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模板样本.doc
百色市西邦投资财务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理顺财务管理关系,明确财务人员职责、强化财务管理功效,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久稳健发展,特指定本管理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适用于股份企业本部及下属子企业。二、财务管理体系第一条企业根据统一管理、分级核实标准,设置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配置对应财务人员,并按岗位责任制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第二条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董事长、总裁领导财务会计机构、财会人员和其它人员实施会计法等相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及本制度。企业总裁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统一领导,负责组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即董事长 总裁 财务总监 财务部第三条 财务总监由总裁提名,董事会聘用,受董事长和总裁委托全方面负责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对总裁和董事长负责。各子企业财务责任人由本企业直接委派;子企业财务部接收本企业财务部业务领导。三、企业会计政策第一条会计准则及制度自1月1日起本企业实施财政部颁发新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基础准则和其它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第二条记账基础和计价标准本企业会计核实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采取借贷记账法记账。除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外,各项资产均按取得时历史(实际)成本入账,假如以后发生资产减值,则计提对应资产减值准备。本企业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第三条会计年度:本企业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十二个月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第四条记账本位币:本企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第五条现金等价物确实定标准:本企业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所确定现金等价物,是指本企业持有期限短(通常是指从购置日起三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投资。第六条外币业务核实方法:发生外币业务时,外币金额按交易发生日市场汇价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入账,期末根据下列方法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1)外币货币性项目,采取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和初始确定或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一样而产生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以历史成本计量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取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外币汇兑损益除和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相关外币专门借款产生汇兑损益,在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前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成本,其它均计入当期损益。第七条金融工具确实定和计量(1)分类:金融工具分为下列五类A、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含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B、持有至到期投资;C、货款和应收款项;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E、其它金融负债。(2)初始确定和后续计量A、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根据取得时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定金额,相关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支付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单独确定为应收项目。持有期间取得利息或现金股利,确定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B、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取得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定金额。支付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债券利息,单独确定为应收项目。持有期间根据实际利率法确定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处理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将所取得价款和该投资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投资收益。C、应收款项:按从购货方应收协议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持有期间采取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取得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定金融。支付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发放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单独确定为应收项目。持有期间取得利息或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处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将取得价款和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理部分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损益。E、其它金融负债:按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除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定和计量第三十三条要求三种情况外,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3)关键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确定方法A、存在活跃市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报价应该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B、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企业应该采取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C、初始取得或源生金融资产或负担金融负债,应该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基础。D、企业采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应该使用协议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其它金融工具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没有标明利率短期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现值和实际交易价格相差很小,能够根据实际交易价格计量。(4)金融资产减值处理期末,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依据其账面价值和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计算确定减值损失。A、对于单项金额重大持有至到期投资,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依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差额,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B、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经单项测试后未减值单项金额重大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再按这些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期末,假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多种相关原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临时性,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并确定减值损失。在确定减值损失时,将原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减值损失。第八条应收款项坏账确定标准、坏账损失核实方法核实方法(1)坏账确定标准因债务人破产,依据法律程序清偿后,确定无法收回应收款项;因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供清偿,又无义务负担人,确定无法收回应收款项;因债务人逾期未推行偿债义务,而且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不大应收款项。(2)坏账损失核实方法企业依据期末应收款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差额,确定为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和关联方发生应收款项在期末分析其可收回性。