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8课汉乐府两首练习粤教版必修1.docx
-
资源ID:97846035
资源大小:17.6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8课汉乐府两首练习粤教版必修1.docx
第18课汉乐府两首一、基础考查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命无绝衰衰:衰竭B.入门各自媚媚:亲爱C.呼儿烹鲤鱼烹:煮熟D.下言长相忆忆:思念解析:选C。“烹”的意思是“打开”。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冬雷震震,夏雨雪*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解析:选C。C项,加点的字是名词作状语,其余的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敢与君绝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夙昔梦见之徐徐更谓之 C.入门各自媚自名秦罗敷 D.下言长相忆仰头相向鸣 解析:选D。A项,“乃”:副词,才;副词,竟。B项,“之”:代词,他,指丈夫; 代词,指再嫁之事。C项,“自”:代词,自己;代词,她。D项,“相”都是副词,相 互。4.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译文:我想与您结为知心的朋友,并且相伴一生不离不弃。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译文:落了叶的桑树也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C.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译文:前边说让我增加饭量保重身体,后边说永远把我思念。D.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译文:河畔碧草青青,绵延不断,正像我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解析:选A。“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意思是“我要和你相爱,还要使这份爱永远不 衰竭”。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白头吟汉乐府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嘤踝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籁铤。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注】 躅躁(xie die):小步行走的样子。徒德(shdi sha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 羽毛。钱刀:钱币。刀,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5 .结合诗歌的全部内容看,诗歌的前两句属于什么表现手法?答:解析:这是一首决绝诗,写的是一女子听说自己的丈夫有二心以后,决定与其决裂。首两句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可见是“兴”的手法。答案:首两句是起兴,意思是说爱情应该像高山之雪和云间之月那样高洁,引出对亵渎爱情 的男子的指责。6 .在这首小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试举出两处分析其作用。答:解析:结合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中至少使用了三处对比:“今日”与“明旦”对比,“闻君 有两意”与“愿得一心人”的现实和理想对比;“重意气”的“男儿”和重“钱刀”的 “君”对比。能选出其中两个,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即可。答案:(示例)“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把今朝的饮酒相会和明天的如水分流对比,表 达了决绝的决心。“闻君有两意”和“愿得一心人”的现实和理想对比,表达了对负心男子的 指斥之情。(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7 .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 “重”字组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解析:“行行”是“走了又走”的意思,“重”是“又”的意思。两个“行行”连用,中间加 一 “重”字,实写丈夫愈走愈远,虚写妻子的思念和惆怅越来越深。答案: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 笼罩全诗。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8 .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不是重复?为什么?答:解析:结合诗句不难发现,第一个“相去”接的是“万余里”,是空间距离;第二个“相去” 接的是“日已远”,是时间之久。据此分析即可。答案: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不是无意义的重复。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 之远;第二次与“日己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人的原 因。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应为女子,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 即远行未归的游子。B.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借“胡马”“越鸟”喻远 行丈夫,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C.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意思是: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 来日。这是丈夫的劝告之语。D.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含蓄深沉的语气,表现出我国古 代女子相思的心理特点。解析:选C。C项,“这是丈夫的劝告之语”理解错误,这是女子的聊以自慰的话语。(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阳,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郊行即事程 芳原绿野恣行时, 兴逐乱红穿柳巷, 莫辞盏酒十分劝, 况是清明好天气,颗春入遥山碧四围 困临流水坐苔矶 只恐风花一片飞 不妨游衍莫忘归【注】此句出自孟子,是说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余下的酒饭, 回家后洋洋自得,竟然向妻妾夸口说是权贵请自己吃饭。10.下列句子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人乞祭余骄妾妇”运用了 “齐人有一妻一 妾”的典故。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 “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典故。11 .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 句进行比较。答:答案:清明诗中的郊野上蓬蒿满地,荒芜的坟冢与盛开的桃李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世 事无情的感慨。郊行即事诗中的郊野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表现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 游乐的兴致。三、语言表达12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 连贯,富有意蕴。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听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解析:此题的要求十分明确: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重点是选取唐诗宋词中 的意象,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来表达某种情感。答案:(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 心的一轮秋月漂白!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 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 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答: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鲜明、准确,只要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微”现象认识深刻, 理由充分即可。答案:(示例1)乐观态度。“微”事物带给人们很多便利,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微”事物含蕴丰富,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示例2)悲观态度。“微”事物的出现是人心浮躁的表现,是一种退化,是社会的退步;“微” 事物永远取代不了经典的作品,每日关注“微”事物,沉溺于刷屏,看微博,很浪费时间。(示例3) “微”事物既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了社会浮躁的一面,我们应理性看 待,既关注,但也不能沉溺其中。毕竟,它代替不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