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 教案.docx
-
资源ID:97882234
资源大小:17.9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 教案.docx
屈原列传教学方案教学目的1 .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的精神。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3 .掌握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看看这幅画轴上画的是谁?2你了解屈原吗?如果让你写下对屈原的印象标签,你会写什么呢?端午节、汨罗江、爱国诗人、香草美人、抒情长诗离骚二、作者介绍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政 治家、思想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 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 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 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 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 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 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 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创造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汉代 把它们合编成楚辞。三、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 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 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 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 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 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 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 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 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 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 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 鸿门宴等传记的地方。四、整体初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1 .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2 .勾画通假字3 要求其他同学默读并根据预习情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二)读后明确1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意义,含义。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浊。白爵然泥而不滓 “泥”通"涅"染黑。屈平既细“细”通“黜”,指免除官职。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纳。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2 .课文的内容和段落。(1)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 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 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 原的“志”写:第一部分(1-3)以评介离骚“推其志”,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以致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11T2)写屈原自沉汨罗以及死后的影响,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 的信念。第四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五、文体辨析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 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 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 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 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 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 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 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 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 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 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 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六、学习第一部分13段(-)内容研读1 .朗读第一节并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 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 的一支。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难句解释:(穿插在“内容研读”部分)“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 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 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2 .朗读第二节并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上官大夫“谗之”;正直与奸佞邪曲 冰炭不容。)还可看出什么?(奸臣谗言,用心险恶,怒疏屈原,怀王昏庸)难句解释:“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 别解:“夺" 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 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 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明确:用了"日",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 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3 .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 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离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先指导理解段意层次。板书:(-)屈原被疏以后有什么感受?他将做些什么呢?(疾、忧愁、幽思、怨;创作离 骚)(二)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三)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评介:内容:明道德、治乱;写作特色:文约辞微(四)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难句解释:“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 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 “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 个义项,古时常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辔”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 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条贯”,条理, 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 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 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 “见”,通“现”,表 现,表达。“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 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 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 文辞迂回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回”,“微”的义项之一是“深 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 是端方正直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 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 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明确:“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 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 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小人所容。”(3)关于这段的思路: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 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 o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 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 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 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 “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4 .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千古忠贤,途竟一辙;自况(二)行文思路1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 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2 .思考:文章的前三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叙述与评价相结合,情感鲜明;(评价式)(2)整散结合,有对偶,有排比,句式变化灵活。六、课堂练习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