对估计可能发生坏账损失,计提对应坏账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债务关联方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而且不准备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或无其它收回方法,则对估计无法收回应收款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对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依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差额,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应收款项,和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应收款项,企业依据以前年度和之相同或相类似、含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应收款项组合实际损失率为基础,结合债务单位实际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和其它相关信息,对剩下应收款项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百分比以下:应收款项账龄 计提百分比1年内 5%1至2年 10%2至3年 30%3年以上 50%第九条存货核实方法(1)本企业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销售,或仍然处于生产过程,或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材料或物资等,包含开发成本、出租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周转房、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2)存货计量:根据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含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它成本。应计入存货成本借款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应该根据投资协议或协议约定价值确定,但协议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除外。开发成本和开发产品成本包含土地成本、前期开发费用、建筑成本、公共配套支出、资本化利息、其它直接和间接开发费用,开发产品成本结转时按实际成本核实;库存材料和库存商品结转成本时按加权平均法核实;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在领用时采取一次转销法核实成本。(3)存货盘存制度:采取永续盘存制。(4)期末存货按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存货期末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按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估量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量将要发生成本、估量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金额。可变现净值确实定依据及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A、存货可变现净值确实定依据:为生产而持有材料等,用其生产产成品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该材料仍然应该根据成本计量;材料价格下降表明产成品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该材料应该根据可变现净值计量。为实施销售协议或劳务协议而持有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该以协议价格为基础计算。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多于销售协议订购数量,超出部分存货可变现净值应该有通常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B、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按单个存货项目标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存货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在同一地域生产和销售产品系列相关、含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标,且难以和其它项目分开计量存货,能够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第十条投资性房地产确实定、计价政策投资性房地产是指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二者兼有而持有房地产。企业根据成本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初始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采取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同时满足(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及其它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量。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十一条 固定资产标准、分类、计价、折旧政策固定资产确实定标准:是指同时含有下列特征有形资产:A、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B、使用寿命超出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根据成本进行初始计量,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土地外,企业对全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其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次月起,采取年限平均法提取折旧。但对已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按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减值准备和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各类固定资产估量残值率、折旧年限和年折旧率以下:固定资产类别 使用年限 残值率 年折旧率房屋及建筑物 25 5% 3.8%机器设备 10 5% 9.5%电子设备 5 5% 19%运输工具 5 5% 19%办公设备 5 5% 19%企业于每十二个月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估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估计数和原先估量数有差异,应该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估计净残值估计数和原先估量数有差异,应该调整估计净残值;和固定资产相关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法有重大改变,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企业按固定资产减值迹象判定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当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则按单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均不再转回。和固定资产相关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定条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扣除;和固定资产相关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定条件,计入当期损益。第十二条 在建工程核实方法在建工程以实际成本计价。其中为工程建设项目而发生借款利息支出和外币折算差额在固定资产达成估计可使用状态前计入工程成本。在建工程在达成估计使用状态之日起不管工程是否办理完工决算均转入固定资产,对于未办理完工决算手续待办理完成后再作调整。期末,企业按在建工程减值迹象判定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当在建工程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则按单项工程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均不再转回。第十三条 无形资产计价、摊销及减值准备计提方法(1)无形资产计价方法: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量。购入无形资产,其实际成本按实际支付价款确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其成本为达成预定用途前所发生支出总额,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支出不再调整。企业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定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无形资产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定时止,采取直线法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企业于每十二个月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假如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和以前估量不一样,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假如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有限,估量其使用寿命,并按上述要求处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支出,只有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含有可行性;含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方法,包含能够证实利用该无形资产生产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应该证实其有用性;有足够技术、财务资源和其它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2)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企业按无形资产减值迹象判定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当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则按其差额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均不再转回。第十四条 资产组认定资产组,是指企业能够认定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现金流入应该基础上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现金流入。企业以资产组产生关键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资产组现金流入为依据作为资产组认定标准。