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故都的秋共2课时学案(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97844548
资源大小:38.0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2故都的秋共2课时学案(人教版必修2).docx
1.2故都的秋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细腻()*歧韵() 颓废()一椽破屋()落蕊()平仄()*椭圆() 廿四桥()(2)给多音字注音混混蛋(.暹沌(荷残药(时重(泡桐(*泡茶(昕腾() 折折寿()、圻耗()(夹袄()夹< 来板()、来肢窝()'疏落()落 < 落在后面()、落枕()2 .辨形组词椽(、缘(萧(箫(槐( 魁( 砥魅() ) ) )3 .词语释义(1)混混沌沌:(2)疏疏落落:秋士:(4)领略:(5)颓废:(6)萧索:4.近义词辨析(1)幽远悠远幽远:(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悠远:a离现在时间长;b.距离远。例句:回顾中国几千年 的发展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都是一个注重长远发展的国家。天水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人祖庙。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高深;而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划统一,且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2)清闲悠闲清闲:清静闲暇,强调无事可做。悠闲:闲适自得,强调态度自在。例句:贵州荔波港汉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上迷宫。人在船上,时而 顺流而漂;时而挥臂逆流而行;时而与水牛偶遇。畅游其中,游人可尽情享受那 浪漫的时光。文本互动一、整体感知1 .学习一篇散文,结构和感情十分关键。学习本文,应抓住什么重点来理解文章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2 .作者是如何选材来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二、深层探究3 .作者选取了平常的景物描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受和 情感?4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妒鱼之于大蟹,黄犬之 于骆驼J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5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用这些话来 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是当之无愧的。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三、技法迁移衬托手法的运用文本回顾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 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 静的感觉。以动衬静,说明这些地方的“清”与“静”。契法点拨人力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分类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 衬托“更好的”。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 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 的”衬托“好的”。例:他的年纪小,志向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衬托这种修辞手法在阅读中一般考查其作用,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应先依据具体文本判 断衬托的具体运用及种类,然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分析判断出衬托的作用。 即判断种类一分析目的一明确作用。技法运用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选择其中的一个,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一 段话。(每段话不少于50字)雪地里:(2)考场上:答案基础梳理1 . (1 )®zhe chun xiin (4)rui nl ze qf tub ©tui n询n(2)hiin hun h6 he p&o pao (4)zhe zhe she jiW jia ga lu6 la lao2 .房椽 缘故 萧条 吹箫 啼唱 真谛 槐树 魁伟 瑰宝 魅力 歧 路岐黄3 .(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稀疏零落。(3)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4)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 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5)意志消沉,精神委靡。(6)缺乏生机,不热闹。4 .悠远幽远(2)悠闲清闲文本互动1 .其一,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其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特点值得在学习中 深入体会。作者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北国之秋特有的品 格,也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秋之“清”“静”“悲凉”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 心的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的主观色彩十分融洽、协调,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二,在写法上,全文紧扣“清”“静”“悲凉”,选择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 渲染、刻画,并对所写的景物都有一番独特的装点与解说,注入了自己特有的感受与情趣。 比如写北国的槐树,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 “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另外,那牵牛花的蓝朵,秋蝉的残声以及秋风秋 雨,早被作者称为“奇景”的枣树,无不充满着浓浓的、悲凉的秋意。2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 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 壁腰”(这是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 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 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 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 平凡的词语表现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3 .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为我们选取的实景表现了作者细致的 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以及深挚的带有平民色彩的情怀。确实,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空,那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那五彩缤纷的牵牛花,还有那北 国槐树的落蕊“那秋蝉衰弱的残声无不凝聚着北国之秋的特色,就连秋雨过后斜桥影里 北方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也都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秋意,听起来别有一番秋味。作者这里虽 然选取的仅仅是点缀北国之秋的平凡情景,但却把故都的秋声、秋姿、秋态、秋风、秋雨描 绘得自然真切,引人迷醉,真是秋意十足,秋意毕现,寥寥数笔,给人以“梧桐一叶而天下 知秋”之感,也让人领略到北国之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 到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 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4.对比性比喻句差异好处黄酒之于白干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作者以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 的道理,生动形象,饶有趣 昧稀饭之于馍馍从“饭”的角度写质地的实在与不实在鲸鱼之于大蟹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黄犬之于骆驼从“格调”的角度写大气派与小格调5.(1)本文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通俗、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开篇到结尾,没有文字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 “纯青”的程度。如,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妨试作简析:“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 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了一个浓厚的抒情色调。(2)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 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 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了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 表情达意非常充分。技法运用略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饱尝(chWng) 赏玩(sh&ng) *领略(1俄) *疏疏落落(lAo) B.陪衬(ch6n) 落蕊(rul) 颓废(tui) *混混沌沌(dim) C.譬如(bl) 幽远(y6u)萧索(sub) 潭柘寺(zh6) D.折去(zh6) 情趣(qU)点缀(zhul) *一椽(chuWn)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 细腻凋谢思%D.