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docx

    • 资源ID:97815402       资源大小:45.7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docx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题练习(一)【新课标卷地区选做】(湖南高三·教研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螯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材料一文字加粗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自谋夫A说客B谈天C雕龙D坚白E同异F之流G下至击剑H扛鼎2.下列对材料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指同一类别的人,与过秦论中“迁徙之徒”中的“徒”词义相同。B.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词义不同。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词义相同。D.区区,指少、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隐含着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不满。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奇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5.请联系苏洵六国论说说三苏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全国卷地区选做】(四川成都·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鲁阳虎欲攻三桓,不克而奔齐,景公礼之。鲍文子谏曰:“不可。阳虎有宠于季氏而欲伐于季孙,贪其富也。今君富于季孙,而齐大于鲁,阳虎所以尽诈也。”景公乃囚阳虎。或曰: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诛于齐之巧臣,而使加诛于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君明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救赦之谓严。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不亦妄乎?或曰:阳虎为乱于鲁,不成而走,入齐而不诛,是承为乱也;君明,则诛,知阳虎之可济乱也,此见微之情也。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此无救赦之实也。则谁阳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乱之罚,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节选自韩非子·难四)文本二:阳虎奔齐,请师以伐鲁。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己于是乎奋其诈谋。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奔晋,适赵氏。(摘编自左传定公九年)文本三:阳虎议曰:“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逐于鲁,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相之。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灵:装载衣物的车。6.文中文字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阳虎不敢A为非B以善C事D简主E兴主之强F几至G于H霸也7.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是战胜、击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克敌制胜”中的“克”意思相同。B.承,接续之意,与张衡传中“下有蟾蜍,张口承之”的“承”意思不同。C.适,是前往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意思相同。D.相,意为使为相,其用法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有人认为,齐国内部也有想法与阳虎类似的大臣,其行为隐蔽而巧诈,威胁比阳虎更大,更应引起重视。B.文本一中也有人认为,齐国内部是否存在巧诈之臣尚不明确,而阳虎的罪行明显,齐景公不应该放任这样的乱臣。C.文本二中鲍文子认为,当前齐国君臣一心,百姓和睦,风调雨顺,能侍奉大国,不可听从阳虎的建议去攻打鲁国。D.阳虎被鲁国驱逐,被齐国怀疑,逃至赵国,面对侍臣的疑惑,赵简主自信能对阳虎加以控制,并使之为自己所用。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2)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新课标卷地区选做】(湖北·高二名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材料一: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举琴而撞之,跌衽宫壁。左右欲涂之,平公曰:“舍之!以此为寡人失。”孔子闻之曰:“平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韩子闻之曰:“群臣失礼而弗诛是纵过也有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故宾有见人于宓子者,宾出,宓子曰:“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攓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宾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故宾之容一体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所自视之异也。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亲母为其子治挖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故终身隶于人,辟若伣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故圣人体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则几于免矣。