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充足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方法和对资产连续使用或处理决议方法等。假如几项资产组合生产产品(或其它产出)存在活跃市场,即使部分或全部这些产品(或其它产出)均供内部使用,在符合资产组认定标准前提下,可将这几项资产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假如资产组现金流入受内部转移价格影响,则根据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最好估量数来确定资产组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组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均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第十五条 长久股权投资核实方法长久股权投资按取得时实际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按以下标正确定:(1)企业合并形成长久股权投资:A、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负担债务方法作为合并对价,应该在合并日根据取得被合并方全部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作为长久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在合并日根据取得被合并方全部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作为长久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B、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购置方在购置日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合并成本作为长久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2)除企业合并形成长久股权投资以外,其它方法取得长久股权投资,根据下列要求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A、以支付现金取得长久股权投资,应该根据实际支付购置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含和取得长久股权投资直接相关费用、税金及其它必需支出。B、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久股权投资,根据发行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C、投资者投入长久股权投资,根据投资协议或协议约定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协议或协议价值不公允除外。D、经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长久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E、经过债务重组取得长久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3)长久股权投资核实方法A、成本法核实: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长久股权投资和对被投资单位不含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长久股权投资,采取成本法核实。采取成本法核实时,追加或收回投资调整长久股权投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确定为当期投资收益。该确定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收投资后产生累积净利润分配额,所取得利润或现金股利超出上述数额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收回。B、权益法核实:对被投资单位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长久股权投资,采取权益法核实。采取权益法核实时,企业取得长久股权投资后,根据应享受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份额,确定投资损益并调整长久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以长久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其它实质上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长久权益减记至零为限,企业负有负担额外损失义务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企业在收益分享额填补未确定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定收益分享额。企业在确定应享受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份额时,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识别资产等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定。假如被投资单位采取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和企业不一致,根据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定投资损益。(4)长久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采取成本法核实、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长久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时,企业将该长久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根据类似金融资产当初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现值之间差额,确定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其它长久股权投资,企业按长久投资减值迹象判定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当长久投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则按其差额计提长久投资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均不再转回。第十六条 商誉商誉是指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下,购置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被购置方可识别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初始确定后商誉,应该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金额计量。企业在每十二个月年度终了对企业合并所形成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在对包含商誉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和商誉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则先对不包含商誉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和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定对应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包含所分摊商誉账面价值部分)和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确定商誉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均不再转回。第十七条 长久待摊费用长久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各项费用,包含以经营租赁方法租入固定资产发生改良支出等。长久待摊费用在相关项目标受益期内平均摊销。第十八条 借款费用(1)借款费用资本化确实定标准借款费用包含因借款发生利息、折价或溢价摊销和辅助费用,和因外币借款而发生汇兑差额。企业发生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购建或生产,应给予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它借款费用,在发生时依据其发生额确定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包含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成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开始资本化:A、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包含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负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支出;B、借款费用已发生;C、为使资产达成估计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需购建或生产活动已经开始。(2)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发生借款费用,满足上述资本化条件,在该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前所发生,计入该资产成本,在达成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后所发生,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财务费用。(3)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计算方法在资本化期间内,每一会计期间利息(包含折价或溢价摊销)资本化金额,根据下列要求确定:A、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利息费用,减去将还未动用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或进行临时性投资取得投资收益后金额确定。B、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而占用了通常借款,依据累计资产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部分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通常借款资本化率,计算确定通常借款应予资本化利息金额。第十九条 收入实现确实定标准(1)销售商品:在企业已将商品全部权上关键风险和酬劳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和全部权相联络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定销售商品收入实现。