(3) 完善执法监管体系严格环境监管,完善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持续开展“绿刃”、“大风”、“排污许可”专项执法活动,加强执法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移动执法,配齐配强执法装备,积极推行非现场监管,推行生态环境行政败诉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司法衔接,落实生态环境审判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完善司法服务保障机制。加强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检测鉴定工作,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无锡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8个配套文件的实施细则,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4) 提升监测监控能力依托“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物联网应用平台,构建天地一体、省市县三级联网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实现全市综合整治河道考核断面、83个蓝藻打捞点、太湖无锡水域重点“湖泛”区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完成全市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监测网、光化学监测网、温室气体监测网和超级站建设升级,推进ODS(消耗臭氧层物质)大气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全市大气臭氧立体综合监测网络。在入太湖河流开展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试点,在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试点。(5)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深化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修订完善主动公开目录;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改革措施、重点工作解读力度,及时关注舆情,回应好人民群众关切期待。严格执行重点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排污单位要及时公布监测和排污数据、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情况、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等信息;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环保治理设施。2. 完善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政策(1)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推动形成生态补偿与秸秆焚烧、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精准帮扶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生态红线保护及转移支付等制度,实施太湖流域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健全生态补偿配套机制,形成生态补偿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考核评价制度。(2) 推行环境权益交易根据国家、江苏省要求建立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区域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与跨区域交易制度建设,推行项目节能量交易和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推动有限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指标向重点行业企业流动。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3)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探索在省下达的专项债务额度内申请发行专项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积极推进宜兴创建国家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支持企业申报“环保贷”,落实绿色债券贴息、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绿色担保奖补等政策。深化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无锡模式2.0”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参保行业和企业数量,加大参保企业在环保领域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扶持。(4) 优化环境市场价格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的政策导向,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处置、污水垃圾处理、节水节能、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和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落实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3. 推行绿色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1) 健全绿色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办法,将环境损害、碳排放总量、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特点,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把生态文明指标完成情况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在总结宜兴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经验基础上,逐步开展其他市(县)、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土地、矿产、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和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3) 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结合无锡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重点内容等,建立健全无锡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体系,规范审计内容,逐步扩大审计对象,完善审计工作构架,建立整改督查机制和协作配合机制,督促问题的整改。加强审计结果的分析和应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4) 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终身追责”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职责履行不到位、任务推进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实施追责机制,对违背可持续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记录在案并实行终身追责。(5) 建立严格惩戒机制按照“最严标准、最严措施、最严监管、最严问责”要求,紧紧围绕环境质量目标达标、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高质量考核完成等当前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严格惩戒措施,通过采取收取惩戒金、暂停项目环评审核上报、暂停生态环境类荣誉表彰推荐、实施约谈曝光、实施责任追究等惩戒措施,进一步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二)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攻坚成效坚持源头治理,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1. 坚持示范引领,扮靓太湖湾科创带(1) 引领环境质量新目标将低碳、生态、绿色理念贯穿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全过程,把太湖湾科创带打造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最优、产业经济绿色化水平最高、污染排放总量最低的生态环境标杆区,使太湖湾科创带成为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到2025年,太湖湾科创带率先实现碳达峰,PM2.5浓度优于全市平均水平25%,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河道监测断面100%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2) 推动率先实现碳达峰在太湖湾科创带深入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在全市推广复制典型经验和模式。积极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碳排放达峰先行区、零碳城市、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和国家低碳示范社区试点。加快推进新吴区零碳科技产业园、宜兴市零碳创新中心和经开区智慧城市典型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广泛开展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和碳普惠试点,深入开展“碳普惠制”二期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和工厂,推动建设一批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加快形成符合无锡自身特点的“零碳”发展模式。(3) 试行环境治理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前瞻性、示范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准III类提标全覆盖,新吴区率先实现尾水排放基本达到地表水类标准;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基本实现VOCs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替代转变,油漆涂料使用比例逐年降低并大幅优于全市水平;实行国内最严格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禁止国五以下排放柴油货车和国三以下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对照“全国最干净城市”,打造餐饮油烟、汽修、干洗行业等城市生活源治理“标杆”。建成“分类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固危废处置体系,做到“零”暴露污染。2. 坚持减污降碳,强化气候变化应对(1) 强化目标约束和峰值引领贯彻落实国家、江苏省对无锡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的要求,编制无锡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总体方案,力争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28年达峰。有效推动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在“十四五”期间率先达峰。鼓励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省级开发区(园区)率先达峰,到2025年,50%以上省级开发区(园区)实现碳排放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达峰目标过程管理,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1亿吨左右。(2) 严控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构建低碳工业体系,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支持采取原料替代、生产工艺改善、设备改进等措施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运输,推行“绿色车轮”计划。加快绿色施工技术全面应用,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采信应用,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装配化装修。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发挥森林、农田、湿地的重要作用,增强温室气体吸收能力。探索低碳农业试点,积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