(节选自淮南子第十一卷齐俗训)材料二: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集十七卷种树郭橐驼传)【注】:攓:简慢。返:背反。伣:古代测量风力、风向的装置。1.材料中文字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群臣失礼A而弗诛B是C纵过D也E有以F也G夫平公之不H霸也。2.下列对材料中标红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欲来谏者也”与“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中的“谏”含义不同。B.材料一中的“事之情一也”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中的“一”词性不同。C.材料一中“或以为小人”与材料二“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小人”含义相同。D.材料一中“若转化而与世竞走”与材料二“若甚怜焉”中的“若”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言语不恰当,师旷举琴砸向平公,琴越过平公衣袖砸到墙壁上,平公却不让侍从把砸坏的墙补上,想以此作为自己过错的记载。B.宓子的门客引见了另一位宾客见宓子,对这个宾客同样的言行,宓子和门客的看法完全不同,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C.材料一认为圣人与“道”融为一体,返归本性,以不变之“道体”应付万变之世界,这样也就差不多达到免受世俗之难了。D.材料二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了“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的行为,反映了作者对于改革弊政的愿望。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5.这两则材料都是有寓言性质的古文,说理方式多样,请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共同使用的两种说理方法,并各作简要分析。【全国卷地区选做】(内蒙古·名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材料一: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后听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岂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微杜渐之虑深矣。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坊记曰:“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大为之坊,民犹逾之。”可不戒哉!作宦者传。(选自宋史·宦官传序,有删改)材料二: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返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扞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泚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 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宗)、敬(宗)以弑殒,文(宗)以忧愤,至昭(宗)而天下亡矣。祸始开元,被于天祐,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从而溃丧,譬犹灼火攻虫,虫尽木焚,讵不哀哉!迹其残气不刚,柔情易迁,褒则无上,怖则生怨,借之权则专,为祸则迫而近,缓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势也。噫!枭狐不神,天与之昏,末如乱何。(选自新唐书·宦官传序,有删改)6材料一文字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又诏A臣僚家B毋私蓄阉人C民间有阉童孺D为货鬻者E论死F去唐G未远H有所惩也。7下列对材料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今天人们还常用到“防微杜渐”这个成语。B拜,这里指授予官职;在古代还表示恭敬的礼节,双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C“王室从而溃丧”与“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从”词义不同。D“柔情易迁”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迁”词义相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也曾面临着新君年幼而母后听政的情形,但由于祖宗法律的严格和宰相的权高位重,避免了前朝的覆辙,没有让宦官掌权。B材料一引用坊记的内容,指出君子的治民之道,虽然周密地设防,但是百姓中还是有人会犯规;还阐述了创作宦者传的原因。C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宦官得到重用,尤其是在殿头听候派遣的宦官,持节传达命令,向郡县官员索要财物馈赠,气焰震动四方。D宦官没有刚气,阴柔无常,他们有权就专横跋扈,形势缓和了就互相攻击,形势急迫了就合为一伙,表现出小人的通常情状。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2)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10宋朝和唐朝对待宦官的态度明显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各地区适用】(河南高三·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采薪二首(其一)王守仁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深谷多凄风,霜露沾衣湿。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汲。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注】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山间早出晚归的寻常生活,具有田园牧歌情调。