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如东县“十四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 资源ID:97745938       资源大小:116.26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如东县“十四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如东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二二年四月序 言“十四五”时期是如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如东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i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效- 1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第三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 6 -第四节 “十四五”面临挑战- 8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主要目标- 13 -第三章 重点任务- 16 -第一节 强化源头管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16 -第二节 坚持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3 -第三节 坚持三水统筹,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31 -第四节 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36 -第五节 加强土壤防治,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40 -第六节 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44 -第七节 打造美丽城乡,营造新鱼米之乡风貌- 49 -第八节 严控环境风险,有效保障环境健康安全- 54 -第九节 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60 -第十节 实施精准监管,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65 -第四章 重点工程- 68 -第五章 保障措施- 69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69 -第二节 加大资金投入- 69 -第三节 细化考核评估- 69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 70 -第五节 加强宣传教育- 70 -附件 如东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工程表- 71 -II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效“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如东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污染防治高质量为目标,以系统化建设为指导,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和环保获得感为落脚点,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如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聚焦源头、强力推进,加快推动绿色化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9.8:49.6:40.6调整为8.0:48.3:43.7,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7%,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服务业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态势逐步呈现。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全县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249.7万千瓦,占全省海上风电装机的59%,县域新能源发电占比全省第一,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超出“十三五”目标1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率超2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幅度达到28%。聚焦重点、克难攻坚,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开展水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制定落实如泰运河水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如东县“清水绿岸”提质三年行动计划,从工业企业达标整治、畜禽养殖场关闭整治、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入河排污口封堵、沿河废品收购点、垃圾中转点清理、河道清淤疏浚等各方面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完成生态河道建设256条、黑臭水体整治386条(处)、河道“两违”整治172处。有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动畜禽养殖场户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和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全面实施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1.6万余座。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推进、规模化建设和专业化管护的社会化运作模式,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达90.8%。2020年,全县11个市考断面优比例为81.8%,6个省考及以上断面优比例为66.7%,入海断面年均水质全面消除劣类,取得了“十三五”时期以来的最好成绩。聚焦热点、标本兼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狠抓重点、抢抓关键,切实抓紧抓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淘汰拆除、清洁能源改造等方式,全面完成全县范围内非电行业燃煤锅炉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化工园区VOCs治理,强化过程管理,精准制定“一企一策”,实现了省、市下达的有机废气治理目标任务。突出电镀、浸胶手套、化工等重点行业整治,大力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对不满足要求的企业进行关闭清理、整治提升以及立案查处,累计关停电镀企业13家、浸胶手套企业16家、水泥砖瓦企业53家、“散乱污”企业429家。2020年,全县PM2.5浓度为26.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7%,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聚焦难点、持续发力,深入推动净土保卫战。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县农用地535个点位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启动288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疑似地块清单,实施分类管控。有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确保所有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强化固体废物管理,先后开展了固废危废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7项专项工作,截止2020年底,全县419家企业实现了危废完成申报和转移网上备案,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危废减库存指标任务。加大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推进江苏东江、南通昊宇刚性填埋场项目、如东恒祥医废焚烧处置项目建设。聚焦生态、提升功能,创建生态文明新样板。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果显著,科学编制如东县小洋口滩涂自然湿地勺嘴鹬保护小区高潮栖息地建设方案,开展勺嘴鹬保护小区高潮栖息地建设,打造如东湿地保护名片;实施小洋口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翅碱蓬、柽柳和芦苇植被群落,净化和美化滨海湿地,修复滨海湿地植被群落600亩,初步形成“碱蓬红毯、柽柳绿林、碧草连天、花香鸟语”的滨海湿地生态景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累计创成生态文明示范镇5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4个;2020年全县6个镇(街道)、15个村(社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掀起了生态文明创建热潮。聚焦规范、积极作为,持续强化执法威慑力。以规范执法为落脚点,严格执行现场检查“八步法”工作程序,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将执法大练兵与日常执法监管相结合,强化执法全过程管理,规范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处罚案卷质量,在全省环境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获得区县级第一名;两度荣获全国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的金字招牌。“十三五”期间,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9万余人次,现场检查排污单位1.95万余家次。持续开展交叉检查、夜查、节假日突击检查,对污染源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48件、处罚金额超1亿元,行政处罚案件数、金额数均位列全市第一方阵。聚焦管理、夯实基础,稳步提升环境支撑力。严格排污许可证审核,坚持“应发尽发,全面覆盖”原则,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472家,排污登记3490家,率先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高质量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环境监管网格化日趋完善,全县累计安装工况用电监控303台套、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96台、新增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单位在线监控32家,全年获取监控数据约200万个,各镇区成立环保网络办,基本实现“管理到边、责任到人”“源头解决、快速处置”的新格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建、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11座,实现“一镇一厂”目标。加快配套管网建设,2020年共完成污水收集主干管网86.9公里,建成村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6个、分散式农污501户,铺设污水管网约450公里。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虽然2020年省考及以上断面优比例达到考核要求,但全县唯一的国考断面东安闸桥西年均水质未达到类标准要求,部分断面在枯水期、汛期水质波动明显,存在降类风险。“十四五”期间,随着国省考断面大幅增加,达标难度增大。工业企业场地及其周边区域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全县土壤污染治理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空气优良率和PM2.5浓度排名虽位于全省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高。全县“重化型”产业结构突出,化工、纺织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37%。