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0.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大意。2 .通过学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 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 .把握这两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 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 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 郎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 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 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作品主要有杂文进学解杂说获 麟解师说,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传记文毛 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歌答张十一功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二、背景透视魏晋以来,上层土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 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 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 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 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 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 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 “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 正确途径的。文学常识1 .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 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 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 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2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 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 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 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 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字词通关、通假字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二、一词多义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 .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 .道4道相似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3 .师,吾师道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择师而教之(郑子之徒(4 .之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N圣人,其出人也远矣(5 .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r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学而大遗(7.而 则群聚而笑之(、择师而教之(三、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3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5 .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惑而不从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 .形容词作名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贤不及孔子()3.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仁弘、师襄、老聃()(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位卑则足羞()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写出句中表示判断的成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被动句(写出句中表示被动的成分)不拘于时3 .宾语前置句(写出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状语后置句(写出句子的正常语序)(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而耻学于师5 .省略句(写出句中省略的部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六、主旨归纳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及择师 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 土大夫之族”的错误观念, 倡导 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 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做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 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答案: 一、L “受”同“授”,传授2.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二、1.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2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指从师 之道3 .名词,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4 .代词,这里译为“他”,指孩子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 关系,相当于“这类,那些"助词,“的”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句的标志5 .代词,他 代词,他们 作定语,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猜 测,大概,恐怕,也许6 .介词,在,比 语气词,呢 语气词,啊7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目的三、1.求学的人。2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3 .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表顺承)。4 . 一般人。5 .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6 .不一定。四、1.学习 有了疑惑 低于 从师2 .圣人,愚人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疑难问题 才德优秀3 . (1)以为师以为师(2)以为耻感到耻辱,以为羞五、1. (1) ”者,也”表判断(2) “也”表判断2 . “于”表被动3 .“之”,宾语前置标志4 . (1)正常语序:“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2)正常语序:“而耻于师学”5 .“不能及”后省略了宾语“之”六、耻于从师从师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