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针灸拔罐刮痧课件.ppt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中医适宜技术v一、刺灸v二、艾灸v三、拔罐v四、刮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针 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毫针刺法v针刺疗法是用适当的针具,以不同的手法针刺人体的腧穴与经外奇穴,通过针刺效应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v(1)适应症v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v(2)禁忌症v患者在过度饥饿疲劳醉酒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v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合谷及三阴交穴禁止针刺v妇女月经期禁止针刺即使为了调经,也应慎用v有出血倾向以及患有严重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禁止针刺皮肤有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禁止针刺v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v乳中及神阙等穴禁止针刺二、艾二、艾 灸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灸小故事v旧唐书记载,柳公度年八十余岁,步履轻便,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柳公度就是经常用艾灸气海以防病延年的。v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灸的定义v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灸分类v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v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v3.艾卷灸艾条灸v4.温针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绒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灸盒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条灸v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v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条灸v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艾灸适应范围v1.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v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v3.杂病: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v4.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注意事项v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v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v对于昏迷、局部知觉愚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防止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v水泡的处理: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v均应忌酒、鱼腥等食物。v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保健灸v足三里穴: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三、拔罐疗法三、拔罐疗法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拔罐疗法拔罐疗法v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v常用罐具v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排气罐。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适应范围v内科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头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便秘、慢性腹泻等。v妇科的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等。v儿科的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等。v外科的疖、疔、痈、疽等。v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落枕和软组织劳损等有效。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临床应用v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v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v闪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v留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等。v走罐: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症等。v药罐:煮药罐、贮药罐、药蒸汽罐法。v针罐: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不宜用于胸背部。v刺络拔罐: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v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寒湿、行经不畅有血淤血滞现象。v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v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v罐印鲜红而艳:片红为热,大红为暑。v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v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严重有水泡。v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v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v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v拔火罐后出现紫红色的印子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这些罐印会在7天左右消散,拔罐后24切记洗澡沾水!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操作方法v1.术前准备术前准备 v(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v(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v(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v2.患者体位患者体位 v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v(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v(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v(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v(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拔罐时间v一般1015分钟。v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拔罐次数拔罐次数v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注意事项v(1)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v(2)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v(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v(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v(5)女性的月经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v(6)拔火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v(7)高热、抽搐、痉挛等 v(8)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 v(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 v(10)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v(11)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水泡的处理v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v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四、刮 痧v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v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板的形状v椭圆形(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方形(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形,呈方形)、缺口形(边缘设置有缺口)、三角形(呈三角形)、梳形(呈梳子状)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板的材料v有瓷器类(碗盘勺杯之边缘)、金属类(铜、银、铝币及金属板)、生物类(竹板、蚌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刮痧油 选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透痧止痛、滑润肌肤等作用。适用于成人,刮痧面积大,皮肤干燥者。刮痧乳 选择天然植物所合成。有改善血液循环,促新陈代谢等作用。宜于儿童、面部刮痧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的方法v刮痧的顺序: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v(1)全身刮顺序 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v(2)局部刮顺序 颈部刮从头、颈、肩到上肢;肩部刮从头、颈、肩上、肩前、肩后到上肢;背腰刮从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到双下肢。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的方法v刮痧力量: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v刮痧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回程不刮。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的手法v刮痧角度: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30次左右。v刮痧频率:刮痧频率与疗程,则依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时间,以3-5分钟为宜。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且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疗法的时间,应间隔3-5天。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的手法v轻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大,移动速度慢,下压刮拭力量小。v重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下压刮拭力量大,但要在被刮者能够承受的范围。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的手法v揪痧法: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或食指、大拇指夹持施术部位的皮肤与肌肉,一揪一放,直到出痧,用于印堂、天突等特定部位。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痧象的判断v痧: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者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v如果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情轻,病程短,预后良好:若痧色暗红呈片状或者瘀块,多为里证,病情中,病程长,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这就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时十分有效的。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刮痧的适应症v既能治疗内科病,又能治疗外科、骨科疾病,同时也能治疗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有人统计能治疗十一大类400多种病症。典型的如:感冒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禁忌症v需要刮痧的部位有外伤或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v患有血友病或白血病:由于刮痧会使局部充血,血小板少者应慎刮。v孕妇:特别是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不能刮痧,否则容易引起流产。v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或全身重度浮肿等患者:这些人刮痧易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注意事项v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v每次只治疗一种病症。每次治疗时刮拭时间不可过长,严格掌握每次刮痧只治疗一种病症的原则。v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v治疗刮痧后,一般约 3 小时左右即可洗浴。v皮肤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v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