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长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docx
做优做长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一、做优做长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抓好高端产品、尖端技术、末端 产业链。大力发展错、钱、锢、钛等稀贵金属材料,超前部署错光伏、 氮化钱、高纯锢、海绵钛、液态金属等前沿材料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 加快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向下游末端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和拓展。围绕汽 车、输变电、轨道交通、建筑、5G通信等领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5G 高频高速铜基应用材料、高精度铜板带箔、高强高导引线材料、超细 铜锡合金线材、铜镁合金接触线功能元器件、超细毛细管等铜合金材 料,以及汽车轻量化结构件、轨道交通用大型镁铝合金型材、太阳能 发电用铝材等高性能铝合金产品。围绕医疗设备、电子信息、航空航 天等新兴领域对钛合金植入体、高强度铝合金结构材料的需求,重点 发展高端装备用特种镁、铝、钛合金产品,完成第三代、第四代铝合 金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纯高压电子铝箔,新一代高强、高韧、耐蚀 铝合金产品,耐高温、高强韧、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及纤维增强钛基 复合材料等产品。、不断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与成效(一)加强区域间制造业协同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动更多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 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助推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五、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发展。突出规划引领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 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规划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各地制 造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享共赢。以规划引领产业体系建设,统 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前沿产业协调发展。以 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 快形成全省制造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 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以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 配置体制机制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注 入强大动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深化制造业与互 联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 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坚持重点发力、集群发展。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各地特 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互惠共 生,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坚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为核心,加快培育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 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 和要求,完善源头防控机制,筑牢生态环保底线。深入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绿色发展 新动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行业产能总量,遏制两高 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 展节能降耗,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 体系,推动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产品, 推动绿色制造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制造标杆。坚持内外联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高水平承 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发达省份与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在我 省集聚,推动我省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战略纽 带。不断拓宽我省制造业内联外通的渠道,着力打通堵点、痛点和难 点,努力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高层次推进产能合作,充分利用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六、强化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进一步强化各州、市产业定位, 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导各州、市聚焦主责主 业、强化担当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产业发展定位昆明市,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光电子 微电子及半导体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命科学、 新一代营养及保健食品产业,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城;重点发展数字经 济,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高速发展,实现换道超车;重点发展先进装 备制造业,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核心区;加快推进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汇 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服务全省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将昆明市打造 成为全省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排头 兵和火车头,形成滇中崛起和辐射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支撑。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300亿元。曲靖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绿色铝精深加工、新能源 材料精深加工、稀贵金属精深加工和液态金属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以新能源电池、汽车轮毂、农机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 食用植物油、特色肉制品、酿酒、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新型煤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 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 曲靖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和名副其实的云南副中心城市。到2025年,力 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玉溪市,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以新型疫苗、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高端铸造、高原电 力装备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粮油、果蔬、食用菌、水产品等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显示器件、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 汰落后产能力度。将玉溪市打造成为国内烟草及配套产业重要聚集地、 全省先进制造基地、生物医药高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和全省共同富裕 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楚雄州,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钛基金属新材料、先进机 钛钢铁材料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等为 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核桃、野生菌、冬早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 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楚雄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一流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 基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红河州,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 产业,以电子元器件及智能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以肉制品、蔬菜、豆制品等为 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有色金属、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成为泛亚铁路东线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 将红河州打造成为全省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高水平滇南中心城 市和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二)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保山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 精制茶、核桃、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珠宝玉器等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 品制造业。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保山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三 张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文山州,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锢基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制糖、水产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三七等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子 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推动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文 山州打造成为全省三张牌示范区、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世界三七之 都。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临沧市,重点发展以制糖、精制茶、坚果、酿酒、咖啡等为代表 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 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推动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 绿色转型升级。将临沧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德宏州,重点发展以制糖、咖啡、粮油、肉制品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纺织服装、珠宝玉器、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 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摩托车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纺织服装、五金机电、新型建材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德宏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 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普洱市,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咖啡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 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积 极发展以现代中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建材、化工等传 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普洱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绿 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0 亿元。西双版纳州,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 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日用 消费品制造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西双版纳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天然橡胶全产 业链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达到150亿元。怒江州,重点发展以天然食用香料、木本油料、特色果蔬、特色 畜禽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纪 念品、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林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 业。有序发展以铅、锌、锡、鸨、银、睇等高纯金属制造为核心的新 材料产业。将怒江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生物多样性保 护核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三)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产业发展定位大理州,重点发展以乳制品、坚果、果蔬、酿酒、饮料和精制茶 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工艺美术品、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 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先进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 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以及铅、锌、 铜、金、银、铝等金属再生及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加快 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 能力度。将大理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食品牌示 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昭通市,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苹果、天麻、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精细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石墨烯基新 材料为代表的前沿材料产业,以天麻等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 药产业。加快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将昭通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滇东 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 亿元。丽江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木 本油料、食用菌、肉制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墙体 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为代 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将 丽江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 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迪庆州,重点发展以特色畜禽、乳制品、木本油料、食用菌、酿 酒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镀、鸨、 专目、睇等高纯材料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 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将迪庆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 工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资料参考: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探索建立 与省际毗邻区域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实现产业协作联动、优势互补;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力争在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合作;主动对接广西、 贵州等地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在绿色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形成产业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的合作,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借鉴和推广自由 贸易试验区改革成功经验,推动省内开发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顺 畅联动协作发展机制,支持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 展创新区,最大限度释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积极探索 共建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园中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主导产业 优化布局,强化开发区间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产业链协同配套发展。(二)打造制造业链国际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积极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到省内开发区集聚,强 化跨境、跨区域、跨开发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契机,放眼全球加速集聚一批层次更高、质量更优、效 益更好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 源共享、产业对接、业态升级,搭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充分利 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新区、5个国家级经开区、3个 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和7 个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 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三)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企500强企业,瞄准全球行业 龙头企业、特大型国企的战略布局,大力引进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重 特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优质产业资源、 高端人才团队,提升对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三、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药品等重 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 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 轮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 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 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 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 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 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 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系统 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 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 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 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 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 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 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 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 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 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 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绿色标准,打 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 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 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 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 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批工业产品绿 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 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 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 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 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 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 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 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 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 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 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 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 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 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 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 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 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业协同利用,壮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 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 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 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 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四、努力提升云南制造品牌影响力(一)完善制造业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 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重点突出、结 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地方标准体系。鼓励绿色食品、 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 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费品等制造业优势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开展 原材料、产品设计、关键工艺技术、流程控制、检验检测技术、最终 产品质量等系列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分行业建立覆盖产品生产全链 条的系列标准族,形成我省重点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 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 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推动开展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作, 支持行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推动行 业高质量发展。(二)深入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业 链供应链质量水平。深入实施三品战略,着力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 装备产业和出口领域的产品质量,在重点领域加快建立覆盖产品全生 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强化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 管理融合,推动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创新。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及配套 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企业设 计研发质量管理和第二方质量审核制度,鼓励第三方开展质量专业化 评价。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风险和诚信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推动不合格产能出清,加大企业质 量违法成本。(三)加强云南制造品牌建设以食品加工、烟草、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 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大 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自主品牌。遵循以大带小、协同 创新的品牌建设思路,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 度,增强品牌实力。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行业领 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做精专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 源共享,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互 动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专业展会,开拓品牌 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云烟、云药、云茶、云花、云酒等云南制造品牌 影响力。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指导,培养壮大品牌服务专业队伍,提高 企业品牌创造、管理、推广等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 追溯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归集发布制度,依托云南知名品牌 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 项目,切实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提升云品市场竞争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