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生命的诗意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一生命的诗意同步练习题、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do)譬如(pi) B.双鬓(bing)不羁(ji) 迁谪(zhe) 纶巾(lun) 阑干(Idn)裂帛(b6) C.华发(hua)D.子衿(jin)匍然(hong)荡漾(yang) 7寻阳(xun) 守拙(zhuo)钿头(dian)长嗟(jie)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古来万事东流水B.遂命酒C.使快弹数曲D.商人重利轻别离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秋,送客温浦口B.青冥浩荡不见底 C.但为君故,沉吟至今D.赢得仓皇北顾 4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误落尘网中C.卷起千堆雪D.主人下马客在船5 .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联写景,既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 描写。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扬;生灵涂炭 似金人南侵铁蹄下的乌黑道路泥泞不堪。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 作祟却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 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 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 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 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刚硬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 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 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 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渡口开始日日渡人。(有删改)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文中有意使用“浓睡”“闲愁” “冷冷清清”等词语,来折 射人物的才华和过往,用以突显李清照今日的飘零与苦难。B.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用了比拟和 借代的手法,既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又为下文内容作铺垫。C.本文用语精当,“山河破碎”“亡夫”“金石拓片纷纷扬扬”,内含 信息量极大,使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天下动荡的历史画面。D.李清照寻觅救民的英雄而不得,将内心的隐恨和景仰化作绝句血祭 项羽,从此乌江平息,这是作者的再创作,暗含对项羽的敬仰。15 .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清照形象的。16 .这是一篇历史小说,请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简析这篇小说 的基本特征。三、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2题。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唐元稹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康歌 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 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 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至汉武帝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 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 土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遒壮抑扬,冤哀 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土子以 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 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固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 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 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 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 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 纵盗,摆去拘束,模马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 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耳。适遇 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衬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 大父之为文,拜余为志。辞不能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注苏子卿、李少卿指汉代苏武、李陵。沈、宋指唐代诗人 沈侄期和宋之问。曹刘,“三曹”之曹植、建安七子之刘祯,他们是 汉代诗人。颜谢,指南朝宋的诗人颜延之和谢灵运。徐庾,指南朝 梁陈的诗人徐陵和庾信。襄树事:完成合葬之事。襄,成;利,合葬。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工为五言工:善于,长于B.下该沈宋该:同“赅”,完备C.途次于荆次:临时止宿D.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之为文雅:很,极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臣以蠢歌相和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B.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C.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 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D.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我读诗读到杜甫,才知道他是个集前代优秀文化之大成的诗人。B.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但诗句的含义简练深远,介绍事物表达感情,如果不是有目的地创作,那么诗文就不随意写出来。C.历世之文,能者互出。每个皇帝在位的时期,都有著名诗人出现。D.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格律切当但是劲健的风度丧失了,抒写闲情逸致辞采却又非常华美。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楚辞与诗经时间上相差不远,所以创作风格有相似之处。B.作者认为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均不可取。C.作者认为虽然李白杜甫并称“李杜”,但在律诗创作上两人差距非常大。D.作者认为把杜甫作品按照体裁分别归类,可以为后人提供学习的范本。21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 美矣。译文:22 .作者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请用自己的话阐述作者做出 这一判断的原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悲秋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 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2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凉风动万里”运用夸张的修辞,在点明时令的同时,渲染秋日 的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 更替。C.颈联将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自己对举,借天上飞鸟的轻快迅疾反衬 自己的迟缓老迈,表达了作者无法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的愁绪。D.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 痕迹。24 .此诗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悲情。四、填空2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 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 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 事草率,最终“”。五、作文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一一清曾国藩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一一美林肯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I. D 2. C 3. A 4. D 5. C 6. D 7. B 8. C 9. D 10. BII. B 12. C 13. C 14. B15. 