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重要性.docx
培养学习兴趣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养分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与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功能性食品科学等课程有亲密的联系。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亲密,它在增加我国人民体质、疾病预防与限制、提高健康水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养分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养分与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对培育高素养、创新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力为动身点,介绍在养分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和心得。 注意绪论的讲授 爱好是一个人获得学问、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确定了其学习看法和爱好。养分与食品卫生学事实上包含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得两门学科,即养分学与食品卫生学2。 绪论课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我们将食品养分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探讨内容、探讨方法、发展简史及对将来的展望进行分别讲解。我们联系实际,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查阅资料,讲授大量与人类现代生活休戚相关的养分学和卫生学学问。如近些年被世界各国亲密关注的疯牛病、禽流感等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国内保健食品的混乱现状等等,以此来使学生了解到养分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热忱明显高涨。 改革教学手段 主动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有效地缩短了学习时间,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授课内容更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但过多地依靠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而传统的板书具有敏捷性和刚好性,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显示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学问要点的理解和学问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培育学生思维的连贯性3。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板书教学,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讲授与课堂探讨相结合 为避开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削减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我们刻意将讲授的学问贯穿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并引用热点问题进行课堂探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学习的爱好。如:在讲授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这一节内容时,除了讲授肉毒梭菌的病原性,还联系肉毒毒素的在美容医学上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但使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又如:在讲授食物中毒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与如何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务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务时,调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打算工作?如何开呈现场调查?如何确定中毒食物的致病缘由?”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详细问题进行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养分与食品卫生学试验课的开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综合性试验主要围绕养分与食品卫生学问题,我们开设膳食调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这些试验将理论学问、实践技能融会贯穿,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常用试验技能的培育,如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使学生驾驭一些基本的试验分析和仪器分析技能;结合详细实例对课程的重要理论进行课堂探讨,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扎实驾驭一些枯燥但具有很强理论性专业学问。 多年的教学阅历发觉,学生对试验课程往往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我们力求在试验课中选择与现实生活特别接近的试验对象,如:在食品中总氮的测定这一试验中,我们尽量选择学生感爱好、日常食用的牛奶、奶粉、黄豆、猪肉等食物作为检测对象。 在试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学习养分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及试验课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作用,还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食品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食品的加工工艺,试验教学直观化。给学生参加教研室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养分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试验科学,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对于高素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我们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下,以培育学生爱好为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探究教与学中的新方法,建设素养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对培育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和将来的养分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养分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22,13(2):127-128 2 吴坤.养分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 葛友华,袁健.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的探究J.黑龙江教化(高教探讨与评估).2022, 7、8期:136-137.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