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97843891
资源大小:24.9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学期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题(含 答案)苏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 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 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 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 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 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 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 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 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 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 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 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 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 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 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 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 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 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 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 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 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刘裕的儿子轻率 北伐,妄想建立霍去病追击匈奴那样的功业,结果战败而逃的句子是:,。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正定古城的元宵花会上,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 定高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 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它高高在上, 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竿上彩旗猎猎、铜铃声声,伴随着大气雄浑的 鼓点,就像一支找斗胜利的队伍,煞是威风。然而,高照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却是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 的付出。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都来自于舞者们一次又一 次地练习和无畏无惧地奋起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导致了 的现状。可即便 困难再多,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 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因为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不会到 他这里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会代代传承下去。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 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 信,这一方土地无论知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 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装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 着我们。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其表达效果。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一种草可以轻轻拔起,而且散发一种芳香。有一种叫做咸草的,株矮、茎红,顽固地盘锚在一起,但根柢很浅,一动手就 可以除掉。还有一种无名草,无叶无花,在黑暗的地下蔓延一两丈远, 人们不知道,此草专以谷物蔬菜为敌。最麻烦的是爬地虎,开着单瓣 的、菊黄的花朵,楚楚可怜,蔓延又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 就断了。留下残根,寸把长的根子,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用铁锹 深深地掘起,不如此就难以消灭它。我侪活在世上,时常碰到这种草。除草要趁朝露未晞之时,被露 水催醒的草儿迎着镰刀嚓嚓而倒。为了一举消灭这种草,可以使用俗 称"大砍刀"的长柄大铲镰;顺着一段嚓嚓砍去。梅雨季节,草沾在镰 锋上,要是临近立夏,一小时就干枯了。 ,只要用心,还是可以 制伏的。最可怕的是秋草。生长期短的秋草,种子散落、发芽,小小 的就能开花、结籽。那种速度,从草花的角度看就像泪珠。然而,一 有疏忽就落籽入地。一旦草籽落地,就很难清除。在田地里走走,有 时可以看到土地整齐的耕地,杂草茂密,庄稼不多。去年秋,因为不 幸生病,家中田地上的秋草未能铲除。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楚楚可怜的爬地虎最麻烦, 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不断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 了。留下的残根,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原文与改后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七、材料作文23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这幅漫画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 你的观点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 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 的审美智慧。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 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 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 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 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 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 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 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 了 “意"这个根本之美。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 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 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 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 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 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 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箜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箜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o显然,言 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 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 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 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 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 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 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 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 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 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 化"得意"目的。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 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 “引 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 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 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 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0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蜘前。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4 .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 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 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5 .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 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咆啷! 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 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 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 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 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 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 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 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 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 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 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 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 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 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 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 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 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 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 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 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 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 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 以说是心无旁鹫。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 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 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 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 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 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 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 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 "司马相公"的口号 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 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 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 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 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 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 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 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 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 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 口匡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 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 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 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 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 为图。(摘自宋史)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0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 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 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 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 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7 .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一 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 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8 .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 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气节 的过往形成了对比,也为后面情节作铺垫。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 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8 .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9 .同样写了 "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 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 品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 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 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 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 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 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 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 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 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 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 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 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 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 边戍日:"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 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 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 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 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 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 ”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习凿齿日: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是以羊祜 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 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抗见国小主暴,而 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 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亲行斯道,以侔其胜。岂设狙 诈以危贤,徇己身之私名,贪外物之重我,暗服之而不备者哉由是 论之,苟守局而保疆,一卒之所能;威胜以求安,明哲之所贱。贤人 君子所以极拯世垂范,舍此而取彼者,其道良弘故也。(节选自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 题卡相应的位置填写正确的答案。肇A众B凶C惧D悉E解F甲G挺H走I抗J使K轻L兵M蹑N 之。肇P大Q破R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畜,积,积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 "畜"意思不同。B.矜,自夸,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 “矜”意思相同。C.简练,指简明精炼,选择训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文 中是"选择训练"义。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南朝宋齐梁陈治下地区,或指 三国时孙吴治下地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0A.陆抗能审时度势。羊祜进军江陵,陆抗认为江陵城固兵足,不 足为虑,而西陵若联合敌人则生忧患,故赶赴西陵。B.陆抗能当机立断。他能斩钉截铁命令张咸毁坏大堰,在朱乔、 俞赞投敌之际,能夜易夷民,伏击肇军,取得胜利。C.陆抗能坚持自我。在令张咸毁坏大堰之际,在羊祜赠药之时, 面对将领的劝告,陆抗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主张。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是因为孙皓认为他 不该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 属。(2)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14 .习凿齿对陆抗与羊祜二人大加推崇,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其 理由。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 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 风斩钓竿。【注】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 州叶县县尉。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 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 公务缠身的厌倦。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 内心的无奈之情。C.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舞节的反感以 及政治黑暗的不满。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 传递自己内心呼声。16 .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柳永雨霖铃下片“,"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 人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 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普遍的离别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