作品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1)心理描写:回想项羽的英雄事迹,虞姬追爱殉情,对比当下的王朝 动荡和丈夫离世,塑造了心怀家国、追寻至情的李清照形象。动作描写:仰天狂笑、血泪哭诉、血书诗祭,强化了李清照求英雄 拯救黎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悲愤形象。(3)环境描写:用江水的呜咽、翻滚、嘶鸣、直至平息来烘托李清照凄 苦、愤懑、发泄、平静的心情变化的过程。16. (1)历史:李清照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情节安排准确地遵照 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主要经历进行合理设置,使小说更加真实。 小说:作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尤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构 建一个女性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使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丰 实立体,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同。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小说”的文学加 工,复活了历史人物以人的本性,更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为 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17. D 18. C 19. D 20. B21 .我看李白的那些雄放恣肆,不受拘束,写景状物的诗,以及他的乐府诗歌,确实也可以和杜甫媲美。22 . (1)古今各种诗体都能掌握;兼具所有诗人的长处;(3)主题思想可贵,有教化的作用;(4)在声韵、格律、创作技巧方面达到的成就极高。参考译文:我读诗读到杜甫,才知道他是个集前代优秀文化之大成的诗人。最初在唐尧、虞舜的时代,君臣互相作诗,连续唱和,在这 之后,诗人相继进行创作,经历了夏、殷、周一千多年,孔子编辑整合 选择提炼,选用了其中对改变教化最有好处的三百篇,其他的诗就失 传了。楚地的诗人进行创作并且幽怨悲愤的情绪繁盛,可是这些诗(创 作的时间)距离诗经的时代接近,还是可以互相比较的。秦、汉已 经消亡了,搜集诗歌的官职已经废除,天下怪异的民间歌咏、颂扬讽谏 的辞章、有乐曲节拍欢快娱乐的歌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出来。 等到汉武帝写出柏梁诗,七言的体裁就具备了。苏武、李陵这类 人,特别擅长创作五言诗。虽然句读和音韵格律各不相同,内容上也是 健康的和淫靡的东西互相掺杂,但诗句的含义简练深远,介绍事物表 达感情,如果不是有目的地创作,那么诗文就不随意写出来。建安以后 的时期,天下的文人遭遇战乱。曹操父子在征战的间隙写文章,常常是 拿着武器赋诗。所以他们或刚健雄壮或低沉高昂或忧怨哀伤或悲痛离 别的诗作,在古人中是非常特别的。晋代的诗歌,这样的风采气概还有 所保存。刘宋和萧齐之间,教化失去了根基,文人以怠慢、和顺、散漫 拖沓作为时尚,文章以词采华丽、放浪旷达、精致清灵为好。那些吟 咏书写个人性情,流连忘返于山水的文章,意义、格调、气概没有可采 用的地方。(文章)衰落到了梁、陈时代,过分华丽过分刻意修饰,轻浮 取巧细小琐碎的词句大量使用,又是宋、齐都不采用的。唐朝建立后,国家的学校教育得到很大发展。每个皇帝在位的时 期,都有著名诗人出现。特别是沈侄期、宋之问等人,讲求造语的锤炼 精切和声律的妥帖和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格律诗。从那以后,诗歌体 裁的发展变化就非常完备了。但是,喜好汉、魏、晋诗歌传统的,都丢 掉了齐、梁诗歌的长处,刻意追求华丽形式的,都丢掉了充实的思想内 容;效法齐、梁诗歌的形式,却赶不上魏、晋诗歌的内涵;汉代乐府学 得不错,魏晋五言古诗却作得不怎么样;格律切当但是劲健的风度丧 失了,抒写闲情逸致辞采却又不够华美。至于杜甫,大概可以称得上上 可逼近诗经楚辞,下可包括沈侄期、宋之问,古朴近于苏武、 李陵,气概超过曹植和刘桢,盖过颜延之、谢灵运的孤高不群,糅合徐 陵、庾信诗风的流美清丽,他完全掌握了古人诗歌的风格气势,并且兼 备了当今各家的特长。假如让孔子来考究杜诗的主要意蕴,还不知道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 “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 感表达。D.四联全都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 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在这首著名 的词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D.本词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词人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 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情。7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上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引发感慨。 B.下片开头追述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溃败的史实,建议当权者挥师北伐。 C.结尾词人以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 D.作品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寄意深远,历史感怀与现实忧思互相交织。8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滑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要怎样推崇他的多才多艺呢!如果认为有能写出别人所不能写的题材, 也不存在什么可不可以表达出来的人,那么,自从有诗人以来,就没有 谁超出杜甫!当时还有一位山东人李白,也以奇特的诗歌创作备受称道,当时 人把他们并称为“李杜”。我看李白的那些雄放恣肆,不受拘束,写景 状物的诗,以及他的乐府诗歌,确实也可以和杜甫媲美。至于像杜甫的 那些长的有千余言,次一等的也有百余言的长篇排律,其铺陈终始,排 比声韵,词气豪迈,风调清深,对句切合声律,通篇摒弃浅近凡俗,杜诗 的这种境界,却是李白的创作还未能触及的领域,更何况(运用)其中 的精髓呢。我曾经想细致剖析他的作品,按照体裁,分别归类,为后人提供学 习的范本,只是由于衰病懒散,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正好遇到杜甫的孙 子嗣业,他启运杜甫的灵柩,完成了合葬祖父母于偃师之事,归途中停 留于荆州。他素知我喜欢称道他祖父的诗文,就拜请我撰写墓志。推 辞不掉,我于是记述杜甫的官职和门第,为杜甫终于归葬写了这篇墓 志铭O23. D24. (1)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2) “群盗尚纵横”,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远传家书,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4)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之情;老逐众人,表达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6)难见两京,表达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写出任意三点)25.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6.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的核心是“敬畏”与“勇敢无畏”,这两者看 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敬畏,并不是害怕、不勇敢,而是知道什么该 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而真正的“勇敢无畏”,也不是什么都 敢做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随意亵渎,也应有敬畏之心,懂得适可 而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 M寻阳江头夜送客”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都做了概括介绍。 B. “枫叶”“荻花” “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诗人送客时的落寞伤感。 C.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正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选文的语言通俗却有强烈的感染力,虽是叙事却有高度的概括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薜荔”是古诗文中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 柳州时写道“惊风乱幽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 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芟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 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 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 原离骚中就有“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 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 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 能撕扯分离它们。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宜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 佛一片彩霞。