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雨中登泰山》教案.docx
教案授课班级中职班授课时间授课科目语文章节名称雨中登泰山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在顺叙中适当插叙,在叙述和描写中 抒发情感的方法。2 .体会作者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手法描写泰山景物的写法。3 .领会作者表达的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感受作品的文 化内涵,激发热爱祖国山水与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怀和勇于攀登 的精神。教学重点与 难度重点提示:1 .学习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在顺叙中适当插叙,在叙述和描写中 抒发情感的方法。2 .体会作者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手法描写泰山景物的写法。3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文意和学习文章难点提示:课文写于我们国家遭受空前困难的时期,作者描写雨中泰山的 奇特景象,表现“独得之乐”之外,还有另一层寓意,那就是激 励人们勇攀高峰,战胜艰难险阻。教学时,可以简介写作背景,并 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引导学生领会这层深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本文写作特点1 .以游踪为线索,以登山的过程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叙述 和描写中抒发感情2 .扣住“雨”描写泰山景物,表现自己的“独得之乐”3 .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4 .引用古诗文,插叙掌故传闻,增添文章风采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2.尝试自己写一篇游记,约400字3.预习新课飞瀑 挂雨中登泰山龙虎生威盘道野花野草芋芋莽莽松树扎争夺游戏天梯搭窄抓揪走歇板书设计(紧十八盘)(百折不回的精神)天街小店标记一一趣石头别成一格一奇(凌绝顶的壮志) 云海茫茫一一幻悠久的文化传统旁征博引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学习本文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望穿秋 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 一副潇洒的模样。”(拟人)“有的松树,有的松树,有的松树”(拟人)有的石头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有的有 的(排比)“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比 喻)“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 动,堵住你的去路。”(拟人)(二)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1 .以游踪为线索,以登山的过程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叙述 和描写中抒发感情2 .扣住“雨”描写泰山景物,表现自己的“独得之乐”3 .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4 .引用古诗文,插叙掌故传闻,增添文章风采教学小结与分析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 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 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 闲笔了。结尾“敢于” 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 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 到意兴盎然。”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 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 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课文以登山进程为顺序,自下而上,随着立足点的转移,描写对象也不断变 换。作者还不时变换观察角度,有时近看,有时远眺;有时仰视,有时俯瞰;有时 观全景,有时看局部。全文既主线鲜明,又错落有致。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这种 多方位、富于变化的记叙方法。课文描写泰山风景,抓住“雨中”的特点,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得生动而有意趣。课时2课时课程互动导入导入课文: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 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 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 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 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 岳之长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 就是其中之一。请学生背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 有登攀到“绝顶”,才能领略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学 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 登游览高耸雄奇的泰山。(展示图片: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 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并带领学生了解泰山)这是一篇游记。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 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写 泰山的巍峨高耸,登泰山记中写雪中登泰山的奇特感受。古 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诗文不少,但写雨中泰山的倒不多。本 文独辟蹊径,描述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抒发雨中登山的独特情 趣,被认作是现代泰山题材散文的典范。本专题教学重 点难点讲解方 法1.通过古诗、文章来带领学生走进文章,先体会他人对泰 山的感情再进入作者的情感之中。2.通过观看视频来带领学生 感受泰山的雄伟,激励学生勇攀高峰,战胜艰难险阻。讨论、思考题1.说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2 .如何理解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 债似的。”这句话的含义。3 . “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这句话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并在本段中划出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来。主要内容、逻辑结构 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一)了解作者李健吾(19067982),山西运城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 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莫里哀喜剧集。