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
资源ID:97860568
资源大小:14.5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穿井得一人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狐假虎威滥竽充数搜苗助长叶公好龙等都是中国 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种哲理,给人以 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另一则寓言穿井得一人,体会 这篇寓言蕴含的道理。【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大意。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知道正确对待传闻的方法。【作者简介】吕不韦(? -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 后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 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 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公元前238年,嬴政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作品简介】吕氏春秋全书一百六十篇,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 成。因书中有八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 述,思想很不统一。以道家为主,兼采儒家、法家、墨家、名家、农 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 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读音停顿】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八),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J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疏通文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田 到 浇 得 水井 到 力,如 打打都听 动到不 :.国使派劳听: 汲井若 溉穿国闻令使求不 待听讲向应在像交H:置三戏E音翻译: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 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 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J有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的 人(说):“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向 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的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 不如不听。【整体把握】1、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用哪一个成语概括?明确:讲述了宋国有个人因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误传为从井 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成语:以讹传讹。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语调。(1)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3)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明确:(1)轻松喜悦的语调(2)神秘的语调(3)强调的语调4、划分结构层次。明确:第一层(第1-5句):叙述故事。第二层(第6句):揭示主旨。【合作探究】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明确: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 人要住在外面。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为什么?明确:关键一词是“人二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 本意是(打井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个 人”。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明确:因为事件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同时还因为国人都在传说,流 传太广。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 什么?明确:因为宋君不太相信打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说明通过调查研 究才能获得真相;也宋君是一个比较明智,重视真相,不轻信谣传的 人。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明确: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6、你认为谁应为这起谣言负责?为什么?明确:(1) 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2) “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3)“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明确:议论。结构收束全文;内容上点明主旨,发人深思。8、分别从丁氏、国人、宋君的角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明确:丁氏: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避免误会和歧义。国人: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宋君: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9、归纳主旨明确: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 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拓展延伸】说说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郑人买履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脚的 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挑好了鞋子, 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 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用 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 信自己的脚。”明确:寓意: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 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课堂检测】1、填空:穿井得一人选自 O明确:吕氏春秋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吾穿井得一人。(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明确:(1)吾/穿井/得一人。(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下面的句子有怎样的歧义?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明确:“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 经理存进去的一 “他” g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 总经理存的。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