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时空生成观.docx
中国古代三的时空生成也提起“一分为三”,总离不开对中庸、阴阳、矛盾的哲学探讨。中华文化经过千年演变和中外融合,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诸多对“一分为三”的思考是站在今人哲学的框架上去看待古人思维,难免产生偏颇。本文旨在立足古人视角,从 生成论的角度出发,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框架探讨“一分为三”的本意。1 “一分为三”的源流道德经说道德经1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述了“道”为最高境界,周 敦颐的“文所以载道”2,这里并不是指文可以包括“道”,语言只是承载“道”的工具,只勉强将“道”描述出来,而老子的“可 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日道”也是指“道”无法轻易描述,这里并不是陷入了某种神秘主义,而是因为语言是有 边界的,如果可以轻易用语言文字将“道”表述出来,那也就不是至高无上的“道”。这种无以名状的“道”是最本源的,在佛 家属于出世间法,虽然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3“百姓日用而不知”4,然而从生成论的角度讲,它太广阔,太宏观, 不能直接生成我们的世界。“道”是无名无相的,而“一”是有名有相的,“道”和“一”是无和有的区别,我们的世界是存在的、 物质的,所以对无和有的划分至关重要。“一生二”进而指导世界的生成,这里“二”并非“阴阳”,将“二”理解成“阴”和“阳”是有悖原文旨意的。“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讲的是世界的生成,这里的“二”更贴切地表述为时间和空间,即动和静,二者完全不同又相互联系。淮南子天 文训5“道始于虚霸,虚霸生宇宙”,这里“虚霸”即“一”,“宇宙”即“二”,淮南子齐俗篇亦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 方上下谓之宇”,这里宇宙便是时间空间的代名词。天下万物莫能逃离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外。然而用时间和空间来描述 这个世界还是显得略“粗糙”,它们仍然可以细分为三,中国古人将“三”提升至一个极致的地位,自远古开始人们就用“三” 的概念来描述时间和空间,时间有三,空间亦有三,三极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交合,世间万物就生成了,即“三生万物”, 至此,道德经中世界生成的逻辑体系就形成了。因此,本文从时间和空间框架把由道到时间空间的三分简述为“一分 为三”的时空观。1.1 周易说周易是“一分为三”的又一宇宙图式,道德经阐述了由“道”到“三”演变,周易是将“三”这个规律数字化和 具象化的极致。数是万物的根本,孙子算经认为数为“万物之祖宗”,这恰巧与古希腊人认识一致,数大不出于“三”。 史记律书7记载“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周易的主要思想是用三来推演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每一卦还 有本卦、错卦、综卦、互卦、变卦等变化,详尽了“三”的所有形式。当今认为易经是由太极一两仪T四象一八卦一六十四卦推演形成,这仍然是二分法的思想。“一分为三”的思想 认为,先存在三爻,再将每爻赋予阴阳内涵,共得出八个卦象;先存在六爻,再将每爻赋予阴阳内涵,共得出六十四个 卦象C周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二三爻体现事物的宏观属性,六爻体现事物的运行变化c与阴阳思想相比,八卦的三爻或六十四卦的六爻,更注重凸显的是“三才”思想,即“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以三为本是“天、地、人”三才思想的最早体现,道德经讲时三空三交合生成万物, 而天地人就是万物的高度概括。天地人是一种象,即主观个体对世界万物的主观感受。数和象是一个统一体,数是象背 后的规律,象是数的外在表现,“三”是数字规律,天地人就是它的外在表现。汉书律历志第一上网的“三统者,天 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史记封禅书的“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三”在天为三光,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三礼,史记礼书“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自周以来的“三公”官制,也奉行着司天、司 地、司人的职责。孔子认为易经中三极六爻可以囊括世间万物,周易系辞上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 地之道”有所论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更是将这种变化描述为“天下 之文”和“天下之象”的根本。董仲舒9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中国上古帝 王是贯通三才才可称王,可见古人对天地人背后的“三才”思想非常重视。2 一分为三的时空观一分为三的时间观时间并非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到的只是物体运动后发生的变化,可以取一个参照物来观察它的运动得出规律, 继而产生时间的概念。中国古代先民采用的是天文观察。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对天文的观察与道德 经周易关于三的论述几乎重合。说文中10“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可见 古人观察天象以获得启示。三分法也正是古人惯用的时间空间划分法,古人常用三、六、九、十二、二十七、三十六、 八十一等划分万事万物,而这些数的最大公约数正是“三工在宏观的时间观念上,佛教有三世佛的说法,即过去、现在、 未来。