对于外购房地产开发产品销售,以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已将商品全部权上关键风险和酬劳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和全部权相联络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定销售商品收入实现。对于自行开发房地产开发产品销售,以完工并验收合格、签署含有法律约束力销售协议,将开发产品全部权上关键风险和酬劳转移给购置者,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和全部权相联络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并符合上述销售产品收入确定其它条件时确定。(2)提供劳务:在资产负债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量,采取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提供劳务收入。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量,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已经发生劳务成本估计能够得到赔偿,根据已经发生劳务成本金额确定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已经发生劳务成本估计不能够得到赔偿,应该将已经发生劳务成本入当期损益,不确定提供劳务收入。(3)让渡资产使用权: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给予确定:A、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利息收入金额,根据她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经营租赁收入金额,在能够合理估量协议能完整推行情况下,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整个租赁期内根据直线法分摊确定;如未能合理估量协议推行情况下,根据实际收取租金金额确定。第二十条 租赁融资租赁为实质上转移了和资产全部权相关全部风险和酬劳租赁。融资租赁以外其它租赁为经营租赁。经营租赁租金支出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直线法确定为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第二十一条政府补助确定标准: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给予确定: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计量: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根据收到或应收金额计量。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根据名义金额计量。会计处理:和资产相关政府补助,确定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根据名义金额计量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收益相关政府补助,分别下列情况处理:用于赔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确定为递延收益,并在确定相关费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用于赔偿企业已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十二条所得税所得税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实。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根据要求确定所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临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定由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定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根据税法要求计算预期应交纳(或返还)所得税金额计量。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依据税法要求,根据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适用税率计量。期末企业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假如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在很可能取得足够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金额给予转回。第二十三条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1)不一样合并方法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A、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在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和负债,根据合并日在被合并方账面价值计量。企业取得净资产账面价值和支付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调整留存收益。企业编制合并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各项资产、负债,按其账面价值计量。合并利润表包含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所发生收入、费用和利润。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净利润,在合并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应。合并现金流量表包含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现金流量。B、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在购置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资产、发生或负担负债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和其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被购置方可识别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确定为商誉。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被购置方可识别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首先对取得被购置方各项可识别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和合并成本计量进行复核;其次在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被购置方可识别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合并范围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给予确定。企业将其全部子企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假如企业直接或经过子企业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也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企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3)合并程序及方法合并财务报表以企业和其子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依据其它相关资料,根据权益法调整对子企业长久股权投资后,由企业编制。企业统一子企业所采取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使子企业采取会计政策、会计期间和企业保持一致。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遵照关键性标准,抵销母企业和子企业、子企业和子企业之间内部往来、内部交易及权益性投资项目。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第一条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本企业为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实实施等而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方法和程序。第二条 会计内部控制基础目标(1)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落实实施。(2)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预防并立即发觉、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第三条 会计内部控制基础标准(1)会计内部控制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2)会计内部控制约束企业内部包含会计工作全部些人员,任何个人全部不得拥有超越会计内部控制权力。(3)会计内部控制涵盖企业内部包含会计工作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议、实施、监督、反馈等各个步骤。(4)会计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内部包含会计工作机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一样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5)会计内部控制遵照成本效益标准,以合理控制成本达成最好控制效果。(6)会计内部控制伴随外部环境改变、企业业务职能调整和管理要求提升,不停修订和完善。第四条 会计内部控制内容关键包含: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项目、采购和付款、筹资、销售和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会计控制。第五条 企业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授权同意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安全。第六条 企业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理等关键步骤进行控制,预防多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第七条 企业建立对外投资决议机制和程序,经过实施重大投资决议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定、决议、实施、投资处理等步骤会计控制。第八条 企业建立项目决议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职责权限,建立项目投资决议责任制度,加强项目标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步骤会计控制,防范决议。