B“深谷”“霜露”“阴壑”等词语写出了采薪环境的恶劣,具有象征意义。C“抱瓮还自汲”生动地描绘了劳作归来的诗人抱着水瓮去打水的情景。D打柴汲水虽然极为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诗人还是感到十分欣慰。11作为文学家、哲学家的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说,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知行合一”的。(山东青岛·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荷花(其一)陆游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荷花(其二)陆游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注】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B.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C.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D.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转”出了新的诗意。13.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各地区适用】(福建福州·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篇章: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浪西楼:地处潮州。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B.颔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诗人驰书慰问。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诗句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的险阻。D.尾联诗人想象韩愈在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12.本诗的尾联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借用了“月亮”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表达情感的异同。(陕西西安·高二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初发夷陵【南宋】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出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船上的旗帜。13.下列对本诗写景笔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听觉写船出三峡,再侧面点染船闯险滩。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江天一色,画面壮阔立体。C.颈联从天空到水面,鹘飞鱼跃,景象生动传神。D.中间两联写景动静、点面结合,虚实互为映衬。14.尾联以问答抒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对此作赏析。1.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断句的句子的意思是: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根据下文“鸡鸣狗盗之徒”句式可推断,前文在列举“士”的来源时,往往两类并举,故“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为最佳断句方式。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A项,过秦论中“迁徒之徒”的“徒”,刑徒,被判服劳役的犯人,词义不同。B项,“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的词义为“敲,击”。C项,“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是谦辞,私自的意思。D项,“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的词义为“情意深挚”。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4.(1)(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2)(诸侯们)不知道要施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靡:华丽的。馆:被安置在馆舍。(2)疆场:边界。背盟败约:违背盟誓、毁弃约定。5.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苏辙的观点为:六国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参考译文】材料一: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察考过,知道六国长久存在,而秦朝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都是不能自己穿不好的吃不好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途径出身。