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7890911
资源大小:22.2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蜀相》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3.2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2 .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3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律诗中“起、承、 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 人以自况的手法。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深层意o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正确诵读。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提示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 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 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位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 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 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他就是杜甫。二、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 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 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 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留下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 为主。有杜工部集。三、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当时杜甫49岁,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中。 国家动荡,田园荒芜,唐肃宗却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逃 出长安,投奔在凤翔(今陕西宝鸡)的唐肃宗,授官左拾遗。后因营救房培,触怒肃宗,被 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参军。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 时政痛心疾首,辞去官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第二年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理想却报国无门,深感苦闷的杜甫游武侯祠,写下此诗。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备三 顾茅庐,诸葛出山,联吴败曹,成三国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助刘备在成都建蜀汉政权, 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勤勉谨慎,政事必亲,赏罚严明;联东吴, 和蛮夷;兴屯田,强战备。前后五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积劳成疾,于234年病逝五 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 百年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尊崇和敬仰,诸葛文化痕迹留存很多。下面是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 庙的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的典故吗?(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 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孔明所设军阵。四、知识支架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按字数分为五言律 诗、七言律诗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每首八句;排律一般每首在十句以上。蜀相是 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必须一韵到底,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比较自 由,一般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律诗要求对仗,颔联(第三、 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首联(第一、二句)和尾联(第七、八句)可以不 对仗。律诗每一句的平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一般可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两句口诀来概括。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如蜀相第一、二句,就看“相、堂、处” “官、外、森"这6个字。首联这6个字分别是仄平仄,平仄平。第三、 四句,就看“阶、草、春” “叶、鹏、好”,分别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规律是,第一 和第二句平仄相反(对),第二和第三句平仄相同(粘)。以此类推,第三和第四句相反,第 四和第五句相同,第五和第六句相反,第六和第七句相同,第七和第八句相反。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 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 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 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五、整体感知诗歌以一问一答的设问开头,题目是“蜀相”,却从“丞相祠堂”起笔。开篇即以远望 的视角,开门见山,写出“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不凡气象。接着,诗人又以映阶草碧、隔叶 禽鸣进一步对武侯祠进行环境描写。首联、颔联的写景,是为下文的写人、抒情做铺垫,造 意境。颈联写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相知:一方面是君上的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臣 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相知,着实难得,若能实现“兴复汉室的伟业,该是多么 畅快人心。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怎能不令后世的志士仁人泪湿衣襟?年近半百的诗 人,怀着一颗瞻仰之心寻访丞相祠堂,尾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 未竟的痛惜,也暗含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六、文本研读(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首联着意表达诗人的景仰之情和寻访的急切心理,点明丞相祠堂的地点、外部环境 等。“丞相”称呼,表景仰之意,“寻”说明是有意识寻访,“何处寻”表现一种钦慕和迫切之感。“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写出了诗人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表现出诗人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锦官城外柏森森”,“柏”这个意象象征着高洁的品质,用在这里也表达出诗人对蜀 相的崇敬之情。祠堂门前的这株古柏,相传为诸葛亮亲手种植。“柏森森”:既写出武侯祠 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又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 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译文: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鹉隔枝空对婉转鸣唱。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那么,如何理解 句中的“自” “空”二字?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心中只有深深的崇敬与追怀, 青草再美丽,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 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情感?为什么?明确这句中有两个意象“碧草黄鹏”。“自”和“空”两个字是关键。“自”和“空” 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1) “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释词义)(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鹏叫声婉转动听,却无 人倾听,徒然啼鸣。