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复习题.docx
舜发于吠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土,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千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忍饥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 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弹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 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往往容易亡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一、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联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 ±:狱官5)市:市井之间(6)任:责任,使命(7)苦:使他受苦贫困之苦 (9)拂乱:(10)忍:使坚韧(8)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 拂,违背;舌L,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曾:同“增”,增加(12)恒:常(13)过:犯过失(14)衡:通“横”,梗塞,不顺(15)18)喻:了解(19)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6)征:征验,表现 (17)色:脸色入:在里面,指国内(20)法家:的贤土。拂,通“弼力辅佐。(22)忧患实人生存发展,吠(qudn) 说(yu6) 鬲(g6)守法度的大臣21)拂土:辅佐君主 出:指国外(23)生于忧患,死于安 安乐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二、给下列字注音:拂(bi)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一一增,增加(2)衡一一横,梗塞,不顺(3)拂一弼,辅佐(4) 忍一一韧,坚韧四、用原文回答: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土,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8、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 拂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恒亡五、回答问题: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理国家。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番磨难。3、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 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7、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是:益处是: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8、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 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10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1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 议论12、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 例 论 证、 道 理 论 证。13、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 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14、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 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 致国家灭亡。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