第九条 企业合理设置采购和付款业务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和付款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协议签订、采购、验收、付款等步骤会计控制,堵塞采购步骤漏洞,降低采购风险。第十条 企业加强对筹资活动会计控制,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法,降低资金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第十一条 企业在制订商品或劳务等定价标准、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法等销售政策时,充足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作用,加强协议签订、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会计控制,避免或降低坏账损失。第十二条 企业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制订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评成本费用指标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方法,降低成本费用,提升经济效益。第十三条 企业加强对担保业务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议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担保标准、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担保协议签订管理,立即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经营和财务情况,防范潜在风险,避免或降低可能发生损失。第十四条 会计内部控制方法关键包含: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同意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汇报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第十五条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企业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标准,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关键包含:授权同意、业务经办、会计统计、财产保管、稽核检验等职务。第十六条 授权同意控制要求企业明确要求包含会计及相关工作授权同意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必需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负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需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第十七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订适合本企业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汇报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措施,实施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足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第十八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实施、分析、考评等步骤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制度预算编制、审定、下达和实施程序,立即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善方法,确保预算实施。预算内资金实施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施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资金支出。第十九条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采取定时盘点、财产统计、账实查对、财产保险等方法,确保多种财产安全完整。第二十条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风险管理系统,经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分析、风险汇报等方法,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方面防范和控制。第二十一条 内部汇报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汇报制度,全方面反应经济活动情况,立即提供业务活动中关键信息,增强内部管理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二十二条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会计内部控制系统,降低和消除人为操纵原因,确保会计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入和输出、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控制。第二十三条 企业重视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检验工作,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监督检验,确保会计内部控制落实实施。会计内部控制检验关键职责是:(1)对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价。(2)写出检验汇报,对包含会计工作各项经济业务、内部机构和岗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缺点提出改善提议。(3)对实施会计内部控制成效显著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提议,对违反会计内部控制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第二十四条 企业聘用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进行评价,接收委托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委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重大缺点提出书面汇报。第二十五条 财务部对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验。五、预算管理制度第一条 企业管理以全方面预算管理为关键,实施“统一管理,分级控制,全员参与,增加效益”管理标准。第二条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全方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含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及预算责任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全方面预算管理最高管理机构,以预算会议形式审议各项预算事项。预算管理委员会组长由总裁兼任,委员会组员由副总裁、财务总监和财务部、投资部、行政部各部门责任人及子企业责任人组成。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部,为处理全方面预算管理日常事务职能部门,预算办公室主任由财务总监兼任。预算责任单位是预算管理实施层,由企业各部门和子企业组成。第三条 预算管理体系包含预算编制和预算实施控制两个步骤,包含到企业全部部门及各子企业各项业务和经营活动。第四条 预算管理委员会依据董事会制订下年度经营总目标制订企业下年度经营预算目标;第五条 预算管理办公室将年度经营预算目标先行分解到各部门,制订部门预算目标纲要,各部门按部门预算目标要求及实际情况制订部门预算;第六条 预算管理办公室将各部门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并编制整体预算,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及股东大会逐层审批;第七条 财务部及相关部门制订预算实施考评标准,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下发给各部门;第八条 各部门若有超出预算支出项目,须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后实施;第九条 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汇总各部门实际发生数据,并编制月度预算实施情况分析表,报财务总监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第十条 预算管理委员会每三个月组织召开季度预算分析会议,决定考评、处理或修正季度预算意见;第十一条 预算管理办公室汇总年度预算实施情况,在财务总监审核后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再上报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审议。第十二条 预算编制方法企业预算编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方法。首先,由预算委员会提出企业参考性目标,并逐层分解下达;然后,从各预算责任单位开始,依据企业参考性目标对本单位要求,编制本单位预算,建立企业预算平台;最终,从这个平台出发,向上汇总成企业预算,向下细化出各预算责任单位内部各层级预算。第十三条 预算分析每三个月结束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汇总并分析上季度各部门预算实施情况,各部门对于本部门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季度预算分析会,就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全方面总结,而且依据考评措施做出处理决定,对因为特殊事项而出现超出预算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分季度预算做出局部调整或时间调整决定。每十二个月度结束后,对上年度整年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整年预算实施情况报董事会审议。第十四条 预算调整预算责任单位应严格实施预算,不停调整预算偏差,确保预算目标实现。未经同意不得任意调整预算。因特殊情况需调整预算,关键指因为市场出现估计外大幅波动、国家宏观政策忽然调整和其它造成预算和实际严重不符突发意外事件等。 第十五条 预算和绩效考评预算相关数据是关键业绩考评指标计算数据起源,预算实施情况应纳入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六、资金管理制度第一条 企业现金使用范围应符合国家现金管理措施要求,严格控制现金结算,超出结算起点付款应经过银行结算;特殊情况下需要现金结算,必需取得对方收款收据。企业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套取现金。企业应在下列范围内支付现金:(一)支付给职员工资、津贴、奖金及劳保福利等开支;(二)个人劳务酬劳;(三)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