单位GDP能耗降幅与通州区持平,低于南通其他各市(区),能源消费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万元GDP用水量明显高于南通其他地区,分别是如皋和海门万元GDP用水量的1.2和3.3倍,距离南通市平均水平(38.2m3)差距较为明显。保障环境安全压力较大。如东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化工企业数量多,拥有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化工企业,仅沿海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数量达到100多家,部分园区和企业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化工行业风险隐患突出。因危化品长途运输导致的突发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隐患增加、风险加大。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新型污染不断显现,进一步增加了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环境治理能力存在短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建设宜居城市要求仍存在有较大差距,建成区建设较早的污水管道设计、建设标准偏低,存在管径偏小、管道淤积、管网渗漏等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和镇区雨污混流较为严重,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三益鸿生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进水水量、水质不稳定,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基层一线监测、执法和应急能力偏弱,环境执法队伍人员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第三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如东县也将处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碳达峰碳中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结构调整中挖掘质量改善的潜力,尤其是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为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新机遇。国家、省对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一条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如东县是长三角北翼的重要节点,必将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为区域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之中。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15日江苏省与生态环境部共同签署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框架合作协议,以部省联动、合作共建方式开展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战略合作。“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政策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这为如东县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做出亮点、打造品牌提供良好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愿景提出,加快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全方位倒逼全县能源生产、消费清洁低碳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县将进一步发展高效清洁煤电,大力推动天然气清洁利用,加快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全县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能源生产生活方式需向绿色发展转型,需寻求更加节约高效的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同时,新能源、储能、碳循环等相关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蓬勃兴起,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的电能替代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第四节 “十四五”面临挑战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所不足。“十四五”期间,全县经济将保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注重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经济社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增长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全县继续坚决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制度。但随着全省产业向沿海地区布局战略的实施,“十四五”期间,造纸、新材料、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相继落户如东,煤炭消费量和能源消费量将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能源消费总量以及能源强度控制面临巨大压力。如何破解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强度大等发展瓶颈,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将是如东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生态环境治理边际效益递减,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通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如东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比“十二五”末期有明显提升,但区域性、积累性、复合型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区域河流及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指标虽有明显改善但汛期不能稳定达标。工业企业场地及其周边区域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同时,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热电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现有工业企业合规生产和达标排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空间将进一步收窄,污染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环境需求与责任意识不匹配,社会共治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如东县与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尚不健全,生态文明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还不够,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未充分有效发挥。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高效治污的水平和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和渠道单一,环境基础设施仍是突出短板。一些企业法治意识不够强,依法治理环境污染、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不够。公众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需求越来越强烈,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更多体现在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上,但离真正环境意识的觉醒,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还有较大差距。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聚焦“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维护生态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如东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造成为全市跨越发展增长极、全省向海战略先导区,奋力谱写沿海高质量发展如东篇章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含量”。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治污。围绕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紧迫问题、各级督察督办反馈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的瓶颈问题,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精细管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提高环境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系统治理,协同联动。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统筹短期攻坚和长远治本,统筹生态环境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坚持底线思维,源头治理。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不能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底线,强化底线约束。把源头治理作为根本策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共治。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加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共享共治”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坚持改革创新,彰显特色。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治理方式,激励约束并举,完善促进绿色发展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具有如东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第三节 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提前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美丽南通如东样板。到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美丽如东展现高颜值,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美丽如东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机制基本形成,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90%,PM2.5年均浓度达到市下达目标,各镇街、园区PM2.5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达到100%。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完成市下达目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市下达指标,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备。