早期剧作有草莽青 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解放后,曾在上海戏剧 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 究所,专门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评论。1964年转入外国文学文学研究所, 从事巴尔扎克及法国其他作家、作品的研究和编译工作,直到1982年去世。一 生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 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豪情,用 “登泰山而小天下”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二、通读课文(一)解决生字词及词义石碣:(碣ji6)石碑。磨胸舁石(舁yd):舁,举。指山势险峻难于攀登,人几乎要紧贴在山岩,手抓 住石头向上攀登。扪天之难:(扪m6n)扪,按,摸。瑰奇:(瑰guT)瑰丽奇异。豁然(hud )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 境界。峻噌(I eng ceng):高峻突兀的样子。曾匍(hong ho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匍匐(pd fu):爬行。手足并行。蟆(cha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掐(qia):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折。“舀”与“舀”(双)作比 较。蕊(nian):花木、水果等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萎缩。潇洒(xid。sa):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淅淅沥沥:(xTxTl'ill)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羊羊莽莽:(qidn qidn mang mang)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影影绰绰:(绰chub)模模糊糊,不真切。绮丽:(绮妙)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美丽,美妙。本文意义为。意兴盎然:盎然Mg,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这里指兴致勃勃的样子。望穿秋水:秋水,比喻眼睛。穿,通' 透。形容殷切盼望。涧漩:(huixudn)回旋的水流。笊篱:(zhao I I)水声淙淙:(淙c6ng)淙淙,象声词,流水的声音。峥崂:(zhQng r6ng)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过寻常,不平凡。山势高峻。本文意 义为。(二)层次划分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三部分。课文描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表达了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 乐”,表现了一种勇于攀登的精神,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水和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怀,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感悟。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交代登泰山的缘由和出发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总 纲。一开头就表明登泰山是作者的强烈愿望,为下文叙述作了铺垫,说明下雨也要 登泰山的原因,为表现作者的“独得之乐”预伏一笔。第二部分(39段),记叙雨中登泰山的过程。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作者按 登山游览的自然顺序叙述和描写,突出了 “雨中”奇景。第三部分(1011段),简略交代下山情况,写登山后的感想。这部分着意点 明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与文章开头呼应,突出了主旨。内容赏析细读课文阅读第1、2自然段,说说哪些语句表达了心情,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并 就以下四个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1 .说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1自然段的段意一一登泰山的缘 由。第二,登泰山是作者的宿愿,几十年多次过而不能登,使他感到遗憾。如 今有幸攀登,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 作。2 .如何理解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这句 话的含义。第一,泰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象征,有许多名人诗文、古代建筑、雕塑彩绘、 书法石刻、神话传说等宝贵的文化遗产。第二,作者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他了解中国的历史、泰山的意义,所以 早有意体味一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但因种种原因多次过而未登,所以 产生了这一想法,表达内心的遗憾和渴望。3 . “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这句话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并在本段中划出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来。这句话极形象地道出了作者不能立时登泰山的沉重、憋闷、焦急的心情,表 达了作者唯恐下雨影响登山、无法偿还夙愿的焦虑和沮丧心情。课文中和这句话 相呼应的语句,应是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4 .说说本文中第1、2两段与全文的关系。5 1段交代了作者登泰山的愿望。6 2段写了决心冒雨登泰山,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也表现了登山的兴致 和知难而上的精神。这两小段可看成是全文的总纲,它确定了文章的方向,奠定了文章的基 调,也为下文记叙冒雨登泰山做铺垫,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心情: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像是欠下悠久的文 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泰山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对它一往情深,然而偏 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两个“落” 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分量甚重。 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兴致勃勃”这个词一扫阴霾,气 氛转换,从另一角度表现作者对泰山的神往。文章起笔波澜曲折,感情十分真 挚。第二部分阅读第3、4、5自然段和课本的注释,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发 表自己的见解。1 .课文中如何具体描绘虎山水库的景物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虎山水库是课文中着意描绘的景物之一,写得壮观奇丽,未看见水库先写震天响 的水声,表现其声势之大。然后写在水库正面从下往上看到的壮美的景象。接着, 随着作者的移动,写到坝桥两边的景色,展现出虎山水库的另一番景象,两边的 景色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描绘了虎山水库的景色,读来 不仅绚丽多采,而且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作者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还插入 了一段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读者去想象,当年这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可 谓锦上添花。