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97847694
资源大小:19.4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语文 学科合作课堂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初二语文组学生姓名:年级班组课题:14、白杨礼赞课型:新课 课时:2 日期:年 月 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读课文并勾画查证的方式积累文中的字词。(考点:字音、字形、词语的 运用)2、再读课文,我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考点:写作思路和 作者情感)【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先驱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 夜第一阶段的故事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2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茅盾选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是一篇托物言志 的散文,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 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 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 下了这篇清热洋溢的散文。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 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自主预习】A类题:辨清字形,注音并组词。rC综()砥()<Y淙()诋()棕()抵()B类题:给加点的字注音。zk宰. 主怠.修虬枝( 倔强(C类题:娑1 婆木楠.解释下列词语。锤炼( 伟岸(秀斤页(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妙手偶得(【合作探究】(笔记写在书上) 锤炼() 晕圈()坦荡如砥() ()秀顽() 无垠() ) ) ) )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A)2 .文中几次出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找出出这些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B)3 .梳理本文写作思路,完成文章的结构提纲。(C)【达标检测】A类题:下列注音和书写完全无误的一项是()A.倔强(jue)B.开垦(ken)C.锤炼D.靠拢虬枝(qiii) 倦怠(dai)刹那坚强不曲潜滋暗长(qian) 坦荡如垠(di)无边无银宛然B类题:本文的写作线索是:c类题:文章几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起什么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我能通过细读课文,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A)2 .我能通过品味重点语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B)【知识链接】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 喻、拟人、象征等。此方法一般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 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 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 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 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 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自主预习】(第1题笔记写在书上)1、在文中找出描写高原景象的段落,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A)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分析作者的用意。(B)3、默读6-8段,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C)【预学检测】1 .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是否读出了文中的激情与豪气。(A)2 .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o (B)【合作探究】1、组内交流自主预学的内容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达标检测】A类题:课文第5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特点?B类题:文章末尾提到楠木,有何作用?C类题:文中说白杨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解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