夏商周以前,(他们)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他们)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他们)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他们)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他们)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对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材料二:(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疏,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来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两国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两国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齐、楚、燕、赵四国,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施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6.B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阳虎不敢做坏事,很好地侍奉赵简子,使赵简子强盛起来,几乎成了霸主。“阳虎不敢为非”,主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故在B处断开;“以善”,介宾短语作状语,表方式,“事”动词,侍奉,“简主”作“事”的宾语,句子省略主语,结构完整,故在E处断开;“兴”,使动用法,使兴,“主之强”作“兴”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F处断开。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A.正确。句意:没有战胜而逃奔齐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B.正确。“承”,接续/承接。句意:这是让他在齐国继续作乱。/下面有一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C.“意思相同”错误。“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意为“刚才”,“适赵氏”中的“适”是前往的意思,此处可译为投靠,二者意思不同。句意:投靠了赵氏。/刚才得到太守的信。D.正确。“相”,使动用法,使为相,让做相室/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赵简子迎接他并让他做相室。/我要像对待兄长样对待他。8.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当前齐国君臣一心”错误。根据原文“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可知,是鲁国上下一心,而非齐国。9.(1)现在诛杀鲁国犯罪作乱的大臣,来威慑有奸邪之心的群臣,鲍文子的说法,怎么会是违背(事实)的呢?(2)齐侯逮捕了阳虎,将把他送往东边(囚禁)。阳虎(也)希望去东边,于是(齐侯)将他囚禁在西部边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罪乱”,动词作名词,犯罪作乱的大臣;“威”,威慑;“群臣之有奸心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奸心之群臣”;“何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2)“执”,逮捕,捉拿;“东”,名词作动词,送往东边;“鄙”,边境。【参考译文】文本一:鲁国的阳虎想攻打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没有战胜而逃奔齐国,齐景公以礼相待他。鲍文子劝谏说:“不行。阳虎得宠于季孙却想攻打季孙,是贪图季孙的财富。现在您比季孙富有,而齐国又比鲁国大,这是阳虎要全力欺诈的原因。”景公于是就拘禁了阳虎。有人说:君臣之间,没有兄弟之间的亲情。劫杀的结果,能统治大国而享有大利,那么群臣哪一个不是阳虎呢?事情因办得隐蔽巧妙而成功,因办得疏忽笨拙而失败。群臣都怀着阳虎一样的心思,但君主不知道,可见(群臣办得)隐蔽而巧妙。阳虎贪心,天下的人都知道,可见(他干得)疏忽而笨拙。不叫齐景公去处罚齐国巧妙的奸臣,却叫他去处罚笨拙的阳虎,这是鲍文子的话说反了。君主明察而严厉,群臣就会忠顺;君主懦弱而昏庸,群臣就会欺诈。能察觉隐情的叫明,不赦免罪行的叫严。不知道齐国隐蔽巧妙的奸臣而去处罚鲁国已经作乱的笨臣,不是很荒谬的吗?有人说:阳虎在鲁国作乱,失败后逃跑,逃到齐国而不杀他的话,这是让他在齐国继续作乱;君主明察就会用刑,因为知道阳虎会助成叛乱,这是看到了隐蔽的阴谋。君主严厉,就不能放过阳虎的罪行,这是不赦免罪行主张的实施。杀了阳虎,是为了让群臣忠顺。不知道齐国巧妙的奸臣而免掉对公开作乱者的惩罚,追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不惩罚明摆着的罪过,这是荒谬的。现在诛杀鲁国犯罪作乱的大臣,来威慑有奸邪之心的群臣,鲍文子的说法,怎么会是违背(事实)的呢?文本二:阳虎(突围而出)逃往齐国,请求出兵攻打鲁国。齐景公打算答应他。鲍文子劝谏说:“鲁国不能攻取。他们上下尚协调一致,百姓们尚和睦相处,能够侍奉大国,而没有天灾,凭什么取得他们?阳虎是想劳动齐军,齐军疲劳,他自己就可在那时施展他的奸诈计谋了,鲁国免除了他的病殃,而君王却收纳他,不是自取祸害吗?”齐侯逮捕了阳虎,将把他送往东边(囚禁)。阳虎(也)希望去东边,于是齐侯将他囚禁在西部边境。(阳虎)把当地人的车子全都借来,用刀子深深地刻损车轴,包上麻布后归还给主人。(他)在装载衣物的车里装满衣物,自己睡在车里逃走。逃往晋国,投靠了赵氏。文本三:阳虎发表议论说:“君主贤明,就尽心侍奉他;君主不贤,就掩饰起邪念去试探他。”(阳虎)在鲁国被赶跑,在齐国受怀疑,逃跑到赵国,赵简子迎接他并让他做相室。赵简子身边的近侍说:“阳虎很会窃取别人的国家政权,为什么还用他做相室?”赵简子说:“阳虎用尽心思夺取政权,我用心来守护政权。”于是便掌握权术来使用他。阳虎不敢做坏事,很好地侍奉赵简子,使赵简子强盛起来,几乎成了霸主。10.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A项,“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理解错误,根据“凄风”等词语可知诗人生活艰难,并不是过着悠闲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生活。11.在诗中,诗人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生活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1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已堪悲”“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错误。前两句写秋天的荷花,清秋露冷,落红片片,确实营造了一种凄凉不堪的氛围;但三、四句陆游另外转笔,说这西风荷花,若是要高人来欣赏,风里霜中的枯荷也别有一种傲岸和清奇。全诗“欲扬先抑”,主要是为了赞美荷花的顽强和生命力。全诗基调并不是悲凉的。13.内容:同,两首诗歌均以秋荷为描写对象。