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食品工业集群创新体系实施方案.docx
培育食品工业集群创新体系实施方案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 展理念,持续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培育龙 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食品工业保持稳定发展,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能 力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全省工业8. 4%的 营业收入,贡献了 9. 2%的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占全国食品工业的 3. 9%,利润总额占全国食品工业的3. 4%o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食品工业产业结构持续 优化,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2020年,我省规上食品 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75. 3亿元,利润总额211. 6亿元,营业收 入利润率6. 7%,比2015年提升1. 4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 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5年末的 70. 2: 14. 9: 14. 9 调整为 2020 年末的 64. 9:18. 0:17. 1。我省食 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新产品持续涌现,基本覆盖了 食品工业主要行业门类,产品结构持续向绿色化、多元化、便捷化、 品质化方向发展。产业集聚势头明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招引优强企业,形 成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 求,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定制,激活消费需求,拓展新的增长点。鼓 励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创新产品供给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精准判断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市场变 化,推动食品工业向营养、健康、安全、多样、方便、美味的方向不 断发展,不断开发中老年食品、婴幼儿食品、特殊配方食品等功能化、 个性化产品,着力实现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供给,满足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2、挖掘消费需求促进食品消费不断扩容、提档、增效、出新。引导食品企业加大 技术、商业和管理方式创新力度。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 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 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打造立体化 营销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鼓励借助新技术或第三方 平台拓展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社群营销、云逛街、云展销等新模式, 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3、加强物流服务推进食品速冻技术、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企业冷链运输服务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运输物 流领域的应用,加快打造集采购分销、温控仓储、检验检测、冷链运 输、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终端连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 温控供应链,着力构建全链条、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的现代化冷 链物流体系,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六、龙头+配套促产业集聚以抓龙头、补链条、延产业、育集群为总体目标,培育一批引领 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链主企业,引导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 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以龙头企业、食品产业基地、特色食品产业园区 为依托,落实食品产业园发展政策,打造一批集群平台。引导包装、 检测、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向园区(基地)集聚,加速形成集聚效 应,打造质量安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富有竞争力、具有安徽特 色的食品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1、培育集群创新体系加大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力度,增加自主 创新能力。加快食品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提升设计、检测、 冷链物流、营销等园区基础设施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 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开展食品产业协同技术攻关,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推动集群转型升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食品企业,支持集群内龙头企业建设 食品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集群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建设 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开展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3、营造集群良好发展环境因行业制宜提升园区内基础设施水平,鼓励集群所在地研究制定 集群培育政策和措施,推进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协调解 决相关问题。鼓励发展新型集群促进机构。加快集群宣传、交流、推 介,提升知名度、影响力。七、智能+绿色促转型升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支持食品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智能工厂、 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建设完善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管理 深度融合;加强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标杆企业,打造龙头企业引领、细分行业推广、重点园区普及的 点一线-面-体应用发展格局。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 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食品业加工企业 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建立 绿色、低碳、环保的内部循环经济系统,减少原料、包装材料、能源 等资源用量,提高综合利用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实施清洁 化生产,大力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新型环保装备等绿色制造技术 和装备应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1、建平台支持食品企业探索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 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 模式。积极培育食品行业型、专业型平台,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 实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助力企业实现工艺流程改造和要素优化配置,降本增效提质,提升企 业核心竞争力。2、促应用深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食品生产 各环节的集成应用,加大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力度。支持食品企业设备 更新和技术升级,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云化改 造,推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业务集成与资源配置 优化。引导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推广应用二维码、电 子标签等技术。推进工业APP创新应用,优化生产过程。3、筑生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服务商,打 造一批面向食品工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支 持建立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应用体验中心。加强面向食品工业 中小企业应用培训,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诊断,强化标杆引领和 示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资料整理来源:安徽省十四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精特新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20年,全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 10241家,其中规上企业2183家。从区域看,皖北、皖中、沿江和皖 南地区围绕特色和优势,食品工业集聚规模步伐加快,均形成了具备 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从优势产业看,印发实施促进安徽 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果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十三 五末,全省规上白酒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 5亿元,产量位列全国第 五位。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77. 32亿元。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分别 稳定在7万吨、2. 9亿美元水平,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位。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 地理标志农产品5195个,居全国第四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 19. 2%o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个、有机农产品基 地8个。推动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建成国家级地理标志 生产基地示范样板1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2个。 农业化学投入品持续减少,绿色食品标识知晓率持续提高,绿色食品 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稻米年产量320亿斤,居全国第 六位,小麦年产量350亿斤,居全国第三位,玉米、畜牧、水产品、 中药材等产量居全国前列,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优 势基础。食品工业通过对各类农产品原料的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有 效拓展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决筑牢食品 安全底线,十三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以及系 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工作 责任清单全面建立。