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成果公示.doc

    • 资源ID:97833016       资源大小:6.17M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成果公示.doc

    扬州市都市总体规划(-)成果公示前言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毕三轮都市总体规划,第一轮都市总体规划(1982-)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都市总体规划(1996-)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都市总体规划(-)于通过专家论证,报省政府待批。几轮都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都市迅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增进了都市人居环境提高,都市特色得到了极大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都市规模迅速扩张,当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过了上轮总规拟定中期和远期目的,同步都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构造转型、都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都市建设目的也对都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规定,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决定对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都市当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都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构建指引都市长远持续发展空间构造和政策框架,为都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8月30-31日,扬州都市总体规划()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论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都市总体规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刊登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引将来都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有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征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                          扬州市都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扬州市都市总体规划(-)要点 一、总则1、修编目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都市当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都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迅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构建指引都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空间构造和政策框架,为都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2、指引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环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规定,优化都市空间构造,提高都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综合调控职能,引导都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修编重点(1)进一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拟定都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进一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拟定扬州在区域中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发展目的和战略。(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节优化都市空间构造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各种层面研究城乡空间布局,拟定合理沿江城乡整体空间构造,在此基本上拟定中心都市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乡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都市内外交通环境合理拟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都市和发达地区联系,做好与都市内部交通衔接;根据都市交通发展态势变化,优化都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都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运用匹配关系;注重都市交通重点问题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用地预控。(4)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都市特色将人文、生态、宜居都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贯彻。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都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研究,挖掘都市特色内涵,彰显都市个性。4、规划期限:近期为-,远期为-,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5、规划范畴:(1)市域:为扬州市行政范畴,涉及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  (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畴,面积1028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的与方略1、总体发展目的 “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1)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构造,打造“创新扬州”;(2)大力提高提高都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高都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3)着力改进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布满人文关怀“幸福扬州”。2、都市建设目的(1)完善区域交通环境,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对接,建立当代化对外交通体系;(2)加强古城保护,加快旧城更新,重点建设新区,完善都市空间构造和功能布局,实现扬州与江都空间与都市功能对接,初步构建“一体两翼”都市区空间框架。(3)推动商务中心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辐射能力;加强各项功能配套,提高都市基本设施质量,改进都市环境品质,提高扬州人居环境水平。(4)提高都市基本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交通出行方式。