(绘图景)(3)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明手法)(4)- “自”-“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芜的伤感 和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作用)。所以杜甫于诸葛亮不仅有仰慕之情,还有叹惋之情。(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译文: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颈联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同时,申述诗人景仰的缘由。这两句是概括,是评价, 又饱含深情。“三顾频烦”言刘备求贤若渴,从侧面反映诸葛亮才干出众;“天下计”既言 诸葛亮雄才大略,亦暗含事业艰难之意;“两朝开济”言诸葛亮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功, 又有维持之劳,居功至伟;“老臣心”言诸葛亮忠贞不贰。每个字都力透纸背,可谓字字千 钧,抒情意味浓重,形象也饱满。这两联刻画出一位竭智尽忠、赍志以殁、鞠躬尽瘁的贤相形象:天下计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 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突出 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 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突出 诸葛亮的壮志未酬。(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文: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尾联紧接颈联,在叙事中抒情,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怀抱 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的痛惜心情。“长使”二字,不仅将诗人自己也将一切有志于匡扶社稷 的英雄们都包括了进来,总能引起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七、文本探究1 .从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来看,七言诗往往是“二二二一”式,有时候因为表意的需要也 会有例外,出现“二二一二”式,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应停顿, 这样才会抑扬顿挫。请大声诵读蜀相,读准节奏和韵律,读出情感。参考提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应熟悉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和韵律,能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深沉悲壮的 情感,以及厚重的历史感。2 .这首诗以“蜀相”为题,但前四句都在写丞相祠堂,这样写是否恰当?请从“虚实相 生”的角度进行赏析。参考提示:诗人开篇便写自己寻祠堂,其实目的是为了寻蜀相。丞相祠堂是实写,已 经逝去的蜀相是虚写。蜀相的业绩和忠诚早已深深印在诗人内心,站在柏树森森的祠堂前, 诗人的思绪已经回到满是战火和硝烟的三国时期。首联,以一问一答的设问开篇,展现的 是远望之外景“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三字写出环境的幽僻与荒芜。颔联写“碧草”“春色”"黄鹏”"好音”,动静结合,写的是祠堂的近看之内景。嵌入“自” “空”二字,以乐景写哀情。前两联,诗人实写眼前景物,由远及近,从外 而内,虚写诗人寻访的过程,更充满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造谒的幽幽情思。 这四句实写景物的荒芜与空寂,虚写(想象)的是对蜀相诸葛亮不朽功业的崇敬和对他功业 未遂的叹惋之情。所以,这首诗名为“蜀相”,却用一半篇幅写丞相祠堂,是虚实相生的写 法,能让诗歌意境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周汝昌先生认为:“老杜一生,许身稷 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你赞同周先生 的说法吗?请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诗句分析。参考提示:赞同。杜甫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第六个年头,国家动荡,民生凋 敝,唐肃宗却信任宦官,猜忌功臣。诗人仰慕蜀相诸葛亮,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崇敬,更是 对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知的羡慕:君王能够“三顾频烦天下计”,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臣 子“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士为知己者死”,困窘不得志的杜甫在诸葛 亮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理想中的东西,他也渴望像蜀相一样有一个展现才能的舞台,能够消 除战乱,安定天下。然而,现实却给了诗人一次次的打击,他只能通过寻访古迹,阐明自己 的心迹,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并不单指个人,而是指千 古的仁人志士,是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人,杜甫正是这样的人。同学们应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4 .杜诗解中曾这样评论:“三、四,碧草春色,黄鹏好音,入一自字、空 字,便凄清之极。”请赏析蜀相颈联中“自” “空”二字的妙处。参考答案:诗歌的颔联,“碧草春色” “黄鹏”“好音”都是美好的意象,调动视觉 和听觉,动静结合,构成色彩明艳、富有生机的意境。然而,杜甫却将“自” “空”二字嵌入其中,掩映台阶的碧草葱翠,空自展现着一派勃勃盎然的春色美景,枝繁叶茂 之间的黄鹏徒劳地啼鸣,传递出婉转清音。一个“自” 一个“空”,让乐景抒写哀情,生机 盎然之意顿失,祠堂荒凉之状立显,诗人的惆怅之情骤起。这一联的“自” “空”二字还 与首联呼应,"何处寻'“城外”“柏森森”,祠堂所处之地幽僻、荒芜,早被世人冷落。前后呼应,更见落寞与凄清。 杜诗解的评价是恰当的。5,将蜀相与下面这首诗作比较,说说二者在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上有何不同。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纤:曲折。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两人皆是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萧曹: 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祚:帝位。参考答案:(1)表达方式上:蜀相首联是叙述和景物描写;颔联是景物描写;颈 联以议论入诗,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有对诸葛亮功业的叙述,也有对诸葛亮、刘 备君臣相知的赞叹,以及对君臣相处方式的看法;尾联主要是抒情。咏怀古迹(其五) 除“宗臣遗像”是叙述,咏古迹,其余都是议论。(2)思想内容上: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 对诸葛亮未竞事业的叹惋,也是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八、小结本诗这首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诗人 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杜甫的蜀相凭吊古迹,临风结想,发思古之幽情,吐胸中之块垒。老杜拜谒武侯祠, 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专写碧草萋萋,自荣自枯,黄鹏吻吻,空鸣空放, 荒芜落寞之气扑面而来。如此肃穆寂寥的氛围引发诗人的沉思感慨:忆武侯,弹精竭虑辅佐 君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三分天下,功高盖世;哭武侯,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 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沉吟的老杜,不禁汰澜被面,老泪纵横!悲千秋百代仁人志 ±,大智大勇,为国为民,却功业未就而撒手人寰;念有唐盛世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 匡国,却落魄潦倒,报国无门。所怀者大,所感者深,所哭者壮!九、写作特点1,叙议结合,借以抒情。“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捕佐 蜀汉的感人事迹。这与一般的抽象议论不同,既能寄托诗人的感情,又能启发读者进行议论。“天下计”表明诗人推崇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则赞扬了诸葛亮的以身报国的精神。 尾联的哀哭之语,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共同心声,更使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力 量。2 .借景抒情。颔联两句,写祠堂荒凉之景,“自” “空”二字是此联之诗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 黄鹏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情景: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 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英雄早逝以及 祠堂荒落的深沉悲痛之感。十、杜甫名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射入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