点缀 颓废赏玩蟋摔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建的“夜郎古国”和现有的众多仿古建筑景区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想借助 夜郎文化得到游客的认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B.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赞颂了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文章内容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C.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对文学的批评这个基本出发点来,必须是对文学的和伪文学的批 评,必须有批评者的立场态度和真知灼见。 D.中华民族是崇尚学习的民族,历史上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 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要因为全球化,就消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民族文化只有保存了特性,才能具 有世界意义。B.王熙凤是掌握贾府上下一切事务的人,贾府的兴衰和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体 现在她身上。C.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 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D.广州奥体中心新设置的环形看台与主席台、贵宾区非常接近,给轮椅残疾人观众提 供了最佳的观赏角度,对这一贴心的设置感到很满意,觉得很温馨。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 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 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 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5 .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答:6 .在这两段文字中,能让作者“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的具体景物有哪 些?(4分)答:7 .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如何理解?(4分)答:8 .评论家历来认为,故都的秋一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客观色 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第 一段加以分析。(6分)答:三、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郁达夫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需 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日论辨,日序跋,日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 之类,它的内容a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 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 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b。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 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 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 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C,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 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了;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 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 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 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 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 是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 方始出现。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 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 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 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 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 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选用,甚至于之乎者也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 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 等种种法则,更加不必说了,一旦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能写 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1935年4月【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9,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4 分)()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10 .第一段有三个加点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6分)答:11 .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对它“感激涕零”的人, 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6 分)12 .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四、语言运用(10分)13 .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下面一段文字中流露出的感情。(5分)我爱秋天那深邃湛蓝的天空。放眼望去,头顶上仿佛不是天,而是一片瓦蓝的碧玉。南 飞的雁阵,巧妙地给这单纯的底色添上了一丝灵动的色彩,一点思乡的情调。蓦然间,我想起了故乡的蔚蓝的海面上,一队扬帆出海的渔船。答:14 .请在“秋日”、“追求”中任选一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三个句子 的内容要有联系。(5分)示例:春天有意,意染万木之葱绿;春天有情,情钟水面之帆影;春天有梦,梦孕秋日 之硕果。答:答案1 . B A项“落”应读13;C项“譬”应读pl; D项“折”应读shd 2 . A B项“钝”应为“沌”;C项“训”应为“驯”;D项“摔”应为"蟀工3 . D D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非常多。不能用来形容人多。A项一厢情愿:处理彼 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 考虑客观条件。B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C项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 云亦云)。4 . A B项搭配不当,应把“掌握”改为“掌管”;C项句式杂糅,应为“围绕提高产品质 量问题”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D项成分残缺,可在“对”前加“他们工5 .身在南方却心系北国之秋,梦牵魂绕,热爱怀念之情随秋的到来自然而至。6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在牵牛花底,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北国的槐树及落蕊;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7 .铺得满地的落蕊“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尽管没有声音,但却引发深藏 内心的忧郁与落寞,如同了解人的心情的知己而给人以响应。8 .这一段写清晨作者在院中所见到的景象。无论是“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的碧绿 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 牛花的蓝朵”,还有作者对牵牛花色彩的评价,都使得这幅“秋晨静观”图显得冷清寂静。 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暗示出了作 者内心的孤独与淡淡的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段话中,“物” “我”之间完美融合统 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9 . AC 注意“心二 它是主题,而不是“体工B、E两项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容 在其中,故排除;D项”应该反映民族文化”作者没有提及,所以A、C两项是正确选项。10 .不相同。a.指古文辞类纂中对文章的各种分类;b.指由各个类名所决定的文章 的内容;c.指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11 .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 够合理简明。解析 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有辩证特点。12 .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 方法和章法”13 .文段运用悠远而舒缓的风格,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解析注意描述的语言风格,点出具体的感情。14 .示例:(1)秋日有趣,趣在一鹤排云上九霄;秋日有心,心念千山层林染红叶;秋 日有歌,歌唱九州人民享盛世。(2)追求有“道”,道在“己所不欲”勿施人;追求有“方”, 方在“衣带渐宽终不悔”;追求有“境”,境在回首“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