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全解电子版.docx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全解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场场的太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退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温是太傅大哥谢无突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罗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 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倍;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懦,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 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 走了。”那人便发起牌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 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 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 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蠕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 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 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 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输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晋吊之,其父日:“此何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日:“此何递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牌。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邈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 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破之故,父子相保。论语十二章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 不亦君子乎? ”一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 风吗? ”2、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课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蓄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 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 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远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 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广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5、子日: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治,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6、子日:“贤战,回也!一策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战,回也! ”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剩水,住在穷陋的 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明,颜回!”7、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 乐的人。”8、子日:“饭疏食饮水,曲旅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一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题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 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星夜。“一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 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调乎!【译文】虽然有类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类。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 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 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河中石鲁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an),山门纪(p)于河,二石鲁并沉焉。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石鲁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zhao)数小舟,现(ye)铁 (pa),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ei),岂能为暴 涨携(xie)之去? 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灌(ya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之,不亦顺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喝(nie)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坎穴中,如是再喘(nie), 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 流,固颜(dian);求之地中,不更顺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腾(y)断(yO)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脆(yi)断软(y)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鲁一起沉 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找 到。僧人们认为石鲁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把,寻找了 十多里,没有任何石曾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看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 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就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 软浮动,石鲁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藏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 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鲁,都应当到 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 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 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鲁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鲁,本来就是疯狂(的; 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 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 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