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林木覆盖率和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河湖生态功能明显恢复,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突破。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全县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市下达目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管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进一步提升。表1 如东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五年累计指标性质绿色低碳发展1.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率(%)2.69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2270约束性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6(2019年)17约束性环境质量提升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7.790约束性5. 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26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6.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1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0100约束性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66.7100市考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81.81007.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100保持稳定预期性8.地下水质量类水比例(%)50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生态环境治理9.大气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吨)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挥发性有物(吨)10.水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化学需氧量(吨)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氨氮(吨)总磷(吨)总氮(吨)11.城镇污水处理率(%)8090预期性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76 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13.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90100预期性14.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约束性1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93预期性1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生态系统保护17.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217.522约束性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12.48512.48318.林木覆盖率(%)24.124.1约束性19.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预期性20.自然湿地保护率(%)5254预期性21.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354预期性22.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100100预期性公众满意度23.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满意度(%)-90预期性注:1.“十四五”期间,如东县地表水国考断面从1个增加至5个,省考及以上断面从6个增加到8个,与“十三五”基数不统一。2.根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如东县生态管控区域调整方案的批复(苏自然资函20211086号)和如东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方案,扣除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面积191.61平方公里,如东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为217.52平方公里。3.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正在调整,最终以调整后批复数据为准。4.根据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大陆海岸线正在重新修测,最终以国家明确新修测海岸线的自然岸线基数和江苏省、南通市对如东县考核指标为准。第三章 重点任务第一节 强化源头管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科学编制如东县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有序推进碳排放指标分解,加强过程管理,将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核。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低碳城镇、低碳园区建设,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近零碳”园区和工厂,加快形成符合如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业领域严格控制电力、化工、纺织、造纸、建材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碳排放管理。农业领域重点推进农业低碳融合发展,开展低碳农业试点示范,推广农业循环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工程,推广农业固碳技术,提高植物生产力。建筑领域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严格执行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大幅度提升三星级绿色建筑数量。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加强新建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实施“绿屋顶”计划,推动城乡建筑领域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农业、林业、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强化适应型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安全韧性发展。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加强沿海、沿河等重点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形成全县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4.1%以上。加强沿海滩涂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增强湿地储碳能力,加强海水养殖碳汇等技术攻关,推动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实现陆海统筹储碳增汇。提升海洋灾害预警能力、海岸带地区的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提高人群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敏感脆弱人群的疾病防控体系。加强气候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支撑。推进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明确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排放源,逐步扩大清单范围。加快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落实国家、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统一部署,完成重点排放企业历史数据核查、配额分配等工作,确保重点排放单位按期全部进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二、构建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落实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前提,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按照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实施差别化的空间发展导向,实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地类管理”的管制方式,建立空间布局、项目准入的约束机制。探索规划“留白”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格局。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打造沿海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科学统筹陆域和海洋协同发展,促进优势互补,推动沿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经济带,重点培育具有低耗少排特征的石化新材料、绿色能源、粮油加工等沿海高端绿色产业基地。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着力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和集中连片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生态有改善。强化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开发强度和产出效益三管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从严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和规模。持续推进“三优三保”行动。探索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持续提升土地整治水平,进一步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深入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完善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分配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中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鼓励城市内涵发展。三、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严格实施产业准入约束。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从源头上消减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和毒性强、难治理的项目,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抑制高碳投资,从严审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规模,严格执行石化、化工、造纸等项目准入政策。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全面促进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例达到100%。