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97883054
资源大小:28.2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一、单选题1 .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就有了国家性的 典礼,像祭天、祭山川等。仪礼有严格规则,有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也是伦理的秩序。这反映了A.分封制度的由来B.家国一体的实质C.儒法之争的根源D.道德形成的过程2 .有学者主张,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既要重视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国外现代文化人类学的 最新成果,也不能忽视文献记载中有关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古史传说所隐含的历史素材。这说明 A.古史传说客观反映历史原貌B.文献记载是最可靠的材料C.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D.中国国家起源具有多样性3 .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文字: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B.财政入主要来自田赋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4 .“国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当时社会统治宗族的成员,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拥有广泛影响力。西周时期“国人”势力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社会影响力达到全盛,战国时期逐渐退出 政治历史舞台。“国人”社会影响力的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度已被完全废弃B.宗法秩序逐渐走向混乱C.国家治理模式的新发展D.社会组织结构日趋完善5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文物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银,灰黑色的 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佥厂的鸟篆铭文。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B.书法艺术的发展C.铸造工艺的提高D.宗法体系的崩溃6 .韩愈原道中记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 时期A.中央集权观念不断强化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传统政治制度渐趋瓦解D.民族交融现象比较普遍7 .春秋时期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作战时讲究阵行、程序、礼节,多少 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期作战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 基本消失。这一变化A.淡化了原有宗法关系B.宣告了贵族政治的崩溃C.表明了王权开始衰微D.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8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楚国用小方块的金币作为主币。这一现象A.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B.加剧了诸侯割据的局面C.造成各国经济发展失衡D.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9 .在孔子所修的春秋中,凡暴君被杀,概称某国人弑其君某某,以表示国人皆日可杀;但仍称弑不称 杀,表示到底是以下犯上。这一笔法A.体现了克己复礼的主张B.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C.表达对政治变革的赞许D.反映出儒家的中庸态度10 .西周时期,家臣通常累世服务于同一卿大夫家族,职能也局限于家族事务。春秋时期,随着卿大夫的 封邑不断增多,家臣的职能变成主要管理财务、军务、政务等明显具有国家公共事务的职能。这一变化 A.表明官僚政治得以形成B.成为周王朝统治分崩离析的起点C.逐渐孕育新的社会秩序D.引发诸侯国相互之间的争霸战争11 .秦朝在中原人多地少的狭乡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而在南方“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没 有限额,而且税田的面积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说明秦朝A.经济制度尚需完善B.注重稳定边远地区C.南方经济更具活力D.南北地方制度有别12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杀)之”;周武王伐纣时也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而秦始皇 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材料旨在论证()A.上天是最高统治者B.皇权代替上天行政C.政权因革的合理性D.秦朝统一的必然性13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以泰山封禅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其受命于天的至高地位,但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 后,篡改传位诏书;陈涉则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起义口号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楚、赵、魏、齐等 旧国在秦末战乱中复立。这反映了A.天命观念遭到抛弃B.对秦缺乏国家认同C.暴政激化阶级矛盾D.皇帝制度缺乏权威14 .秦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明确规定“有事请殴(也)。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 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秦还建立起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些措施和规定A.彰显了皇帝工作繁重B.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15 .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 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 朝郡县制A.因袭周代制度B.强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断完善D.具备创新特性16 .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日:“诸侯子在关中若,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 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妇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民以门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这表明,汉初统治者A.鼓励关东士兵定居关中B.采取“与民休息”政策C.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D.治国念发生重大变化17 .下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史料出处济南jian氏宗人二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汉书酷吏传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盐铁论复古篇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仲长统列传A.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B.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C.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D. 土家大族专权的危害性18 .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开始在皇宫内廷做事;到和帝即位,蔡伦为中常侍并参加政令制定;安帝亲 掌朝政后,指责蔡伦曾诬陷其祖母宋贵人,命其向廷尉认罪。蔡伦最终服药自杀,其受封侯国被取消。这 反映出A.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B.宦官参政导致东汉政治黑暗C.皇帝利用宦官削弱丞相权力D.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19 .汉武帝为安抚蜀民劳怨,派遣司马相如先后两次使蜀。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 强调合格国家子民的要素用国家理想感召民众。到汉武帝第二次开发西南夷时,蜀地人力物力的调发远大于 第一次,但并没有蜀地民众造反抱怨。这说明当时A.尊崇儒学推动民族文化交融B.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深化C.边疆开发贯彻了先秦仁政理念D.汉赋展现了大一统的恢弘气度20 .