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密】25把握诗歌的情感(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docx
-
资源ID:97856334
资源大小:36.0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考点解密】25把握诗歌的情感(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docx
24诗歌文本阅读(把握诗歌的情感)A基础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别骆宾王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当歌应破涕,哀命返芬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注】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为布农,贫,种瓜于长 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 围之中。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C. “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 的态度。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 耐人咀嚼。4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3. C4.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年华逝去、处境困顿的悲慨。【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C.,旦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错误。"当歌应破涕“中,"应”为“应该”之意,结合后 句“哀命返穷愁”分析,诗人虽然认为对酒当歌之时应该不再悲伤,但是由于自己处境困顿, 怎么也无法摆脱这种愁绪。故选C。4.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是骆宾王闲居齐鲁后期所作,诗人寄迹他乡,生活艰难,再加上在这萧瑟的秋季与友人 分离,怎能不心生伤痛呢?诗人用“伤年发”抒发年华老去的忧伤;“相看惜去留“,别时留恋 万分,不忍离别,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穷愁”中的“穷”,点明处境困顿, 用一个“我”字,借作者的口吻现身说法,很是冷峻。C.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 逐名利的奔竞之徒。D.最后诗人表达了要学会及时享乐,顺着心意去生活的感慨,不让自己在黄泉路上留有遗 憾。20.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的情绪是消极的但又含有积极的内容。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9 . B20 .消极:“君不见”两句写出了过往富贵繁华终将逝去、又由“歌妓舞女”“长袖纷纷”影射世 人竞世的徒劳,最后得出人生虚幻,及时行乐的结论。积极:他出身孤贱、遭遇坎坷,被压 抑的人生深含着对权势名利的占有者、“长袖竞世”的厌恶和愤恨,看似消极的言辞实则有着 积极的人生态度。【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 “借作者的口吻现身说法”分析错误。这里用的“我”字,是借宫女的口吻,不是作者的口吻。 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关于消极的内容方面,本诗所描写的内容几乎都是消极的,如“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 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这两句通过对“柏梁台”“阿房宫”两处著名建筑的 昔盛今衰,表现出过往富贵繁华终将逝去,即使是帝王将相也不可避免。而“歌妓舞女今谁 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两句,则是通过“歌妓舞女”“长袖 纷纷''的描写,指出美貌的短暂以及世人竞世的徒劳。最后一句“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 下黄坤“,则是得出人生虚幻,及时行乐的结论。所以整首诗的内容上都表现出消极的思想 情绪。但如果联系作者的出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则能从作者的消极思想中体会出积极的方面。当 时的社会以出身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以门阀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而作者出身孤贱、遭遇坎坷, 才华得不到发挥,个人的理想受到压抑。所以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在诗 中看似消极的内容中,深含着对权势名利的占有者、“长袖竞世”的厌恶和愤恨,诗中表现出 作者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来对待社会,看似消极的言辞实则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久【注】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辞汉月:指离开京城。星芒:指旌头星的光 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霍嫖姚:即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 迫的紧张气氛。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 应了首联的内容。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将士们的英 勇与敌人的不堪一击。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 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2 .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 D2.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 心切的形象特点。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 无比、英勇矫健。巧妙用典。尾联表现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 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 义气概和献身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错误。“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 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 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 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故选Do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结合诗歌关键词句判断诗人性格特征,然后从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前两句意思是: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 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催 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三四句意思是: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出渭桥''和"辞 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 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 入云之势。“弯弓”“插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 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工这两句用 典,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 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张元干平生百绕垂虹路。看万顷、翻云去。山澹夕晖帆影度。菱歌风断,袜罗尘散,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走笔犹能醉时句。花底自成心暗许。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注】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 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 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D. “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4.