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劝学教材分析劝学是收编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 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 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观点 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情分析1 .缺乏计划学习的习惯。学生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习计划,并且应该有按计划进 行学习的习惯。计划可以调整,但不可放弃。计划应该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 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2 .缺乏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有些同学,学习"磨(洋工)"磨得厉害,平时 看书作业,心不在焉,算算时间到是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 讲求效益的习惯。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 务。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要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应该记住,一旦 你坐到书桌前,就应该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 必要时要得到老师及家长的督促。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好习惯。做到该学时学, 该玩时玩。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承上句登高 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 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小结:喻属起句;喻属结句。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 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8、熟练地背诵这一段。9、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1. 2段二.指名翻译1. 2段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1.、指名读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2、齐读3、学生解释词语:"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注意: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加线字有什么区别?(达到;至I)"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定语后置),上,"下"一名词做状语"跃""驾"一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4、解决疑难5、学生翻译6、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用心专学习的态度四、总结全文。1 .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 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 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 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 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2 .设喻的运用。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 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 为"设喻论证"。学生讨论:Q)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 特点?小结要点: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 刻的道理。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 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 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3 .对举的运用。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 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 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 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 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 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五、作业。1 .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3、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教学反思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虽然说理性很强,但文章以喻代议、 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 不易,尤其针对技校生而言。所以我在讲析时,按照每段话先疏通字词,接着解析内容、 手法,然后朗读背诵的顺序进行,这样不至于整篇疏通字词的太过枯燥,也不会将兴奋点 都集中在寓意丰富的议论手法上。总之,整次课下来,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较以前 有不小进步。板书设计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3 .缺乏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 一章一章的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 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 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 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4 .缺乏自学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 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主动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 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 学的意义越重要,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5 .缺乏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学习过程包括听课,预习,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 只有合理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要求与(-)知识与能力:6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7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8 .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9 .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10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二)方法与过程:1 .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3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5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教学重点、难点:1 .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3 .熟练背诵课文。教学方法: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 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 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 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 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 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乍者简介;诵读第1 , 2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预习安排1 .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麟(rou)虽又(you)槁(gW。)暴(pu)砺(li)参(cn)省(xing) 乎己知(zhi)明跋(qi)生(xing )非异也度(kui)骥(ji)弩(nu)锲(qie) 镂(lou)螯(ao)2 .朗读全文至少二遍。3 .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友情提醒字词读音棘(rou)虽又(you)槁(g2。)暴(pu)砺(li)参(c台n)省(xing) 乎己知(zhi)明践(qi)生(xing )非异也度(kui)骥(ji)弩(nu)锲(qie) 镂(lou )螯(ao )2、指名读3、齐读二、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 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 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 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 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 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 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三、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1、诵读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学/不可以已糅/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已一一于(1)于(2 ) 于(3 ) 以为有暴停止从比比以之为又曝日四个"而"每日,名词做状语而1 , 2却;而3并且;而4而且"木受绳"二句一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一都是 不言而喻的,故可省。)3、解决疑难4、学生练习翻译5、试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 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6、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本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 惠学习的意义)7、熟练地诵读这一段。8、学生齐背一遍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 表示)O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齐读3、学生解释词语: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 转折关系"彰"一就是"明"的意思。"利足"一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一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能水"一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4、解决疑难5、学生练习翻译6、学生先齐读,后试背诵7、文理分析。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践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 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