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和噪音污染教学设计03.docx
耳和听觉(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声音的特性和噪音污染科别科学年级七年级下册设计者赖仁玲时 间2016 年11月3S学 习 目 标1、了解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2、了解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了解音色、响度、音调是声音的三个特性。4、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几个途径设计依据根据学生的接受 能力,音色这一声 音特性,学生易于 接受并理解。而音 调和响度的区别 及其影响因素,学 生容易混淆。为了 遵循学生从易到 难的认知规律,笔 者调整了教材内 容,先由游戏“闻 声猜人”引入,让 学生了解音色这 一特征。(任务分析)一、 教学目标与方法分析:1、先由“闻声猜人”的游戏引入,让学生了解音色,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并知道音色与发 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2、聆听“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引出 音调,再以小组活动和阅读为主,从活动中了解音调与物体振 动频率的关系,通过阅读书本了解超声和次声的应用;3、将音 乐的声音调得响亮一些,从而引入响度的概念,准备一个视频, 展现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4、通过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噪 音及防止噪音的方法,老师加以归纳,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止 噪音的途径。二、 教学准备:每组一把木梳、一把塑料尺、一把钢尺;视频;多媒体课件用游戏引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习气氛。加深学生对 音色的理解。由身边的例 子引入,贴近生 活,学生易于理解 和接受。通过学生动 手实验,自己得出 实验结论,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 思维能力。一、“闻声猜人”游戏1、先让一位同学蒙上眼睛,随意挑选班里的其他同学以正常的声音 念一句话,猜猜“我是谁”。由此引入“音色”的概念。总结:不同的人,音色不同,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与 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2、迷你音乐会:让学生听几段分别由笛子、架子鼓、吉他、钢琴、 萨克斯演奏的音乐,让学生区分。二、听韩红演唱的“青藏高原”,在高潮部分引起许多同学的共鸣, 由此引出声音的高低一一音调。设问: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划 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吗?2、将一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 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听 听它发出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发出的声 音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 快,音调越高。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简称赫思考讨论: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学生自行阅读书本P55-56,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超声,什么叫次声?2、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是 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3、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有哪些?三、再放轻音乐,后排学生反映听不清,通过调大音量来增强声音, 引出声音的强弱一一响度。设问: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是什么呢?观看视频“绿豆在音箱纸盒上的振动”。学生得出结论: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介绍声音响度的计量单位和几种常见声源的分贝数。拓展阅读:P58乐器。课堂练习四、放一段噪音和一段自然的声音,引出噪音和乐音请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噪音及其危害,你有什么有效措施可以控制噪 音污染?总结: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五、本课小结六、板书设计色;。笈网作的“川LjR构有关小M | a uh内科传振动轴宰决定(振动快慢)持二场率:1 4熊”内振动的次数.中位.赫樽件相以 20000样:主,次- 20N在L M加.»1由温iK 献用卬冷由小涧的i心"仃X?通过阅读书 本,从中提取信 息,培养学生获取 信息和归纳信息 的能力。主要由学生 的生活经验来解 答这部分内容,让 科学回归生活。本教学设计特点的概括: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设计形式多样,包含了游戏、小组活动、小组讨论、阅读文本、 观看视频等,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来 源于学生身边,贴近生活实际,这对本节难点突破是大有裨益的。优势:1、大胆地将教材内容顺序加以适当处理,做到先易后难。2、过程中多次播放音乐,以“音乐”为一条主线将本节的内容串起来,具有整体性。3、教学过程设计形式多样,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