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docx
-
资源ID:97866324
资源大小:22.1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docx
10小石潭记1 .积累字词,理解文意,梳理文脉,熟读成诵。2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3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2 .梳理文脉,背诵课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文化名人。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 郁闷,因此,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一一柳宗元。余 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 自我对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板书文题)【设计意图】在简单介绍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的同时,暗示作者情感,为学生学课文做背景、情感 铺垫;同时引用余秋雨的评述,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二、预习过关,初步感知1 .预学展示,走近作者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习 1件曲 口二篁竹(huang)珊,环(pOi)?第!j (lie) 抵(chi ) 峨(kan)参差(cen ci) 怡然(yi) 俶尔(ch£i) 翕忽(xi) 寂寥(lido) 悄怆(qido) 幽邃(sui) 3. 示范朗读,读出节奏师:本文的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造成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 起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请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划分节奏,然后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 韵味。(播放朗读示范音频,见本课“扫码听朗读”二维码)【设计意图】示范朗读使学生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帮助学生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三、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 .疏通文意(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师明确。(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师明确)2 .积累词汇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资料卡片示例:臼深件出小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一词多义:隹石以为底(介词,把)以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f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清1I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F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倒装句:如鸣3M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琼环鸣”)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四、再读课文,梳理游踪1 .梳理游踪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请同学们说说这里的“记”是什么意思。预设“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是用来记游,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2)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发 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周边景物的。预设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从小丘西行一下见小潭一潭中一潭西南而望一坐潭上 一记之而去。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 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 小石潭及其周边景物的特点。师补充:“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 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2 .布置作业(1)根据提示,熟读并背诵课文。(2)整理、积累本课重点词句。【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在把握文体特征、梳理游踪线索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记忆效果更佳。第2课时课时目标1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2 .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享过短一、精读品析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也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 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风景如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石潭那如 画的世界,一起去欣赏小石潭的美景。1 .欣赏小石潭的水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略写石、鱼、树、源流等四周环境,我们先一起来欣 赏小石潭的水。(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叵课(1 HI小闻水声,如鸣琳I环。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朗读这些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水”的特点。预设清。(3)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用了什么手法?(生讨论、回答,师点拨)预设 “闻水声,如鸣海I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比作温I环撞击发出的声音, 写出了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水尤清冽”从视觉上直接写了水的清。“全石以为底”,正 是因为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这是从侧面写出了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也是从侧面写水清。作者只描写了游鱼、阳光、 影子这几个具体景物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 法,无处不在写水清。2 .自主赏析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现在,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处景物,来和我们一起 分享吧!- I赏析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朗读相关的语句;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景 物特点;分析描写方法。(生自主学习、交流,师点拨)预设 (1)小石潭的鱼“乐”: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先描绘生动的画面, 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怡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憨态可掬,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子,这是静止的画 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似与游者相 乐”,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嬉乐,这是作者把自己游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 好像鱼儿也像人 那样会感到快乐。(2)小石潭的石“奇”: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 “为诋,为屿,为蟆,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奇”。(3)小石潭的树“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其颜色,“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形貌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如I娜多姿、翠色欲滴的美。而古树翠蔓 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离人间的仙境。(4)小石潭的源流“曲折”: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 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 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师小结: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善用修辞,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因此 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析语言,学习评析句子的角度,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 章的描写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二、体会情感师:我们学习写景文章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提醒我们,好的景物描写中一定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赋予了它某种意蕴的。因而我们阅读的时候, 要时时留神,注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情感,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作者 想要表达的内容,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1 . 了解写作背景2 .体会情感变化(1)小石潭的风姿,也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给出的问题,再读文章,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日深件山小欣赏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请同学们从文中画出直接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预设心情变化:先乐后悲。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 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在品读美景的时候我们都感 受到了。但“坐潭上”作者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这是 为什么?设问:作者的心境什么时候发生了改变?师引导:作者面对小石潭的美景,本来是很快乐的,后来的“悲”,一定是被潭中某 种景物触动了。你能找出可能引发作者悲情的景物吗?预设 第3段写小石潭的水源。那条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 处处显示并强调着溪流“曲折”的特点,这使作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与 这条溪流何其相似!第4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出了环境的空旷、凄清,触 发了作者的“迁谪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进而凸显出作者寄寓其 中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师补充:注意体会“望”字。作者望到的是什么?预设作者望到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而这 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学生朗读第3、4段,语速缓慢,声音低沉,读出忧郁之感,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 感情。)结束语:怀才不遇的柳宗元,他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像吴均 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面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他选择“记之而去”, 这其实体现的是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他有着高贵的灵魂,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柳宗元身 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人生的 价值呢?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抓住景物特点,帮助学生揣摩分析作者情感,体会寓情于景的特点。并通 过插入作者的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心情由乐而悲的缘由,依据文本,具体深 入而非概念化地理解作者“悲”的由来。三、存储总结1 .师小结山水游记的写法(1)合理安排写景方法。如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等。(2)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 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3)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使语言生 动优美,富于变化。(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 .推荐阅读课后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归纳游记手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又通过推荐课外阅读,拓宽学生 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板书设计小石潭记发见小石鼻设计亮点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传世佳作。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 特点鲜明;且寓情于景,含蓄复杂。这样一篇课文,字数虽然不多,但学生要想准确深入 地理解把握文章内涵也不容易。为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需充分考虑文本解读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按照由浅 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采用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解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 过程中,通过疏通字词、梳理文脉、赏析景物、揣摩情感、总结归纳等环节,为学生走进 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打通路径;为学习抓住特征写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理解作 者复杂的感情等核心目标的突破,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最后,带领学生感悟柳宗元的人 生态度,感受他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 发学生的深思。素养提升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小石潭记是我国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作,全文虽然不足二百字, 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是一篇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佳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择取精 彩的语句,与学生揣摩探讨,共同提升。例如一开篇,作者描写流水的声音,没有使用惯常的汩汩、潺潺、涓涓等词语,而是 以琼环之音来写水声。玉石相击,其音清越,听来让人身心愉悦,而且还能以水声烘托山 林中的幽僻静谧,再以山林的静寂来映衬水声的清朗,二者交互起来,带给人美妙的感受。又如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八个字状写青树翠蔓。“蒙”是遮挡盖住,形容蓊郁茂 盛,遮遮掩掩;“络”是攀缘缠绕,纠结在一起;“摇”是摇摇摆摆;“缀”是披散牵连。这四个 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奇特状态。“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 “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 动态。这不仅丰富了石潭周围的景物,而且给它浓浓地抹上了一层生命之绿的鲜丽色彩,使人 感到生机盎然。再如写“游鱼”一节,历来为人所称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 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条条小鱼的影子刻印在潭底 的全石上,犹如一幅画。接着作者用“怡然”“俶尔”“翕忽”三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 动态。,台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将自己游乐的心 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疑难探究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 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其二,这里的“无人” 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 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 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