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 全条例修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监管全面推行,食品安全 追溯体系逐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 管理办法,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提前达到国家要求的4批次/千人目标, 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持续加 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培育省级新产品172个、安徽工业精品31个、省企业技术中心69家、 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智能化水平继续提高, 清洁生产程度继续提高,服务型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培育省级智能工 厂10家、数字化车间47个、绿色工厂27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1 家、工业设计中心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3家、信息消费体验中 心13家,通过管理体系标准评定179家。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入选工 业和信息化部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截 至2020年,共有47家食品企业通过宣传助力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 品牌,地位持续提升。食品企业品牌影响力与品牌运营能力逐渐增强。 培育食品行业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55家,13家企业入选全国食 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典型成果展。加快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 系,举办4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培训班,累计培训企业 420余家。当前,食品工业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短 板和问题。一是行业发展增速趋缓,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 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6%o从三大食品行业全年利润增速看,食品制造 业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酒、 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低于全国9. 1个百分点。二是龙头企业牵引力和 品牌影响力尚需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 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数量偏少,牵引带动力有限。区域公共品牌 对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资源优势发挥尚有不足,部分行业企业品牌 影响力和效益不高、知名品牌较少。三是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与市 场需求还不够充分匹配。四是创新能力偏弱。产学研用结合还不够紧 密,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转型尚需全面深入推进,食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制造程度还不够高。二、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以推进食品工业提质扩量增 效为主题,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 为保障,以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为 突破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路径,推进食品 工业增优势品种、提一流品质、创徽派品牌,发挥安徽食品工业比较 优势,着力在四化同步中全面拓展食品消费需求,培育重点优势产业 和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加快安徽三地一区建设贡献食品行业责任 和担当。三、主要目标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规模总量力争达到4000亿 元左右;食品工业利润占全省工业比重继续高于营业收入比重。形成 一批产业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龙头牵引力强、产 业融合度高的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食品工业综合竞争力有效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 精制茶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协调,高品质产品供给多样,从原料生产到食品流通全链条协同运作、高效便捷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食 品制造业发展质量和集聚水平得到提高,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创新能力有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产品开发再 上新台阶;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管理体系进一步普及,企业技 术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 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进一步得到推广 引用,生产能耗继续降低,精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供给 能力继续提升,食品工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制 造体系更加完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企业品牌意识继续增强,品牌管理体系继续 完善;培育壮大一批全国知名、竞争力强、信誉度高的徽派品牌,形 成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品类丰富度、质量满意度、品牌 认知度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工业精品:强化工业精品理念,落实食品工业企业质量 品牌主体责任,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打造一批名品 名企、名牌、名家,培育一批品质卓越、技术领先、消费者认可、效 益良好的安徽工业精品。形成一批工业创新示范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 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 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 提高协同创新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 创新中心。形成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 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快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 设备,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安全预警,提升智能制造和本质安 全水平。推进食品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 化车间,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 制造模式。形成一批绿色发展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更多食品企业、技术、产品、项目等纳 入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促进行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优化 产品设计、生产、使用流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企业:培育若干个面向行业或 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聚集 发展。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相关食品企业合作对接、落地实施。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体系,逐步覆盖食品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形成一批三品示范企业:持续实施三品战略,引导食品企业不断优 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建设,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 给质量,形成一批三品应用示范企业,引领食品行业聚力提质增效和 产业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食品工业与文化、康养深度 融合,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产品设计创意等新业 态。培育一批食品行业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绿色设计, 提升产品包装、生产品质与原料标准等设计能力。加快服务型制造示 范平台和企业培育,引导食品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定制化服务、全 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模式发展,促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引导中小 型企业做专做精,在食品工业形成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 颖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力强、中小型企业 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挖掘发现一批食品老字号企业,推动老字 号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创新发展。形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食品基础研究、重大技术应用、关 键装备自主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开发、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形成一批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食品行业符合性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研究,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 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支持一批已初具规模、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 产业园区,以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为引领,开展集食品研发创新、生 产制造、检测认证、包装印刷、冷链物流、人才培训、工业旅游等为 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一批食品产业特色小镇和新 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四、培育集群创新体系加大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力度,增加自主 创新能力。加快食品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提升设计、检测、 冷链物流、营销等园区基础设施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 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开展食品产业协同技术攻关,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五、线上+线下促消费融合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引 导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营销等多种方式畅通市场销售通道,引导企业大 力发展互联网+研发互联网+零售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创新 模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营销体系。对接用户个性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