3、空间发展方略(1)加强与上海、苏南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动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当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交通对接,为承办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发展创造条件。(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本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动城乡空间构造调节,构建东西延展都市区布局构造。(3)制定差别化方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发展方略,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发展。(4)增进与江都、仪征一体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运用等方面综合协调增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5)保护并塑造都市特色,巩固并提高中心城区区域核心地位:紧扣都市特色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都市空间构造,全面提高都市环境品质,塑造都市个性,提高中心城区在区域中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导致市域公共服务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辐射范畴。 三、市域城乡体系1、城乡化发展战略(1)区域联动方略与市域周边都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取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运用协调、环保以及过江通道控制;注重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乡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乡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产业分工构造,形成各种特色经济集聚区;哺育当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呈当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增进农民增收。(2)差别推动方略南部沿江地区: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城乡化、网络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城乡,强化与中心城区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区城乡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乡人口新集聚空间。北部地区:城乡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发挥城乡节点对城乡腹地带动作用,哺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老式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乡空间发展。(3)辐射带动方略壮大中心都市: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行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形成,仪征、江都充分运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乡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都市辐射能力。强化县市城区:积极强化二级中心都市建设,增强都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畴内流通,随着扬州市区都市职能和产业构造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发展。哺育重点城乡:有选取地哺育一批重点镇,予以其一定政策倾斜,改进重点镇投资环境,完善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能力,集约运用有限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带动作用。优化完善普通镇:注重城乡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乡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塑造城乡个性与特色,强化城乡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2、市域人口与都市化水平底市域总人口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乡人口 265.73万人,都市化率52.9%。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乡人口380万人左右,都市化率约68%。3、城乡级别规模构造规划至扬州形成市域中心都市、市域二级中心都市、重点镇和普通镇四级级别规模构造体系,其中涉及:1个人口不不大于100万特大都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都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普通镇。城乡级别规模级别城乡名称与人口规模(万人)城乡个数(个)市域中心都市100万人扬州中心城区约1551市域二级中心都市45-55万人江都城区 约150  4 30-40万人仪征城区高邮城区宝应城区重点镇3-5万人大仪、谢集、邵伯、小纪、郭村、菱塘、三垛、临泽、范水、曹甸、射阳湖约3511普通镇1万人左右略约4032共计约38048 4、城乡空间构造在市域范畴内构建“一带一轴”城乡空间组织构造。“一带”为沿江城乡带。“一轴”为淮江城乡发展轴。一带:涉及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沿江基本设施,合理汇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当代化、发达都市化地区。一轴:涉及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乡,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都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乡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由沿江高级别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重要重点中心镇。规划通过沿环路城乡和产业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乡及乡村发展,成为沿江城乡带及淮江城乡轴有益补充,沿线城乡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勉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5、市域交通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互相协调综合运送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都市迅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都市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规划期末形成以扬州为中心环形放射状运送网络,综合交通网覆盖全市100%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和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和旅游风景区,形成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为主迅速客运系统,以公路运送为主城乡客运系统,以铁路、水路为主大宗货品运送系统和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迅速货运系统。