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及特色装备实施方案.docx
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及特色装备实施方案一、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及特色装备智能装备,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专用机器人和 智能服务机器人,支持智能驾驶、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医疗康复 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应用,加快发展高精度减速器、 高性能控制器、高精度伺服电机、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研 发增材制造装备。发展壮大高档数控轧辘磨床、数控无心磨床、数控 加工中心,积极培育引进伺服电机、精密刀具等关键零部件。特色装 备,重点开发生产播种、耕种、采收、农产品加工及包装等农业机械 和装备,积极发展超临界萃取、前后端处理、精制纯化等食品加工装 备。培育发展山地旅游运动装备、高品质砂石制备装备、建筑材料成 套装备、物流仓储装备、电梯及成套设备、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等装备。 积极发展轨道交通配套装备,鼓励发展化工装备、智慧酿酒、自动包 装、分拣成套等专用设备,提高工业装备省内供给能力。二、搭建对外开放平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打造多元化开放平台抢抓国家政策和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重点以1+8 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为载体,充分发挥资源 要素聚集、优惠政策先行先试、产业链配套升级吸附等优势,吸引相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 安全的关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全省工业行业安全形势稳定向 好。六、发展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 领转型升级,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协作,集聚创新要素,探索创 新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加强前瞻 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省市县三级规 划有效衔接,突出能源资源、生态特色优势,统筹全省工业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工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理念贯 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 约增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工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 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主动融入国内国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贵州+合作模式,提高产业开放合作水平。资料参考: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关领域大型央企国企、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境内外龙头企业、科 研机构等在贵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结 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打造形成集行 政职能精简化、投资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国际化、产业聚集高端化、 经济发展生态化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招商平台。(二)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 竞争和合作。培育走出去实施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符合国 际市场要求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体系,鼓励省内企业根据项目需 要,组建各类联合体,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抱团出海,在境外建立产业 园区,增强走出去竞争能力。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支持省内有 实力、有信誉的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形式,优 先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在中东、北非等磷矿资源富集地区建立磷化工 生产基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支持企业积极参 与境外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拓展新的发展 空间。(三)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坚决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决策部署,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契机,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完善跨地区合作平台, 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产业分工。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等区域产业合作,发挥贵州资源比较优势,通过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 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贵州+合作 模式,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推动贵州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新 能源电池、轻工、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共建黔渝能源保 障基地。持续加强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产业合作,合理引进 和布局产业,发展临港经济,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建设。深 入开展招商引资大提升行动,精心策划项目、精准招商引资、精细优 化服务,加强与央企常态化招商对接,积极拓展与韩国、日本、欧洲 等合作空间,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畅通省内企业供需信息沟通 关系,加快推进省内区域协同发展。推动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全面提升1+8国家级开 放创新平台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围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健康 医药、特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加强与广东、江苏、上海、 成渝等地方园区的交流合作,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推动产业 高端化、绿色化和集约化,把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打造成贵州内 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主阵地。推动东西部协同发展,以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深化 与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合作,加快推进合作园区建设,吸引东部人才、 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提升贵州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资源优势 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当地群众就业,打造形成创新 创业平台、项目和人才集聚地,推动东西部协同发展。三、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基赋能工程,加快推进以5G、物联 网、工业互联网和卫星通信(低轨宽带卫星互联)为代表的通信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 设施建设,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应 用创新,提升运行效率。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提高无线电监测能力,扎实做好FAST宁静区电磁环境等安全保护。(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围绕离散 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深入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 推动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典型经验的移植、推广。持续强化工业领域智 能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智 慧工厂,推动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服务维护等 全流程、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 产线自动化改造,深入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三)深化数字融合创新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系化推进网络、平台和安全能力建 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行动,支持贵州工业云等赋能平台建设,鼓励 企业建设和应用产业大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积极争取 国家布局建设各级标识解析节点。围绕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鼓励企业 各个环节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对产业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服务供给能力,助推工业倍增行动。推进工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应用、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 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产品融合升级。推进现代能 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工 业大数据应用建设,提高行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开展网络化 生产新模式创新工程,按照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和基础材料等行 业特点,有针对性推进网络化生产新模式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鼓励 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测、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到2025年,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60,位 居西部前列。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效(一)推动产业内涵式增长瞄准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 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龙头 企业、发展一批重点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持续扩大产业规模。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发展,定期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 业(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实施重点突破计划,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滚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定期发布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技术改造指导目 录,重点实施现代能源、基础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推进计划, 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装备,促进产业 提质增效,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为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 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 础以及工业软件等方面,建立贵州工业基础数据库,集中力量、集中 资源,攻关突破,全面提升基础零部件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耐 久性,全面提升工业软件稳定性和成熟度,全面提升基础工艺和先进 制造工艺水平。坚持应用牵引,开展产业生态营造计划,围绕各行业 领域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实施整机带基础配套行动,鼓励本地 整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零部件和原材料,提升产业基础保障能 力。(三)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锻造产业链供应 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快形 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围绕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在优势产业领域精耕细作,加 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 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强化省内产业链横向、纵向协作配套,加强 配套体系建设,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坚定不移做大做强白酒产 业链,依托茅台集团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 业加入产业发展生态圈。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 基础材料等配套层级多、产业链路长、产业形态丰富的特点,重点打 造飞机及零部件、航天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产业链,巩 固提升磷、煤、铝、镒、钛等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培育打造新能源电 池产业链。立足我省在工业基础件和电子元器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 比较优势,打造立足贵州、辐射全国的成龙配套产业新生态。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组织实施传统优 势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行动、地方特色产业精品打造专项行动、新兴潜 力产业专业提升专项行动,分产业、分领域制订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 划实施方案,明确技术改造升级目标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 造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专项政策, 支持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节能降 耗、安全生产等改造,推进重点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十四五 期间,每年推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五、奋斗目标到2025年,全省产业门类多元并进,产业梯次发展成效显著,工 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集 聚集约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 初步形成,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全国 中等水平。到2035年,工业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大 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质量效益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工业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规模总量实现大突破,到2025年,力争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2. 8 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十四五时期,力争全省500万元口径工业投资累计突破3万亿元。结构优化实现大突破,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22%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8000 户 o创新能力实现大突破,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 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 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10%以上,创建3个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化水平实现大突破,到2025年,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指 数达60,位居西部前列。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7% 左右,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9%左右。集聚能力实现大突破,到2025年,力争全省各类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建成5个综合产值千亿级开发区、10个五 百亿级以上开发区、50个百亿级以上开发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90%左右。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瞄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整体工 作要求,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 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