汉代,儒学对于国家体制的影响是比较表面的,当时的人已指出是“以经术润饰吏事工以制度的实际渊 源而言,“汉承秦制”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有明白详细的记载。由此推知,汉代A.儒学未能占据社会主流地位B.儒学思想呈现法家化倾向C.法家思想仍然具有重大影响D.儒家对中央政府并无影响二、论述题21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由国家 创办的高等学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徐斡中论亡国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 之徒皆游于齐。”在稷下学宫,无论诸子持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治需要,都能在稷下存 在和发展。当权者非但不加干预,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上说下教,淳于髡曾两次与齐威王 辩论,与相国邹忌也有一次辩论,这三次辩论对齐国的政局有良好的影响。孟子经常同齐宣王辩论,有时 使宣王无话可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无论稷下的哪一学派,从其学术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学派的 思想踪影。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学风。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给予高度评价: “周泰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据王志民稷下学宫一一文明史上的奇观等 围绕分封与郡县的利弊,以不同学派学者身份分别写出两段针锋相对的阐释。(要求:每段阐释都要紧扣 主题,既要体现学派特点,也要适当体现其他学派的思想: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文字简明、逻辑清晰。)(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因素。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燔诗书而明法令。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摘自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记录的秦朝条今材料三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材料四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 者哉!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二能否佐证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原因。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参考答案:1. 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殷周以来的仪礼由家庭祭祀转向国家性的典礼,并且形成上下有差别、等级有 次第的差序格局,反映的是当时对家国一体政治格局的构建,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 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道德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 C【解析】该学者主张,考古发掘、国外新成果和中国文献记载中的古史传说隐含的素材均应该重视, 这和我们提倡的历史研究借助多种史料,多角度、多视角相一致,C项正确;古史传说多来源于后人的艺 术创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只能部分反映历史发展脉络,排除A项;不是所有的文献记载都是可靠的材 料,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探讨国家起源所依靠史料,没有涉及起源的多样性,排除D项。3. C【解析】根据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中“东土”“南土”“西土”等信息,可知商朝具备 一定的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域基础,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也不能体现商 代财政入的主要来源,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甲骨文是古代最早的文字,排除D项。4. C【解析】据材料可知,“国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是当时 社会统治宗族的成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广泛影响力,但战国时期逐渐退出政治历史舞台, 这反映了国家政治阶层的变化,国家治理模式的新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人”这个特殊阶层的演 变和消亡的过程,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的演变,排除B项;材料没 有涉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完善,而是强调“国人”这个特殊阶层的演变和消亡的过程,排除D项。5.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越王勾践剑由多种物质构成,做工较精细,体现了铸造工艺的高超性,C项 正确;君主专制体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A项;书法艺术的发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宗法体系的 崩溃,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6. B【解析】依据“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大意是说孔子作春秋 的时候,凡是诸侯如果采用夷礼的,就把他看做夷人,夷人如果能够采用中原地区的礼仪,就把他看做中 原地区的诸侯,可见孔子已经具有华夏认同观念,以礼仪作为区分华夏族和夷人的依据,B项正确;题干 没有体现孔子的中央集权观念,而且提出中央集权观念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排除A项;题干反 映的是孔子已经具有华夏认同观念,并没有反映出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走向瓦解,排除C项;题干反 映出孔子强调华夏族和夷人之间的区别,显然不是体现民族交融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7.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和战国的诸侯争霸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战国时期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 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而春秋时期的“文质彬彬”的色彩基本消失,这种变化使诸侯国数目逐步减少,有 利于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无法体现出 贵族政治的崩溃,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表明诸侯争霸的影响,不是王权的衰微,排除C项。8. 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各自发行了不同的货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D项正 确;货币种类不同并不一定能够阻断商品的大量流通,更和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无关,排除AB项;仅根据 货币种类不同不能说明各国经济发展失衡,排除C项。故选D项。9. 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讲究贵贱有序,但是“在孔子所修的春秋中,凡暴君被杀, 概称某国人弑其君某某,以表示国人皆日可杀;但仍称弑不称杀,表示到底是以下犯上“,这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思想,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恢复周礼”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而是对“暴君”被 杀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中庸”(不偏不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 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卿大夫“的职能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春秋时期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与之对应的分封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进而逐渐形成了新的社 会秩序,C项正确;郡县制的形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 耕的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与之对应的分封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卿大夫”的职能发 生变化是分封制变化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卿大夫“的职能发生变化,未 涉及诸侯争霸,排除D项。故选C项。