评论家分析张元干这首词中“菱歌风断,袜罗尘散”两句看似超越尘世,实则感怀身世。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3. B4.词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运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描写神女 的美妙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风格;但“风断”意指美好的菱歌已然在风中消逝,“尘 散”言曹植笔下的洛神也随烟尘散去;结合下阕如今迟暮,词人只能在醉时奋笔疾书,回 忆旧家春事,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错误,根据“平生百绕''和"少年陈迹今迟暮”可知,上阕 写的是词人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的景象,不是词人眼前之景。故选B。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词上阕由景生情,以“平生百绕”开篇,回忆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天高云淡,山清水 秀,远山帆影点点,风景如画。“菱歌风断”菱歌早已消散在风中,诗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袜罗尘 散”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水女神走动的仙姿,“风断”“尘 散''写出当年的声声菱歌和这样美妙的景致早已散尽,与“总是关情”相接,表明再游故地总 能牵动人的情思。下阕由情入景,开头两句写自己如今年老迟暮,犹能醉书的情态,再由年少时花丛间美好邂 逅的往事,写到从旧梦中醒来时眼前的流离之苦,末句词人则将愁绪都寄托给打在稀疏篷船 上的细雨,希望愁思随之而去。“旧家春事,觉来客恨''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 居之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另4岁(节选)苏轼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柘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 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 ,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 动容。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 此。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富有 哲理。6 .请简要赏析选诗最后四句。【答案】5 . B6 .语言平易略带幽默,耐人咀嚼回味。感情深沉,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 到第二年,感情更加深沉。画面感强,五六两句营造出了一种层峦迭嶂,极具画面感,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错误。三四句的句意为:姑且喝一天酒,欢度一天,聊以慰 藉这窘迫年月的悲愁。没有写出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过程。故选Bo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后四句的大意为:不要嗟叹与旧岁月的别离,就当是与新岁月的辞行。岁月啊,快点离开不 要回头,让我独自老去吧。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 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 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纪的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 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 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 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显示出了他的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奈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使君: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 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 并蓄,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 而言春暮人愁。C. “雨翻榆菜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 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 富有感染力。1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 词做简要赏析。【答案】11 . A12 .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 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词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词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词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 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 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解析】1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 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故选Ao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 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 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 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 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 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 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 滚,寸,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 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漂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 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 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 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 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 易逝之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斤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领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颈联以凛别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幕的悲凉。16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答案】15 . D16 .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想象终有一天乘着醉意带领友人一起踏雪, 欣赏冬日美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展现了在被贬人生失意之时仍然积极乐观的感情。 结构安排上,尾联写得潇洒遒劲,景物描写鲜明而意味深长,“乘兴携嘉客”呼应诗题,“群 玉峰”喑合颔联“山争出、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错误,颈联的西风、画角带有萧瑟悲凉之意, 但是诗人“解带”迎之,落日照青松显示了不可凌迫的气概,并无年华迟暮之悲。故选Do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的意思是: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嘉客,冬雪皑皑时 再踏上如玉的群峰。诗人设想终有一天在冬日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玉洁冰清之景,这是虚写。诗人以景结 情,内容上表达了诗人酒兴诗兴高昂,虽然被贬仍怀着旷达、乐观的情怀。