(1)铁路交通: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规划对宁启铁路将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连网、相融;建设淮扬镇铁路铁路,淮扬镇铁路和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把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另一条贯通江苏南北铁路交通轴,承担起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都市均衡发展重要作用,其中扬州至镇江段是以城际客运为主客运专线,淮安至扬州段是兼顾少量轻快货品运送迅速铁路。预控“一横一纵”城际铁路网:即沪泰宁城际铁路和扬马城际。其中沪泰宁铁路为联系上海、苏中各都市和南京重要客运通道;扬马城际为扬州、镇江与禄口国际机场之间快捷客运通道。(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围合高速环;“七射”为沪陕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宿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3)干线公路网:完善提高“六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突出升级改造、联网加密,建成一级公路为主干线公路网,总里程约731公里。其中由扬州S244(暂定名)、新S243、S237及沿江高级别公路构成都市干线公路环,由S331、安大公路、沿江高级别公路、S333及S237构成市域环路。(4)航道网规划: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积极脉“八纵八横”航道网。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卢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5)港口:规划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6)机场:规划在江都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苏中江都机场,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兼顾淮安某些地区。6、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拟定“一带、一区、两片、多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1)一带: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整个扬州市域,自身属于水利工程遗产,同步作为物质和时间轴线串联起沿河年代各异、规模不等历史文化遗产,与整个扬州市历史文化发展、衍变一脉相承。(2)一区:扬州历史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建城史,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园林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等于一体,是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区域。(3)两片:高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邵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高邮以驿站文化、邮文化而全国闻名,邵伯古镇重要以运河遗迹和历史古街呈现运河城乡独特文化。(4)多点:涉及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历史地段、文保单位等。7、市域旅游规划(1)规划目的:实现从普通观光旅游都市向具备国际影响风景旅游都市、生态休闲之都跨越,打造集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精致旅游文化名城。(2)规划方略:以京杭运河为文化轴带,继续做强历史文化观光游和体验游;整合丘陵河湖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有序开发沿江风光、里下河地区河湖水系资源以及西部丘陵山地资源,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注重旅游营销与形象塑造,构建国际化旅游都市。一方面通过“烟花三月国际经贸节”以及“运河博览会”等重大节庆事件对外展示扬州人文生态精致旅游新形象,同步要实行“走出去”宣传战略,加大在异地宣传力度。(3)旅游布局:扬州旅游空间布局为“一城一轴四区”。“一城”为扬州中心城区,是扬州旅游核心区,集中了最优质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具备较高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交通便利,旅游设施配套较为完备。核心区以唐、宋、明、清等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扬州历史古城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放大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效应,积极发展文化体验、都市观光、商务会展以及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一轴”是指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轴,除了水体及沿岸水利设施、生态景观外,大运河也是重要水上旅游廊道。“四区”是指东片沿河生态区、南片滨江风情区、西片山林运动区、北片环湖自然区。四、规划区(市区)城乡统筹发展1、规划方略(1)优化城乡空间构造:依照地区自然、人文要素与城乡建设基本,合理划分功能区,并制定差别化产业和城乡发展政策。(2)合理构建城乡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导人口集聚,提高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综合竞争力,加强其对市域和周边乡镇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卫星城乡建设力度,补充承担某些都市功能;适度控制普通城乡建设规模,强化产业特点与空间特色;有序推动村庄撤并,节约土地资源,以便农民生产生活。(3)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加强与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内容衔接,明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严格执行“四区划定”政策,保护生态敏感区,推动建设用地集约运用。(4)增进城乡服务均等:推动市区城乡基本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改进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2、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板块、南部板块和北部板块三大功能区,分别制定不同产业与城乡发展政策。(1)中心城区板块:涉及中心城区及与之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六个卫星镇,范畴南至长江、夹江一线,北至规划244省道,东至芒稻河、邵伯湖一线,西至市区行政区划边界,面积约610平方公里,是都市产业、人口、服务功能集聚核心区。中心城区应重点提高三产服务业比重,工业向规划园区集中;卫星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发展基本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可承担某些都市功能。(2)南部板块:夹江以南地区,面积约253平方公里,涉及沙头、李典、头桥三个城乡和李典船舶工业区,应依托夹江岸线资源和生态资源,巩固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3)北部板块:规划省道244以北地区,面积约165平方公里,涉及杨寿、方巷、公道三个城乡,重要依托既有种植业基本及邵伯湖生态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及滨湖生态旅游。