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
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文本解读】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 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学习这 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 声韵之美。【素养目标】1 . 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2 .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3 .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4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5 .背诵全词【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 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 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 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 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摘自夏承煮、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六、素材积累一姜夔名句1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一一点绛唇2 .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一一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 起3 .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一一扬州慢4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一一临安旅邸答苏虞叟5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6 .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一一鹏鸽天7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8 .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一一扬州慢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二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 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 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 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二.赏析词文:1 .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 .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见到:养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 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 .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4 .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5 .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 右者。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 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 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6 .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 “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 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 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7 . “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 了艺术感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三扬州慢语文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 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 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 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 的代表作。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 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 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 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 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 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 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 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 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 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 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 一韵,值得并读。二、背景简介:扬州,自从隋代伊始,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 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 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葬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 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三、课文分析鉴赏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芹麦弥望(5)。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芹菜和麦子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自:独、独自。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今昔:指今昔之变。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o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分析: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 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 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 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 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过春风十里(12),尽养麦青青。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养菜和麦子“养麦青青”定语后置句分析: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 “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 用“尽养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 绪,情调低沉。同时“养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 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 凉呢?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自胡马窥江去后(1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乔木:古老的大树。兵:战争。分析: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养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 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 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渐黄昏清角吹寒(2),都在空城。(天色)渐渐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全(塞满)在一座空城分析: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 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 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 哀婉。上阙:小驻“名都”,感慨今昔。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4)。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分析: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 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 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 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纵(5)豆蔻(6)词工,青楼(7)梦好,难赋深情。即使(他)(写得)精巧(作得)(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分析: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 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 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 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二十四桥(8)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仍然存在水波荡漾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波心:河心,这里意为水波。分析: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 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 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 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 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 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念桥边红药(9),年年知为谁生!想(那)的红色芍药不知年年为谁而生知: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一年一年,年复一年。分析: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 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 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 “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 束。下阙: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四、小结:(一)、对本词的评价:对“黍离之悲”的理解: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 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 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 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 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 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 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 古对比)。【教学过程】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 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 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 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 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 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一、知人论世8 .了解姜夔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 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 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 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 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 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 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 传世。9 .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 (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二)、两首词的比较: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2、姜词: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 反衬。柳词: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3、姜词: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柳词: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三)、作业: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2、背诵这首词。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四bbol2姜夔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 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 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 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 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 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 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 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 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 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葬麦 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 最后从听觉处渲染。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 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 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 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芳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作者邮箱: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五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 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 愤。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 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 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 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 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 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 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 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 得名。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 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三、层次结构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四、写作特点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 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养麦 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 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 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 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 “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 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五、重点难点解析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 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 人的感情有何异同?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 伤。教材指瑕“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什么扬州慢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课本的注释 是: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以后,(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 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这种解释 有不妥之处。“犹厌言兵”的主语不是“人们”而是“废池乔木”。从结构上看,词句的句子万分很明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是状语,“废池乔 木”是主语,“犹”是状语,“厌”是谓语,“言兵”是动词短语作宾语。这一句化用了世说新语中的曲典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极言由于 金兵南侵,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变得满目荒凉,抚今忆昔,即使是“废池乔 木”也厌恶谈到那次战争,言下之意,更何况人呢?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 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 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矗 抒胸臆。相比 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何谓“二十四桥”课文注释说:“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条注释意为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之多,不然 就说不上繁盛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等选本的注释也说:“隋唐时候这里原有二十四座桥。”其实,这样的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有一种解释是,“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 五记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慢结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芍药在宋朝时很有名,二十四桥附近盛产芍 药,所以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红药即红色芍药。扬州画舫录又载:“扬州 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可见二十四桥是因为曾 有二十四美人同在桥上吹过箫而得名,并非形容桥多的确指或虚数,只不过一座古 桥罢了。这种说法比较合理。古之二十四桥在历史上已颓圮于荒烟衰草。但据报载,近年扬州市经过规划, 又重建了二十四桥景点,一座飞檐翘角的楼台亭阁已在瘦西湖畔耸起;去年中秋 节,扬州还举办了中国扬州二十四桥金秋赏月会,接待海内外宾客,如今二十四桥 已成为新的浏览胜境了。玲扬州慢(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六时间:20xx-12-l内容:扬州慢教者:洗尽铅华地点:高二.七班教学实录:(上课,师生问好。)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 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一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 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 还记得哪些句子呢?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 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 题和作者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 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 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 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师: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生:缓慢。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 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 和词。(生自读数分钟)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生读)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生:“少”字好象读错了。应该是三声吧。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 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 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 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10 解题“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 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11 了解慢词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 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 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二、初读感悟(-)预习检查12 明确字音。葬(ji)戍(shfi)窥(kui)蔻(kiu)13 解释下列词语弥望:满眼。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驻:稍作停留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渐:向,至IJ。杜郎:即杜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二)诵读感悟1 .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葬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三、文本研究【思考1】理解内容2 .分析小序有何作用。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一一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一一四 顾萧条,诗人的心境一一怆然、感慨,词的主题一一黍离之悲。3 .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 出相关词句)明确空城。葬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思考2】鉴赏语言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 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 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 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思考3】分析意象,体会意境1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几 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 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 寞。【思考4】分析手法,鉴赏效果2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 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3 .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 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 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4 .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 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 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 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 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 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 黍离之悲。5 .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明确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 表现昔日的繁华。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养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 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6 .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明确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 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 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 之情。7 .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养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 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 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 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 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用悬念 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思考5】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明确同: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 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 牧。永遇乐京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 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 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 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 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思考6】阅读与思考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 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 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 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江左:泛指江南。小 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明确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 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 迟暮之悲;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 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四、明晰主旨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 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 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 也有爱国的深情。五、拓展阅读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 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 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 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 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 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 “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 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 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 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 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 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 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 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 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 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 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 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 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 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 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 ”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