结构上,“乘兴携嘉客”照应诗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群玉峰”照应颔联中的“山 争出",这样结构更完整,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诗情更激越。结合背景可知诗人抒发了处境困顿的悲慨;“别后能相忆”则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自己内心 的悲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注】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典出战国策赵 策。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 时为瓜时。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 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 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6 .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5 . C6 .漂梗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借此写出其边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内心的不安。瓜时 指移交职务之时,诗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长期艰辛行军”不全面,应为“长期艰辛行军和忧虑”。三联“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 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五联“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 归的日子还长着呢。其中“漂梗,典出战国策赵策,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此处用典不仅写出自己因从军西 域而过着漂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而且包含内心的不安,一个“徒”字表达出诗人的无奈。“瓜” 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归 期”写出诗人对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颇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职务之意,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 渴望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此句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 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 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 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 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这一 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 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10.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9. A10. (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嘴误。“壮士”一词,此处是特指,指的是本诗写作的对 象荆轲。故选Ao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场景, 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 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 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等内容,可知,诗人自己佗僚失志,身受迫害,通过与荆轲的对比,抒写对现实不满以及想 如英雄一般为李唐王朝效力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与苦闷之情。最后,这首诗的题目是于易水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易水送别的典故,来表达 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注】列宿,指群星排列。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 “青门”泛指送别之处。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着静谧的古城。B. “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C. “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口相见的厚意。 D.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 6.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答案】5. D6.本联集聚"秋”“雁”“月”“捣万家衣”几个意象,极力体现思念朋友与家乡之感。采取视 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式来描绘所见、所听景象。“秋后见飞千里雁”从视觉角度写远观之景, “月中闻捣万家衣”从听觉角度写近闻之景。层次井然。因为见归乡飞雁而心生凄凉寒意, 从而引发为远方之人而捣制的寒衣声。写景状物符合人的认知,因果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自 然。【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诗人居无定所”说法有误。诗人是因为不知道皇甫冉郑丰两个人是否已经回到东吴还是仍 然客居西雍,渺无定踪,才不知道寄书当向何处。故选Do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中的“秋”“雁”“月”“捣万家衣”这几个意象。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 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或分别友人的怀念之情,因此, 诗人们常以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关于“月''与“捣 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应征人员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备。所以,每到清寒时节,在家的女 子就要在劳作之余趁夜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而唐朝时民间衣料依然是芭麻葛,需砍来芭 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此时,征人之妻不仅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在精神 上还承受着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煎熬。她们往往借助“捣衣”的劳作表达对丈夫牵肠挂 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所以它们都是唐诗中表示思念的常见的典型意象。所以诗人选用 的这几个意象,从其本身我们就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手法上见”是视觉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而诗人所见的大雁高飞之处远达千里, 所以所写的是远观之景。而后句的“闻”则是听的意思,诗人听见捣衣声采用的是听觉描写。 而炼制芭麻捣成葛布,这声音必不会如大雁般千里之外还能听到,所以“月中闻捣万家衣” 所写的是近闻之景。在写作思路上秋后见飞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见之景,正是因为看见大雁南飞,深感凉意, 发觉寒冬将至,所以人们才会趁夜,诗人也才能“月中闻捣万家衣:诗人这两句诗,按照时 间顺序依次展开,由白天看见秋寒意象引发月下闻捣衣,也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逻辑, 思路顺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岁晏村居石介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月霍【注】头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注】»:肉羹。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8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案】7. C8.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 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误。