3、城乡体系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城乡村庄(居民点)”三级城乡聚落体系。(1)中心城区:为上轮总体规划 拟定主城区及某些拓展区构成,由扬溧高速公路和槐泗河、廖家沟、夹江、长江水系围合而成,面积为310平方公里。(2)城乡:涉及六个卫星镇和六个普通城乡。卫星镇涉及中心城区外围杭集、甘泉、槐泗、杨庙、泰安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朴席镇,卫星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重点承担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某些服务功能转移,提供价格适中住房。普通镇涉及杨寿、公道、沙头、头桥、李典、方巷。重要服务周边农村居民,可以吸纳某些农村人口居住就业。(3)村庄(农村居民点):现状约为4950处,总用地118平方公里,人口约36.3万人,人均占地325平方米。规划到,中心城区及卫星镇建设用地范畴内农民庄台所有实行撤并,进行统一安顿,保存规模较大村庄进行整治和适度扩建,其他零星庄台有环节实行撤并。4、人口与用地规模:远期扬州市区总人口20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都市人口达15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186平方公里;城乡人口达3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45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为16.3万人,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50平方公里;杨庙环保产业园、李典船舶工业园为两处独立工矿区,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达4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五、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1、都市重要职能(1)古代文化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城(2)具备老式特色风景旅游都市(3)精致、和谐、生态国家级宜居都市(4)接轨苏南,服务苏中、苏北、皖东长三角核心区北翼区域性中心都市(5)水陆空联运体系完善沿江、跨江物流枢纽与经济门户(6)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先进制造业基地2、都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备老式特色风景旅游都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都市。3、规模现状都市人口为105.9万人,规划近期()中心城区都市人口规模为135万人,远期()中心城区都市人口规模155万人;近期()都市建设用地规模16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远期()都市建设用地规模18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六、都市总体布局1、都市发展方向规划期内都市发展方向为:东联西优南拓东联:强化交通对接和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扬州、江都都市空间与功能整合。加快东部地区旧城改造,改进居住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广陵新城和大运河滨水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完善东西方向通道,便捷扬州与江都交通联系。西优:优化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拓展宁启铁路以北空间,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通过增长多样化用地功能,增进产业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完善新城西区功能配套,稳步推动西部区级中心建设,减少老城区交通压力。南拓:优化完善产业功能,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充分运用基本设施条件与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南部地区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邗江开发区南园建设力度,统筹考虑产业在仪征、江都沿江地区布局,优化都市南部地区产业门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物流基地;同步建设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改进沿江地区生产与生活条件,稳步推动老式工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优化都市用地布局,构建产城互动新高地。优化调节蜀冈新城、维扬经济开发区和东某些区东北片区用地功能,完善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布局;进一步完善扬州与仪征交通联系,为将来都市西拓创造有利条件。2、总体布局构造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和南北“T”字型发展轴带为骨架,东、西和南部三区别合有致,构成“一核两轴三区”空间构造;蜀冈-瘦西湖景区、古运河、大运河、扬子津生态绿地进一步都市中心,并与外围生态空间有机衔接,形成“绿水楔入”紧凑团块状形态。(1)“一核”指历史古城(重要由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景区构成),是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特色核心区域;(2)“两轴”是指依托文昌路、古运河形成互相交汇两条都市发展轴带;(3)“三区”核心区外围形成东某些区、西某些区和南某些区三个分区。 3、都市发展轴带(1)东西发展轴:依托文昌路形成都市东西向发展轴带,重要承载都市东西向公共交通以及都市旅游、商贸、会展、金融、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穿越老城区,带动新城西区人气集聚,引领东部新城开发,增进将来都市区商务中心形成,向东延伸至江都主城区。是一条承办都市过去、当前、将来时间轴线,也是都市最为重要交通廊道和综合型公共服务轴带。规划方略为调节文昌路两侧用地功能,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实行重要区间及节点交通分流方案,加快北环路、瘦西湖地下通道、江阳路等东西向通道建设,疏解老城区通过式交通;适时启动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客运走廊,支撑公共服务功能集聚。(2)南北发展轴:依托古运河形成都市南北向发展轴带,北端环抱历史城区,向南经三湾公园、扬子津,延伸至南某些区中心,经瓜洲古镇至长江,既是都市重要景观轴线,也是贯穿市区南北向居住生活、教诲研发等功能配套轴带。扬子江路、大学路及邗江路南延线、润扬路等复合交通走廊是南北向发展轴带有机构成某些,引导当代制造业和当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方略为优化廊道用地布局,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工业项目“退城进园”和建设用地“退二进三”,形成相对集中南部当代制造业集聚区;沿古运河两侧预留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完善公共配套;环绕扬子津周边建设高校园区与研发基地,形成居住、服务、研发与制造业等功能适度混合布局;进一步理顺南北向交通,打通联接大学路与情谊路通道并南延至沿江高级别公路,南延邗江大道、调节扬子江南路线形,进一步完善南北方向交通联系;加强古运河滨水空间塑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视廊控制,使之成为串联蜀冈-瘦西湖景区、老城区、三湾公园、扬子津、瓜洲古镇及润扬湿地公园等节点中心景观廊道。4、都市中心体系建立两级都市中心体系,涉及一种市级中心和三个区级中心,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都市中心格局,即文昌阁商业中心和东、西、南三个区级中心。市级中心:老城区文昌阁商圈在规划期内依然承担市级商业中心职能。规划加快老式商业中心改造,适度扩大用地规模,改进交通环境,引入多样化业态,强化休闲娱乐功能,服务旅游业发展。