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重点方向和发展目标行动计划.docx
半导体产业重点方向和发展目标行动计划一、半导体产业重点方向和发展目标抓住产业机遇,结合全球半导体材料发展趋势,面向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高端应用,以碳化硅、碑化钱等第三代、二代半导体、LED、 装备、芯片制造等特色领域为重点,完善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材料一 设备一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一整机特色产业链条。其中,以碳化硅 半导体衬底材料、三代半导体器件为重点,打造三代半导体产业链; 以射频功率放大器、声表面波滤波器为重点,打造微波半导体产业链; 以深紫外LED芯片、LED封装及显示产品为重点,打造光电LED产业链; 以短波红外探测芯片等为重点,打造红外光电产业链;以图形化蓝宝 石衬底制造为重点,打造蓝宝石材料产业链。争取山西在碳化硅衬底 材料、5G射频芯片、高端半导体芯片等具体产品领域形成领跑优势, 建设全国领先的半导体芯高地,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前三的碳化硅半 导体材料供应基地。加快在碳基电子学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制备性 能超越硅基晶体管的碳管CMOS晶体管研发制备,超前布局碳基芯片产 业。十四五期间,衬底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培育5-10户半 导体材料重点企业。未来15年,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体系完备,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钱制备技术实现部分突破。未来30年,碳基半导 体技术实现产业化,山西实现部分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二、人才队伍培育工程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未来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计划,结合高校三个调整,围绕 未来产业发展需要,设立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育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中 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培养满足未来产业不同层次发展需求的 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未来产业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企业。开展专 业技能培训教育,实现高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与输送。实施卓越未来 企业家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行动,组织企业家及创新人才深入国内 外未来产业龙头企业、研发平台、服务机构进行培训交流,提升发展 素养。2、开展创新人才引进坚持长期化、常态化、品牌化推进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 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晋商晋才未来产业信息 数据库和招商项目数据库,及时发布人才需求和未来产业项目需求目 录,吸引各类人才加速回流。推进未来产业聚才行动,聚焦全球视野, 重点引进一批未来产业龙头企业或潜力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院士、国际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 等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3、创优人才使用生态依托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 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 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课题,为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 发展空间和载体。健全人才跟踪培养体系,保障引进人才待遇,提高 人才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一人一策一事一议人才引进办法,精准引进 高层次创新人才,打好激励组合拳。三、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培育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进一步聚焦我省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完善稳定支持机制, 推动煤转化、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不锈钢材料及智能制造等国家 重点实验室,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国家 实验室建设,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省特色优势的领域,积极 推动引进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在我省建 设分支机构。参照国家建设首期国家实验室的做法,聚焦未来产业重 点领域,加快山西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基于 量子光源的引力波大型地基观测装置建设,积极吸引中国科学院、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在晋建设大科学装置,争取在前沿领域取得突破, 孵化更多前沿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2、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围绕我省未来产业的研究和发展需求,加快谋划顶天立地的重大 创新平台布局,持续推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 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顶端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工 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培育, 集中力量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打造未来产业发展创新策源地。推动 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向各未来产业主体开放共享。争取国内外知名大 学在山西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未来产业研究院, 开展重大技术研究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应用,或将承担国家重大平台的 建设任务及重大项目放在山西实施,力争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3、培育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我省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 业搭建一批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率先实现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的全覆盖。依托产业技术联合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 业融通创新,推动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联合创新活动,以龙头企业为 核心,联合联合体内配套中小企业共同推进研发一批对我省未来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重点关键技术,加快成 果产业化,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际国内合作工程1、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 区的合作交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积极融 入国际大通道和经济大走廊,提升国际通达能力,扩大经贸合作规模。 加强对一带一路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发展趋势跟踪及分析,及时发布 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重点国别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 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引导我省未来产业企业以建设境外合作园 区、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2、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科 技园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 策划和实施一批项目一人才一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构建 民间参与、机构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合作架构。依托在晋国际科 技学术组织和代表性科学家,提升我省国际合作水平和影响力。搭建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吸引和支持国际高端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在晋举办或永久性落地,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 会和技术交流活动。3、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探索在北上广深等科技先进地区组建 未来产业研发机构,靠前就近学习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先进技术,集聚 利用异地创新要素,破解本土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的难 题。持续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的合作, 建立省际间创新成果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 等,搭建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加强与中部省份、 沿黄省份及周边省份在未来产业上的互补合作,推动共融发展,实现 为我所用。五、基本原则1、坚持把创新理念作为核心统领加快推进我省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加强未来产业 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打好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 创新联合体的创新先锋作用,构建良好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2、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未来产业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 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性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切 实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3、坚持把人才引育作为根本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引育计划,把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摆在未来产业培 育发展的根本位置,深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改革,培育打造 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未来产业人才队伍。4、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准则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推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绿 色低碳行动,全面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积极 研发绿色材料,着力实现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5、坚持把国际视野作为重要导向立足双循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把未来产业 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使我省成为未来产业重要领域的参与者 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山西在全球未来产业中的话语权。资料来源: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