“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冬天过后菜苗苗开始发绿了,阳 春将至茶苞苞也露出鹅黄。表现“春近”的大地生机与活力,寄予作者的喜爱与期望。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蕾头的美味 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 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作者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尾联“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 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 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膏粱”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 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嵋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靖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注】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 写下此诗。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届”字指出其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8 .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C.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D.尾联用“靖函之固”来作比,以靖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9 .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 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7 . C8 .诗歌意境(意象)阔大雄浑。雄关接天,飞阁与秦地树木相连,城墙压低陇地云烟, 天山耸拔,戈壁苍茫,整体意境高大壮阔。(或写:景色雄奇壮观。嘉峪关高与天接,阁楼 凌空欲飞遥接秦树,长城城垣压低云烟,天山陡峭耸立,戈壁辽阔无边,一派形胜雄奇之景。) 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人虽是万里谪戍伊犁,但本诗情感却无低沉悲观之意,而是洋溢着 对雄关峥嵯壮观景色的赞美,借此展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雄壮气度。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弘远,用语雄健,展现了时 空的开阔渺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语言夸张,突显了关隘的气势逼人和雄壮险峻【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C.“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错误,第六句“翰海苍茫入望迷”是以大漠苍茫衬托嘉峪关的 雄奇壮美,不是写条件艰苦。故选Co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高壮”即气象高远、景象壮观、胸襟阔大、情感激昂等。从诗歌意境来看,“严关百尺界天西”,极写雄关高大,仿佛上连西天,不但界定地理的疆界, 还界定了西天的疆域;“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夸张手法,写出嘉峪关远连秦 地树木,高大的城墙甚至压低了陇地的云层,从上下左右的空间范围写出雄关的高大壮阔; “天山崂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写出出关所见的壮阔景象,天山陡峭高立,戈壁苍茫 辽阔,整体意境呈现出雄奇壮阔之态。从诗人的情感格调来看,虽然是“被革职,谪戍伊犁但诗歌中却无一丝被贬谪的怨怨悲 哀之情,反而充满了面对雄奇边关之景的赞叹之情,前三联的雄奇壮阔之景,展现出诗人阔 大的胸怀与高昂的激情,尾联“谁道靖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流露出诗人对于此地 险要,担忧国运的忧思。从语言特点来看,诗人用词与修辞特意用了能展现广阔雄奇特征的词语,如“百尺”“万里”, 写出空间的高大与广阔;“千古”突出时间的久远。在修辞上,多用夸张,如“斜压陇云低”, 说城墙高大到压低了天上的云层,又把函谷关比作“一丸泥”,通过缩小夸张,来极写嘉峪关 的雄壮,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B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黄州苏轼病疮老马不任鞍,犹向君王得敝帏。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瘦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注】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由黄州改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离黄 州时作此诗。鞅:马络头。敝帏:残破的帷幔。在这里比喻皇上怜恤臣下,给予一定的 官职。长腰:楚地一种上等的长腰粳米。瘦:生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当时汝州饮 用水缺碘,流行大脖子病。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老病的马不能胜任络绳束羁自况,委婉表达自己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的处境。B.颔联化用佛家不三宿桑下的典故,表明在黄州已久,已对黄州产生深深依恋之情。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D.尾联诗人表达自己年老时还想回黄州的愿望,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们不要对他有非议。18.清代纪的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7. C18.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婉转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用“桑下三宿”的典故, 婉转地表达对黄州的留恋与不舍;用“盖瘦衣”表明自己已做好任职准备,也暗含着对上任 汝州的担忧;用“投老江湖终不失”含蓄地表达日后还想回到黄州的心愿;全诗围绕“别黄州”的离情,将多种情感互相缠绕,真切感人。【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虚实结合”分析错误,“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瘦衣”两句都是实写,没有虚写。故选C。1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病疮老马不任鞅,犹向君王得敝帏“,诗人说自己像一匹老病的马,已不能胜任络绳束 羁,但仍然效忠皇上,获得一官半职。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婉转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 新任,表达了自己不愿离开黄州的情感。颔联“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 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借用“桑下三宿'的 典故,表明自己对黄州已经有了感情,表达自己即将离开黄州的留恋与不舍之情。颈联中“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瘦衣”,以“阔领先裁盖瘦衣”说明自己已经做好任职准 备,指出汝州当地的情况更加艰苦,同时也暗含对上任汝州的隐隐担忧。尾联“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中“投老江湖终不失''表明心迹:日后还想回黄州。 表明了作者对黄州恋恋不舍的心情。纵观全诗,有对离别黄州的不舍、对未来的隐忧,也有对将来仍要回来居住的心愿。诗歌写 得波澜起伏、婉转多情。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五)鲍照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坤。【注】鲍照:南朝宋,家境贫困,年少时曾从事农耕,献诗言志被刘义庆擢为侍郎,后离 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他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柏梁台:汉武帝 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黄坤:犹"黄泉",地下深处。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柏梁台”“阿房宫”这两座建筑曾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今天都成了 废墟,显得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B. “长袖纷纷”表现“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