止匕外,在写虎山水库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动静结合、定点观 察、移步换景)2 .第5自然段中“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中的“水声”是指什么水声(雨 水声、泉水声、水库的水声)? “人朝上走,水朝下流”中的“水”又是指什 么水?“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中的“水声”是指虎山水库的水声,因为作者离开虎山水库之后,渐行渐远,所以水库的水声落在了后面了。 “水朝下流”中的水 指雨水。此时作者已离开虎山库,自然不是指水库的水,下面又专门写了泉水和 雨混在一起流进山洞的情形,所以也不指泉水。从上下文来看,这水只能是雨水。3 .说明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恋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句话的含 义。中国水墨山水画,除水墨外不用其他颜色,故只呈现黑白两色,淡雅而有神 韵。作者在雨天看到的泰山的重峦叠嶂,也只有黑白两色,与在晴天白日之时所 见到的景象不同。水墨山水画重在写意,与西洋油画重在写真不同,它更追求神 似。作者在乌云四合,雨雾茫茫之中观看泰山的山峦,看上去象是被一层灰濠濠 的烟雾裹了起来,朦朦胧胧,不很真切,有观赏水墨山水画时的类似的感受。1 .第8自然段描写泰山松树的一段文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 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引用歌颂泰山松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严酷,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在歌颂它乐观的精神。泰山松是“泰山天然的主人”作者对泰山松的歌颂,也就是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泰山的歌颂,更是对泰山松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歌颂。表现了 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心情。2 .作者是怎样写攀登慢十八盘的,又是怎样写攀登紧十八盘的?在写法上 有何异同,你认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登慢十八盘,写得简明扼要,没有任何铺陈。登紧十八盘却写得细致,先写登山的心情,然后接着写石阶的狭窄,再然后, 课文又在行文中插入了一段,途中遇到两位登山的老人“稳稳当当”地赶到前面 去了,与自己相比,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课文写登慢十八盘和紧十八盘时,都写了登山的艰苦,也都写了当时的心情和 感受,这是两处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一略一详而已。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文章的行文疏密有致,波澜起伏。试想如果两处都详 写,就会显得冗长啰嗦:如果两处都略写,又很难让读者了解登山之艰苦,难以 体会登山时的心情。2.第9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登上南天门所看见的景物的?第一,写的是夏日雨后的山顶景色:别具一格的小店,奇形怪状的石头,雨 后变化莫测的云海,乌瞰大地的画面。第二,笔触细腻,细描细绘,如对山石和云海的描写,更是极尽铺张之能事, 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个黑忽忽的石头,写得活灵活现。第三,写的是夏季雨后的云雾,云如海、四茫茫,且变化莫测,时开时合, 飘忽不定。雨中登泰山把所见之景描绘得很细致,“两条白线,曲曲折折, 是漆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 两篇佳作,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并与开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主 题。1 .本文自始至终扣紧什么景色来写的?又是怎样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2 .作者在移步换景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思考与练习三1)3 .作者还时常行进中变换观察角度,描绘不同的景物或相同的景物。试完 成“思考与练习三2、3”。景色: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着力 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描写:文章一开始便写到雨:“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 “雨却越下越大”。这就表明要在雨中登泰山了。在此后的行文中,作者无时不 在扣住“雨”字来描写泰山景物。如“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 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这分明是因雨成雾,雾中风 景了。接着,“雨大起来了”的时候,拐进了七真祠,欣赏了祠中塑像。然后, 又“来到雨地”。二天门外,“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而远处的“水墨山水”, 自然包含了雨的成分在里面。连雨停了,作者也不忘写上一笔:“回到正路,雨 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无雨写雨,可见作者是多么惦记着他的“雨”!此 后的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等景,都是雨后之景。 而雨后之景,又何尝不是与雨有关的风景呢?比如,过了二天门,作者写看到的 两种类型的瀑布,有声有色,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悬泉飞瀑的世界。最后收笔, 仍然写雨:“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倾盆大雨的时 候,恰好又在七真祠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 意兴盎然。”以此点题,完成全篇。作用: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 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 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 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 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 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 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 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 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 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描写对象也不断变换。1 .在虬在湾,描写了虎山水库的瑰丽景色。2 .在七真祠,描写了祠中供奉的塑像。3 .过了二天门后,描写两种类型的瀑布。4 .到了慢十八盘,描写了千姿百态的松树。5 .登上南天门,描写了 积石、古迹和 云海。主旨:本文通过描绘雨中泰山雄伟瑰丽的景色和著名的古迹,展现雨中泰 山所特有的风貌,抒发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反映作者对祖国壮丽 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