11. B【解析】泰朝在南北方采取的授用有差异,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于北方,秦朝采取因地 制宣措施的体现,B项正确,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D项。12. C【解析】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杀)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 并以为号”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是借助神权彰显政权 的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商汤、周武王及秦始皇都以执行天命自居,其主耍目的是强 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不是强调上天是最高统治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在秦始皇时期 才出现,不符合商朝、西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商汤、周武王和秦始皇以执行天命自居, 没有强调秦朝统一的必然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3. B【解析】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材料体现了对君 主权力至高无上以及秦的官僚体制的不认同;“旧国复立''体现了没有形成“秦朝人”的整体观念,缺乏对秦的 国家认同,B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调天命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暴政对阶级矛盾的激化,排 除C项;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至上,排除D项。故选B项。14. C【解析】根据材料“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 秦朝紧急的文书,立即执行,不紧急的,一天完事,也不敢停留,由此得知秦朝政务不拖沓,效率较高,C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文书制度提高了政府行玫效率,未体现皇帝工作繁重和加强专制皇权,排除AB项;秦 朝推行郡县制,“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5. D【解析】根据材料“县大于郡”“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改变以前县大于郡的情况,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具备创新特性,D项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而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对周代制 度承袭,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 史实,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这冲击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全 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体现了秦朝郡县制具备的创新特征,而不是强调需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C 项。故选D项。16. B【解析】材料“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若,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 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妇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民以门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体现了释放士兵回乡、释放奴婢为平民、减小刑罚、恢复户籍、给士兵军吏封爵位等措施,这 些措施体现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的发 展和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而且材料没有强调鼓励关东士兵定居关中,排除A 项;C项和材料“与民休息”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治国理念的变化,排除D项。17. 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豪强大族或者危害地方秩序,或者铁石鼓铸,煮盐,或者兼并土地, 不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因此政府必须强化管控,打击豪强,B项正确;推恩令打击的是诸侯王而非豪强, 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汉代豪强地主的势力比较强大,这和政府放松“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C项; 豪强不等于土家大族,排除D项。故选B项。18. 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宦官参政是东汉时期君主专制发展的产物,蔡伦在东汉多位皇帝时期 的任职与命运不同,这些变化实际是源于君主专制权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汉宦官权力的变化, 并非只强调抑制宦官,而且材料中的安帝逼死蔡伦也仅仅是因为“蔡伦曾诬陷其祖母宋贵人、和制度建设无 关,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蔡伦“在皇宫内廷做事”“参加政令制定”,并没有强调蔡伦参与这些所造成的 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宦官权力的起伏变化,并没有关于“利用宦官削弱丞相权力''的信息,而且结 合所学可知,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宦官与外戚轮流专权,皇帝利用宦官一般是为了抑制外戚,排除C项。 故选D项。19.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章宣传了汉朝开发西南地区的必 要性,得到了蜀地人民的支持,反映了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深化,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尊崇儒学推 动民族文化交融,排除A项;汉武帝边疆开发不是贯彻仁政,而是加强国家统一,排除C项;汉赋的特点 是文采华丽,气势恢宏,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 C【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汉代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但实际上在制度上还是继承了秦代的制 度,而秦代的制度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说明在汉代法家思想仍然具有重大影响,C项正确;汉代儒 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法家思想依然具有重大影响,而非儒学思想呈现法家化思 想,排除B项;儒家思想对汉代中央政府是有重大影响的,排除D项。故选C项。21. (1)关于分封与郡县利弊的阐释儒家学者:分封制有利于祖先之德传承。周王乃国之大宗,德高望重, 分封承祖制而明礼法。国家地域辽阔,民众众多,东方诸国远离国都,周王鞭长莫及,分封使各地系于礼 法,崇非攻而止兵伐,是控制地方的最佳方案。从周初分封到现在,王室统治数百年,这要归功于分封的 作用o法家学者:郡县更有利于国家治理。当前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祖法崩于前而礼乐毁于后,社稷难以维持 分封,分封自会扰乱社稷。郡县下,官员任免由国王凭德才而定,若再加以律法匡正,上下同心,上令下 行,举国一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道法自然,此乃国之大道!(2)“最高峰”因素: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稷下学宫人才济济,形成各派融合发展的学风,学术交流相 对自由;当权者开明开放,为学术发展创造条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 22.(1)特点:农战;法治。理由1:材料二能佐证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初期延续商鞅重视民生动向的统治策略,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巩固统一;秦简作为原始资 料,进一步印证了商鞅变法对秦朝的影响。理由2:材料二不能佐证材料一材料二是秦朝地方官府发布关于征派徭役的公文,从内容看,与商鞅变法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该秦简可 用于研究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但不能佐证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任答一条理由)(2)看法:王安石褒扬商鞅变法;司马光肯定商鞅的诚信、贬抑商鞅变法的成效。原因:王安石代表锐意改 革的革新派,肯定商鞅重诚信及不屈不饶的改革精神;他以商鞅变法成功为据,主张变法图强,挽救封建 统治危机、力图实现富国强兵。司马光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以商鞅变法严苛为据,抵制王安石 变法危及其统治集团利益,主张从历史兴衰成败中提取经验教训,以诚信治国、稳定北宋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