逐渐转换老城区职能,通过街区和历史建筑更新,勉励各种类型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与老城区商业中心进行整合,作为将来都市区重要旅游购物与休闲功能集聚区域。东部区级中心:加快广陵新城建设,环绕“京杭之心”和商业水街安排商业零售业、旅馆、会展等功能,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在广陵新城北部预留商务中心区用地,作为承办区域性高品位服务业转移、构筑区域性高品位服务业集聚区域,通过引导高品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增进集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征询等生产服务功能以及零售业、行政办公和文化娱乐等一体都市区综合性商务中心形成,引导都市区空间构造优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区级中心:环绕明月湖形成西部区级中心,以会展、科技交流、文化体育产业为重要职能,合理配备零售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进一步丰富明月湖周边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完善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增强对周边居民吸引力;逐渐提高既有会展、科技交流和文化体育产业服务层次,使之具备承办有一定区域影响力高品位会展、科技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能力。南部区级中心:在八里与运西区域、沿古运河规划南部区级中心,以商业、科技研发和休闲娱乐为重要职能,完善港口工业区配套服务。南部区级中心将着力为南某些区工业及其配套规模居住提供相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重要涉及工业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与周边居民生活紧密有关生活性配套服务功能;结合古运河与中心独特关系,发展富有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在规划期内南部区级中心将处在初步发育阶段,应对用地加强控制,对进入项目进行优选,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5、分区发展引导(1)中某些区:指由解放路、江都北路、江阳东路、兴城东路、扬子江北路、北环路、扬菱路、平山堂东路、高桥路和邗沟路围合成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以商业、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科研教诲与居住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注重老城区、蜀冈-瘦西湖景区和周边用地功能整合,强化旅游休闲与商业服务功能,改进老城区居住环境,形成老式文化浓郁、空间环境宜人、人气活力集聚都市氛围;进一步完善蜀冈-瘦西湖景区,有序推动蜀冈西峰等生态景区延伸,强化绿楔向都市建设用地渗入;加快历史城区周边用地改造与整合,突出休闲旅游功能,将蜀冈-瘦西湖景区与老城区联合打导致国际旅游目地;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历史城区都市格局,控制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和老城区风貌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与尺度,保持良好历史城区视觉环境。(2)西某些区:东至槐泗河、扬子江路、古运河一线,南至仪扬河,西、北至扬溧高速,面积85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居住以及文化、体育、会展、高等教诲,研发和都市工业为辅。发展引导为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区级中心会展、商务等功能;通过蜀冈新城、蒋王新城和开发区二城建设,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动市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和邗江工业园区北园工业用地“退二进三”,优化维扬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3)东某些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一线、南至南环路、京杭大运河、施桥支港路,西至古运河、江都路、解放北路、高桥北路、扬菱路一线,北至槐泗河,面积90平方公里,以居住与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信息产业、工业与物流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通过广陵新城建设与大运河滨水区改造,推动东部区级中心形成;加快东部旧城区改造,有序推动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和仓储码头整治,重塑滨水区活力;依托陆路和水上交通优势,集中发展城北物流园和广陵商贸物流园;适度拓展广陵产业园以及东南都市工业区(涉及广陵食品工业区和开发区LED产业园区)。(4)南某些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长江,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子津路,面积63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当代制造业和港口物流,辅助功能为居住、研发、休闲旅游。发展引导为注重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巩固老式制造业优势;凭借临港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引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沿运河两侧重点配套相应规模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积极打造瓜洲古镇旅游度假区;形成配套设施完善,功能较为综合新型当代化临港工业新区。七、建设用地规划1、公共设施用地(1)行政办公:逐渐迁出老城区现状分散政府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市级行政机关逐渐向东部地区迁移,在河东分区中心北侧商务中心形成集聚;西某些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现状行政中心,邗江区级行政办公中心集中在邗江路西侧,文汇路、兴城路两侧布置;广陵区行政用地向河东分区集中;维扬区政府办公用地集中于扬子江北路-司徒庙路一线;开发区行政办公现状集中在开发大厦,预留在南部临港新城新址建设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市级商业中心为文昌阁商圈,重要承担老式特色商业旅游服务功能,商务办公设施重要分布在广陵新城北部都市预留商务中心内,重要承担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信息征询、大型商业等当代服务业职能;在西某些区京华城附近、河东京杭之心、南部八里与运西区域设立区级商业中心;规划9个片区商业中心,服务人口1520万人规模,分别为西北片区中心(蜀冈新城)、西部片区中心(来鹤台商圈)、蒋王片区中心、西南片区中心(开发区二城)、东北片区中心(大王庙地段)、两个东部片区中心(曲江、开发东路)、河东片区中心、港口片区中心(开发区临港新城);结合社区建设,合理配备社区服务中心;专业市场遵循“调节、控制、发展”原则发展,搬迁或撤出都市中心区小商品批发市场,集中力量发展积聚力强,辐射面大大型专业市场;在老城区外围交通和用地条件较好地段重点建设家具建材、汽车零部件、五金交电、毛绒玩具、农副产品、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数码电子市场等,重要沿江阳路、运河东路、扬子江北路和广陵商贸物流园、城北公铁水物流园区集中布置。(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某些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都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文化设施。