以建设长三角(如东)安防产业示范园、如东食品科技产业园两大平台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支持新店健身器材、岔河高端纺织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传统企业围绕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开展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强度不达标企业提标改造,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县印染企业搬迁入园工作。加大化工园区规范化整治力度,打造绿色化工,2023年底前整治不达标企业全部退出到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加强长三角互动协同,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促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绿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推行绿色供应链建设,探索建立“链长制”以及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绿色循环农业体系,推动“生态+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提标淘汰一批相对落后产能,规范整治印染、电镀、造纸、浸胶手套、健身器材等重点行业。严控“两高一资”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增化工园区。持续加强“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巩固既有成果,做好“防新增、防反弹”工作,确保“散乱污”动态清零。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机制,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扶持政策。四、加快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提升煤炭利用效率,在确保能耗不增加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设15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鼓励现有75蒸吨/小时热电锅炉“上大压小”。规划建设燃气电厂,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施煤炭清洁替代,在工业、交通领域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供热改造,逐步关停整合燃煤小热电和分散燃煤锅炉。到2025年,全县煤炭消费量保持在300万吨,全面实现高污染燃料窑炉清洁替代,35-6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全面完成清洁替代、集中供热整改。打造清洁能源阵地。聚力发展风电清洁能源,加快风电产业集群培育,建设如东小洋口风电母港、风电装备产业园,打造“风电产业之都”。积极探索领海基线以外风电场开发示范经验,打造国家级海上风电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重点推进整县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积极争取滩涂光伏大基地项目建设,整合资源实现光伏集约开发。持续推广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稳步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的比例。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推动LNG能源岛建设,聚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销售中心。到2025年,清洁能源利用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全国综合性海上能源中心,海上风电装机突破600万千瓦,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完成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70%,全力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推进能源高效利用。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深入挖掘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潜力,持续提升各行业能效水平。加强重点领域与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探索在省级园区推行区域能评制度。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推动建材、石化、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以及其他行业重点用能单位深化节能改造。探索用能预算管理,构建能耗总量和能效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五、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创新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实施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2021年率先在全县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及化工园区(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开展限值限量管理,2022年全面推进全县市级及以下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根据管理成效对县乡级工业集中区分类提出优化整合提升措施。充分发挥园区规划环评刚性约束作用,积极引导镇区工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2022年底前,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规划环评;2023年底前,乡镇级工业园区实现规划环评全覆盖。积极开展园区示范创建。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环境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动实施园区绿色化低碳化改造,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碳排放达峰和峰值目标管理试点建设。第二节 坚持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一、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严格落实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制,深化“点位长”负责制,强化重点区域环境管理,定期对站点周边污染源开展检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压紧压实乡镇责任。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治理。将洋口化工园、如东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重要控制区域,推进涉VOCs企业6-9月高温期间实施错时错峰生产,加强秋冬季综合治理,推进化工行业治理。围绕空气质量提升目标,制定实施“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到2025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PM2.5浓度达到市下达目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二、持续推进污染源治理(一)推进VOCs深度治理加大源头替代力度。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将全面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和政府绿色采购清单。技术成熟领域全面推广低VOCs含量涂料,技术尚未全部成熟领域开展替代试点,逐步实现涂料低VOCs化。加大家具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行业的粉末、水性、高固体分、辐射固化等低VOCs含量涂料的替代力度。强化重点行业VOCs治理减排。加强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督促纳入重点监管企业名录的企业编制并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完善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源头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重点VOCs排放企业全部安装厂界VOCs在线监测设备。推动开展全县挥发性有机物液体储罐排查整治,完善管理信息,完成储罐整治及无组织排放项目。开展VOCs深度治理工程,对现有设施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对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万年长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开展VOCs深度治理。深化工业园区、企业集群综合治理。实施工业园区(集中区)排污限值管理,探索建立洋口化工园“嗅辨+监测”的异味溯源机制,推进“无异味”园区建设,逐步解决化工园区异味扰民问题。对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展排查或“回头看”,督促洋口化工园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开展走航监测、网格化监测以及溯源分析等,完善园区统一的LDAR管理系统,并纳入园区环保监控管理平台。对县级及以下工业园区(集中区)开展排查整治,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措施精准、时限明确、责任到人。加快推进浸胶手套、化工集群废气排查整治,做到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责任人、建立管理台账。根据产业结构特征建设集中喷涂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大气治理“绿岛”项目,实现“集约建设,共享治污”,降低企业治理成本。(二)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重点行业治理。结合江苏省地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持续推进水泥、石化、玻璃、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推进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窑炉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严格实施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9726-2020),推动重点企业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并适时推广。持续实施锅炉整治。积极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整合、清洁能源替代和集中供热,加快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高于50毫克/立方米,力争不高于30毫克/立方米。持续开展生物质锅炉专项整治,工业集聚区内存在多台分散生物质锅炉的,实施拆小并大,4蒸吨/小时以上生物质锅炉需安装烟气在线监测,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2021年完成242台锅炉整治或“回头看”。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管控力度。依据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做好监督管理,开展ODS数据统计和审核工作,完善保护臭氧层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三)强化移动源防控加快车辆结构升级。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环卫车。大力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淘汰更新,鼓励柴油车加装颗粒物捕集器(DPF)。2023年3月底前,淘汰国一及以下汽油车。到2025年,全面

    注意事项

    本文(如东县“十四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山***)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