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 宋之间“薜荔摇青气,桃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 立的桃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O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赏心悦目C.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赏心悦目D.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10.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岸青山相对此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D.潺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 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 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 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 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 “'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 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 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 '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 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 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 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 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 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 取材范围。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 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 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 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 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 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 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 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 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 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 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 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 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 减字木兰花(己卯僧耳春词),写彳詹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 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 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 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 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 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 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 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摘编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 革新意义)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 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入词,意在追求更大的表现自由, 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 “缘情”“言志” 双举、“词品”“人品”相融。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 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段所言 苏轼“以诗为词”的内涵。B.本文先明确何为“以诗为词”,然后结合作品逐一阐明苏轼“以诗 为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条分缕析,论而有据。C.本文最后一段引刘熙载之言,将苏轼词与杜甫诗作比较,指出它们 的相同之处,强调了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D.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词的全 新认识,更体现在他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实践。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词并不回避对歌妓侍妾的描写,而是改变描写的重点,关注人 物的品质人格,同情她们的命运遭际。B.苏轼词写离情别意,突破了男女情事的局限,更多的是表达与朋友 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的感叹。C.苏轼词写田园,不再单纯去描绘所谓的“风光”,而是将自己当作社 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D.词至苏轼,描写领域得到拓宽,词境得到拓展,词的格调得到提高, 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词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诗祭陈敏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 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 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渡 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 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 直吟唱了一千年。“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临江而立, 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唯有她能听得懂。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座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杂草丛生。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 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 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 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 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雅马,右边是 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虞姬的塑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 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 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 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 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 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 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 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 的歌。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 发出震天的嘶鸣。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 是在触摸一团火一一这是黑暗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天火,就是这团 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 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 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想到此时此刻偷安的王朝早已风 雨飘摇,而西子湖畔依然灯火明灭,笙歌画舫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 灼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