(4)体育用地:按照市区街道居民社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体育设施配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城西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市级体育中心,具备承担国际单项和国内综合性比赛能力;规划三处区级体育活动中心。现状体育馆(情谊路)改造完毕后作为北部区级体育中心,南部结合分区中心预留区级体育中心一处,在广陵新城廖家沟边规划一处东部区级体育中心。(5)医疗卫生用地:都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她具备社区特色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老城区内重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不再新增其她类型医疗机构,既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不再扩大,苏北医院可与医学院进行资源整合恰当发展,并勉励上述机构在都市外围设立分支医疗机构带动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西某些区依托既有苏北医院西区别院、市人医西区别院,东某些区依托既有五台山医院、武警医院、华东石油医院等医疗机构服务广大居民。既有一级医疗机构逐渐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6)教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教诲中布置在中某些区和西某些区。保存既有扬州大学大学路、四望亭路、江阳中路校区,对老城区内既有高校实行资源整合;适度扩大扬州职业大学规模,重点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2、居住用地空间上形成“一片、多团块”空间格局。“一片”重要是指在中某些区东西两侧,继续沿文昌路东西延展所形成一种重要居住片区。“多团块”是指中心城区边沿区域,居住和工业相结合呈组团状分布,重要有滨江组团、蜀冈组团、汊河组团,重要为与产业相配套居住。3、工业仓储用地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南部工业区(涉及邗江工业园南园和开发区港口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东南工业区(涉及广陵食品工业园和开发区LED产业园)、河东工业集中区(广陵产业园区)、东北物流与加工区(公铁水物流集聚区)、邗江工业园北园、开发区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广陵商贸物流园。仓储用地向沿河、沿江和对外交通干线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区域集中,规划仓储用地重要集中分布在城北物流园、广陵商贸物流园和长江扬州港;此外,在某些工业集中区配套一定规模仓储用地,便于就近存储。4、绿化用地都市绿地系统突出滨河带状绿地特色,营造“绿杨城廓是扬州”绿化氛围,并以楔状绿地联系区域生态绿地与都市绿地网络,形成内外衔接、布局合理都市绿地系统。以古运河、城河水系和大运河构成滨河带状绿地网络,在展示历史城区格局同步,有机联系各类公共绿地。以古运河、北城河、二道河、蒿草河、邗沟和漕河滨河绿地形成环历史城区绿地网络;以古运河为纽带,联系了都市重要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蜀冈-瘦西湖景区跨铁路与北山生态区相连,向西经蜀冈西峰、体育公园、新城西区沿山河绿化等与西部仪征丘陵山区相连;古运河向东经茱萸湾公园与凤凰岛郊野公园相连,向南经瓜洲与滨江润扬森林公园相连,形成四个方向进一步市区楔状绿地。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结合自然地貌条件和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均衡布置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规划在主城区建设市级公园7处,区级公园14个,专类公园9个(某些结合市级、区级公园设立),结合现状补充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其中7个市级公园为茱萸湾公园、瘦西湖公园、明月湖公园、三湾公园、大桥公园(广陵新城)、扬子津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  八、都市道路交通1、总体目的构筑与扬州当代化都市发展目的相适、协调高效、富有弹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建立构造合理、功能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营系统,建成便捷舒服公共交通系统,建成有机衔接、转换以便交通枢纽系统,达到都市交通供需基本平衡、道路交通基本畅通、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进。2、迅速路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迅速道路网规划方案。规划总长度为100km,迅速路与道路网中重要道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三纵:润扬路、运河路、沙湾路。扬子江路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路。四横:北环路(真州路江平路万福路)、江阳路施井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级别公路。3、主次干路规划形成“十三横十一纵”主干路网形式(城区内部迅速路规划与主干路并线)。中心城区主干路总长度321.1km。规划次干路97条,联系主干路与支路,起承上启下作用,兼具集散交通与生活服务功能,总长度约300km。4、公共交通(1)轨道交通:规划期内拟先沿文昌路建设1号线,沿文昌路客流走廊,衔接扬州西站、西部板块中心、老城区、广陵新城、扬州东站、东部(江都)板块中心、江都旧城区和江都站。线路总长约18公里,站距约1.5公里,共设约11个站点。(2)常规公交客运系统:规划近期中心城区原则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800辆,后来每年按照公交分担率相应增长公交车辆,并配备相应车辆和场站设施,明确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畴和规模并做好用地预留。规划公交线网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布局形式。公交路线应及时向都市新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3)公交场站:规划6处综合客运公交枢纽站、9处普通公互换乘枢纽、6处城乡公交客流接驳换乘枢纽,首末站69处,保养场19处。5、老城区交通在老城区外围采用二级分流办法,分流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穿越老城区。1、一级分流:老城区外围边沿区域,形成由主干道构成分流通道,分别为:漕河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路、江阳东路、运河西路、江都路。2、二级分流:老城区形成由次干道构成分流保护内环,减少老城区内部交通压力,分别为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保持老城路网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同肌理、空间尺度,梳理老城区既有道路资源,形成老城区内部微循环系统,某些道路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在严格保护老城区街巷尺度前提下,实行建设与改造。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保护体系与框架(1)保护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物古迹3个层次保护体系,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保护内容。(2)保护框架:以“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构成名城保护空间框架:一片:历史城区,保护范畴为扬州城遗迹分布范畴及周边有关地块,面积约1

    注意事项

    本文(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成果公示.doc)为本站会员(知***)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