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的谜语也是一个近乎三分时间哲学的问题。中国古人认为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 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岁星纪年法是将木星选为参照物,每年行走一星次,十二年一个循环。国语 11中将十二年称为一纪,那么三年就是一纪的最小单元。为与“三”这个数形成关系,古人也将一年定为十二个月,由于 日月运动时间的微小差异,无法与“三”完美对应,便产生了历法,汉书律历志第一上认为历法与音律关系密切,甚 至可以通过律数来推演差闰,而五音和十二律吕都从三分损益法推来,即以三为数之本推导出所有音律,历法中一个重 要功能便是通过置闰调和回归年与朔望月的周期。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赤道以北可观察为昼最长夜最短的一 天,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黄赤相交时为春分、秋分,这样最重要的4个节气便产生了,而四季的本质也是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三处12。每个节气中正好三个月,是月与节气关于“三”的耦合,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三月为一年中的最 小单元。直至汉代完善了二十四节气,才可以有效指导农耕与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二分法与三分法结合的重 要体现。一个月可以三分为三旬,或从朔到望、从望到朔各分为三候,素问六节藏象论13提到“五日谓之候,三候 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三日”常是古人描述时间的一个小跨度,礼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14“象月之三 日而成魄也”,易经中“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二将三日作为一月中的最小单元。同样,当今也将一 日中的白天称为上午、中午、下午,夜晚称为前夜、夜半、后夜,而古人更细致地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则三个时辰为 一日中的最小单元,以这样的规律可以无限细分。至此,时辰效法一日,一日效法一月,一月效法一年,年效法天象, 天象效法数,从宏观到微观的一分为三时间观便形成了。2.1 一分为三的空间观中国古人对空间也秉着一分为三的态度,后世常用二分法来划分方位,继而延伸出用八卦对应八方,直至如今的 空间观也是以八个方位为基础的。一分为三的空间观起源要更早,是一种概括性更强的空间观。六合是上下前后左右立 体的空间结构,而八方只是二维平面的结构。山海经海外南经中15“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用六合形容立体结构,四海形容面积大小。史记卷 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中“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 外”这里六合也代指空间,八方更趋向于方位指向。古人用六合来形容空间,它与一分为三的空间观关系密切,六合 是六种属性中两两相反的相合,合会为三,三是泛指概念,六是具体特征。“部位”一词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概念,“部” 是一个集群的概括,“位”是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理解成有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有正反两个方向,“部” 是没有方向性的,“位”是有方向性的,这和三、六的概念相同,一分为三的空间观即有三个部群,包含六种指向,集成 了立体的空间结构。笛卡尔空间坐标系也正符合这种哲学思维,用数学模型模拟了空间结构,用x、y、z3个坐标轴即 可将空间中所有的坐标点标出。中国古人如何去运用这种一分为三的空间观?辽史历象志下16“天文之变,六合之表可以仰观”,古人认为空 间的形成也应效法天象,将周天划为十二星次,分州上应星区,尚书17记载舜划十二州,禹铸九鼎划九州,这是 一种立体的,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的一分为三空间观。3 “一分为三”与阴阳鉴别道德经讲“一生二”,上文论述二并非阴阳,而是万物生成的基础,即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态。有学者认为二是 阴阳,反映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三是阴阳交合产生的变化18。此论是一种优秀的哲学辩证法,却不符合原文立意, 原因有二:(1)如果二是阴阳,阴阳一定不是静态的,一旦存在便是运动的,一运动就会有新产物,不存在孤立的阴 阳,将二当作阴阳,三为新产物即割裂了它们的运动属性。(2)如果将三认为是阴阳产生的新状态,那么三就包括 “阴”“阳”“阴阳交合的新产物”,阴和阳都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而新产物也需有一个具体的阴阳特性,这样又回归了二,否 则“阴阳合而生化”便成了一个抽象概念,具体和抽象不能放在同一个平面来比较,这样就只能描述为一生二,二又生一。 所以二并非阴阳,而是一动一静的时间和空间,三也并非阴阳产生的新状态,而是三维的时间和空间。道德经后文说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可以佐证“一生二”与“阴阳”的主要区别:时间和空间是生成万物的基础, 而阴和阳是从一到万物都具备的内在属性。前一句由道到万物,属于生成论,后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客体世界生成 后主体认识它的方法,属于认识论。这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主观认识客观的一个过程。古人认识事物多物我不二, 感性朴素,当代对阴阳的思考反而更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矛盾论中辩证法的影响,这种辩证法赋予了“阴阳”新 的生命。