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个体情绪通过心理感受构成社会存在感.docx
-
资源ID:97879528
资源大小:11.7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个体情绪通过心理感受构成社会存在感.docx
个体情绪通过心理感受构成“社会存在感”人终其一生都在与世界、他人、自我的关系中发现、确立自身切实的存在感。存在感与 内心的深层焦虑是息息相关的,而这种焦虑来自生存、生活与生命三个层次的需求。存在心 理学家认为,这种观点符合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根据存在心理学的理论逻辑,存在感要通过一个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等源于内在对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渴望而丰富起来。为了保证存在,人的自然选择所形成的生 物性特征造就了明确的“趋利避害”的人类脑神经结构与激素分配规律。而社会性存在客观 要求又把人类这种对社会的适应与参与,作用到了人类的文化遗传基因之中,从而让人们在 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不断向着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进发,而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必然会 通向真正的幸福。这种逻辑表述让我们将视野从个体心理转向了社会心理。其一,个体心理学与集体心理学或者说社会心理学是不一样的。其二,个体心理学虽然是基于个体的科学研究,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群体与群体构成 的更大群体及社会,其社会心态虽然不能一一对应于个体心理学的范式与解释,但是一定会 有一些普遍性的心理与情绪可以在社会层面被我们观察与测量评估。其三,无论是个体心理学还是社会心理学,我们运用这些科学的目的当然可能是探索本 质,但更现实的选择则是通过科学塑造更加幸福的人生与社会。有人曾经批判心理学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造就精英” “构建幸福” “缓释创伤”这三个 概念,但有一定心理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学,其最深切的关怀都是人类 的幸福与平安。哲学与科学共同诞下了现代心理学这个孩子,它天生就具备哲学与科学的内 在精神一一追求真理与智慧,探索本质与根源,发现意义与价值,建立理性与实证。这样一 门学科,我们完全可以说它能够造就精英、构建幸福。为了说明个体心理(心态)与社会心理(心态)的异同,我们可以沿着“积极的社会心 态”一“社会心态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表现出的情绪”这个逻辑,建立一个可以应用 于当前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逻辑框架,我用图2 - 1来表示这个框架。图2 - 1积极社会心态社会心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心理感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心理感受表现的情感社会情绪借助这个理论架构,我们可以对表象层面的社会情绪(或称社会性普遍的情感)通过“安 全感”“获得感” “幸福感”等基本的心理感受构成的“社会存在感”来体现。事实上,个体的存在感整合和群体也形成了相应的社会存在感。一方面,社会存在感给 个体存在感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同时也由于其整体性,形成了社会学性质上的超越个体存在 感的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整体社会性气质的展现。这种展现体现于民族与文化传统,就形成 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于社会,便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心理价值取向”。而这 种整体社会的心理价值取向广义上来说就形成了社会心态。通过对社会情绪的观察、测量、把握与控制,可以满足社会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 福感这个逻辑进阶的需求,并且经由这种满足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存在感状态,从而形成 一个稳定的社会心态。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幸福也是人类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