异,其一侧重描写秋荷的清香、雅致;其二侧重描写荷的神韵和风骨。主旨:同,两首诗歌均表达赞美之情。异,其一赞美荷花的清雅出尘;其二则托物言志,借遭受风霜摧折、风骨依旧的荷花,寄托自己于逆境中初心不改的坚贞。1.BEG2.C【解析】A.前一个“谏”是“直谏”,后一个是“挽回”:B.前中前一个是形容词,“一样”,后一个是动词,看作一样;C.前一个是“人格卑鄙的人”,后一个是“小民,平民百姓”,含义不同;D.前一个是“如果”,后一个是“好像”。故选C。3.B【解析】原因错,是“所自视之异也”,即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4.(1)因此取舍相合的人,就会因言论忠直而更加亲近;与自己疏远的人,即使谋划得当也要被怀疑。(2)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5.对比、比喻(或答类比)。对比,如材料一把孔子和韩非子的看法作对比,把宓子的看法和门客的看法作对比,看亲生母亲和后母为儿子治秃疮流血的心理对比,;材料二把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方面的态度、做法、结果作对比;比喻(或答类比),如材料一将“转化而与世竞走”,比喻为逃雨,将“终身隶于人”比喻为“伣之见风”;材料二把“官理”比作种树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平公说话不适当,师旷举琴砸向平公,琴越过平公衣袖砸到墙壁上。左右侍从要把墙壁砸坏的地方补上,平公说:“留下它!用它来记载我的过失。”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平公不是不痛惜自己的身体,(只不过)想要以此使天下直谏之士归附。”韩非子听到后说:“大臣丧失礼节而不杀他,这是放纵过失。平公不能称霸,是有原因的了。”有位门客给宓子贱引见一位宾客,宾客离开后,宓子说:“你的宾客有三个过失:望着我发笑,这是简慢的表现;谈话却不称赞老师,这是违背师道;交接浅而谈的深,这是扰乱政事。”门客说:“望着您而发笑,这是恭敬的表现;谈话之中不称颂老师,这是变通的做法;交接浅而谈的深,这是忠诚的行为。”那位宾客的容貌举止是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他是君子,有的人认为他是小人,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取舍相合的人,就会因忠直之言而更加亲近;与自己疏远的人,就是谋划得当也要被怀疑。亲生母亲为儿子治疗秃疮,弄得鲜血流到耳朵边,看到的人认为她的爱心是那样的深;假使这样做的是后母,那么经过的人就认为是出于嫉恨的原因。事情的状况是一样的,各人所观察的立场是不同的。现在我即使想使自己身形端正来对待外物,又怎么知道世上的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呢?如果转变和世俗之人一起争逐奔跑,这样就像躲避大雨一样,没有什么地方不被沾湿的。因此终身隶属于他人,比如就像见到风一样,没有一刻的时间是平静的。因此圣人依据道而返回到本性上去,用不变化的道去对待万物的变化,那么就差不多可以免除世难了。材料二: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完成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过分担心它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了。”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早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聚拢乡民,一会儿敲梆子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6CFH【解析】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7D【解析】两句中的“迁”词义不同,前者为“变迁、变更”,后者为“迁移”。8C【解析】“向郡县官员索要财物馈赠”于文无据。9.(1)尽管这样,但是童贯、梁师成的祸患,又难道是微小的吗!苗、刘的叛逆,也是被宦官激起的呀。(2)过于亲近就无威严,过于熟悉就不猜疑,所以昏庸的君主被亲昵的人蒙蔽,英明的君主因疏忽(的事)而产生祸端。10宋朝对待宦官十分严格,在后宫供养的宦官数量少,并有严格的规定,君臣协力防微杜渐,对心怀邪恶之念的宦官立即去除。唐朝供养的宦官数量多,皇帝对宦官赏赐丰厚,对宦官过分倚重,逐渐让宦官参与朝政,掌握兵权。【参考译文】材料一:宋朝对待宦官十分严格。太祖刚刚平定天下时,在后宫供养的宦官不超过五十个人,宦官到中年才允许收养义子作为后代。又下诏大臣家中不许私下蓄养被阉割的人,民间有阉割幼童进行贩卖的要判处死刑。距离唐代尚未久远,是有所惩戒的。此后,太宗拒绝宰相的请求,不授予王继恩宣徽使;真宗想任用刘承规做节度使,宰相认为不可行而停止。其间新君年幼母后听政的情形总共有三次,在前代,难道不是宦官掌权的时代吗!祖宗的法度严格,宰相的权力重大,宦官中有人心怀邪恶之念,立即去除,君臣协力防微杜渐的思虑深远。尽管这样,但是童贯、梁师成的祸患,又难道是微小的吗!苗、刘的叛逆,也是被宦官激起的呀。坊记说:“君子的治民之道,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虽然)周密地为之设防,(但是)百姓中还是有人犯规。”怎能不引以为戒呢!因此作宦者传。材料二:开元、天宝年间,宫嫔大概达到四万人,宦官黄衣以上三千人,穿朱衣紫衣的有一千多人。其中皇上满意的动辄就拜三品将军,在门前列戟。那些在殿头听候派遣的,委任既重要又显赫,持节传达命令,气焰震动四方。所到之处郡县官员为之奔走,贡献馈赠数以万计。还有修功德,买禽鸟,每次出使,可得钱几千缗。监军掌权,节度使反而在他们之下。于是属于宦官名下的头等府第、著名园林、上等肥沃之田在京畿占了一半。肃宗、代宗平庸懦弱,依靠宦官来捍卫,所以辅国以尚父的身份荣显,元振以拥立的功劳富贵,朝恩以观军容使尊重,但还没有能够经常手握兵权。德宗鉴于朱泚叛乱的教训,所以把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军都委任宦官主持,设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别掌管禁兵,因此权威下移,宦官当政,举手伸缩,便有轻重。以至于遇有勇士奇才,便收为养子;任命巨镇强藩,便争着推为自己的门下。小人的性情,猥琐阴险无所顾忌,又朝夕侍奉天子,过于亲近就无威严,过于熟悉就不猜疑,所以昏庸的君主被亲昵的人蒙蔽,英明的君主因疏忽(的事)而产生祸端。玄宗因播迁而驾崩,宪宗、敬宗因被杀而丧生,文宗因忧愤而覆败,到了昭宗国家就灭亡了。祸开始于开元,于天祐到极点,凶残的手段、

    注意事项

    本文(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学****享)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