4 “一分为三”与“中”鉴别“中”有许多代名词,“正”“和”“庸”等都与“中”意义相近。“中”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把“中”升华到了与“道”同样的高 度;另一层含义认为“中”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动态的平衡。儒、道、释三家都对“中”有各自的认识,但都不出这两层 含义之外。史记乐书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这里的“静”与释家的“空”类似,是一种纯粹的状 态,情绪是受外物触动才产生的。中庸19描述“中”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不是中和的情 绪,是心不在中位,受外物牵引的一种表现。这里的“中”并不是喜、怒、哀、乐的中心点,而是情绪未发之时的不悲不 喜,是无与有的关系。大学篇“正”与中庸篇“中”意思相同,“身有所忿慎,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描述的是4种不正的情绪,心正时情绪是不应 被外物触动的,多数版本把“心不在焉”接在下句,这是不妥当的。既然心不正会产生主观情绪,那么心正是一种什么状 态?正是下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其味”,道德经中“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是一种很高的 境界,视和听是对客观的直接认识,见和闻是留在心中的主观印象,这正是心经20描述的“空”境:“无眼、耳、鼻、 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只有当心“空”了之后,才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存在,即“如实观照”,金 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儒家讲的“中正”、释家的“空”、道家的“道”在这一 层面上应属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形式。程颐认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这里的“不偏”并非一个处于中点的第三态,而是指阴阳动态平衡,没有哪一 方有优劣。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指情绪展现却不失度,在一个范畴内有序。这一层“中”的概念更偏向于“和”, 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个性不同,却又能和谐共处。这几处的“和”可以概括为阴阳和谐有序运行,“不和”为 阴阳失衡或失位,杂乱无序。由此可见,对“中”的表述,是从另一种角度解释“道”和“阴阳”。“中”与“一分为三”不应当混淆,从“道”的角度讲,要 高于“一分为三”,从阴阳和谐有序的角度,这仍是阴阳二分法,并没有出现第三杰,也不同于“一分为三工“一分为三”与五行鉴别五行历史久远,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是不变的时间空间规律,故称为“正”, “五”是不断运动的,故称为“行工五行是一种秩序,体现了运动的内在动力,五行学说可普遍应用在万物生化、人文思想 等方面,是涵盖面很大的哲学体系。五行并非虚构出的学说,它的形成参照了五星的特性、顺逆伏等特征。汉书律历 志第一上认为五行源于五星,“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士合于镇星”。古人认为人要依存自然生存,所谓自然,最直接依靠的是土地,土地解决了人的居处和饮食。而农作物生长和环 境气候也要依靠一个规律:天时。一年四季造就了风雨寒暑,万物凋长,而掌握天时的诀窍就是观察天象。周易系词 上的“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是通过观察天象即可掌握天地的规律,这便是道德经讲的“人法地,地法天”。 满天星宿除了日月以外,可以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固定不动的恒星,所以不断在众星中运行的五大行星就显得格外重要。 古人观察这种运动的规律创造了五行学说,五行与五星类似,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行变化。后人把五行解释为五种物质, 即五材,这是局限的。“一分为三”与五行相互联系,又属于不同范畴,时三空三是相对恒定的规律、构成世界的基本框架,五行是表现形 式,不断在这个框架中运行。“三”就像钟表的表盘,“五”就像钟表的指针,史记天官书说“为天数者,必通三五”,二 者是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框架。由三演化出六爻、洛书、十二地支等,由五演化出五行、河图、天干等。这样看来,地 支之数由三而来,当属主干,天干由五而来,当属枝节,这与后世对它们的命名恰好相反,国语周语下也认为“天 六地五,数之常也”。后世人们对“三”的认识逐渐模糊,便用五行来诠释“三”的规律,将二者混淆,这是极大的错误。用五行解释十二地 支,便出现辰、戌、丑、未四支属土,用五行解释八卦,则坎离对应水火,用剩余六卦对应木、土、金,这都是由于不 了解“三”的含义,牵强附会导致的。6结语“一分为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溯源到周易道德经中,是古人观察自然规律得出的理论,属于优秀 的道家文化,其理论又被儒家的中庸思想借鉴,大放光彩。“一分为三”是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产物,对于上至时三空三构 成的世界框架,下至万物的生成均有较大影响。从历法、官制、仪礼、乐律、中医中,都可以看到“一分为三”的内容, 而它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本文从时空生成的角度讨论了“一分为三”的世界观,力求更接近古人思想,让这一理论不仅 局限于哲学性思考,更能与各领域实际相贴合,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