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 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 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 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 “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 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 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 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 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综上,课程目标、课程 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 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 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 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尚书有言:“德 惟善政,政在养民。”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 定的生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用了 21个“也”字,“而” “者” 频繁使用,使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 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 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 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能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学情研判】L诊断测试请从本单元的文言文中选取一篇,为同学通读全文,梳理大意,并讲解其语 言特色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文言梳理:大部分学生能结合注释对本文内容进行翻译,但在存在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地方,翻译不太顺畅。(2)语言特色:半数以上的学生讲解仅停留在内容讲解上,缺少语言特色的细致赏析。(3)思想情感:约半数的学生缺少对文言文所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细致分析。2.前测分析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基本能准确理解 文章大意,只对极个别特殊的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但在分析文言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思 想感情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确定: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但是对文言文阅 读的深入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因此,积累文言知识、赏析写作手法和探究创作情感, 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核心任务:通过“琅珊美景摄影展”与“官民宴饮”场景再现,把握重点字词,欣赏优 美句段,体悟作者情感。学习目标:1 .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2 .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3 .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针对目标一:通过自读自评,互读互评,对比阅读,教师指导等方式,提高文言阅读能 力,熟读成诵,并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针对目标二:通过寻读,找到并分析概括文章中优美句段,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其描述出 来,并能感受其中的韵味及作者寄予的感情。针对目标三: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并解读作者相关资料,深入探索美好图景 下的多重情感,体会作者深邃清醒的精神世界。读准字音,不错表现性评价.依至量规进行能准矿漠出读目标一音及断句,读出坦内评价反遗。读.分清句读,不破立.把发语感情,朗读指导目标二准确概括文中表现性评价.歆依空量规进行景物描写.用优笔检测文及内容.体会姐内评价反馈、目标三解诜创作方景表现性评价.能够准确把握依据评价量规及相关资料.体材料中心.了解进行归评、互会利多篁情同,作者生平,分析评反馈哆受作者深途文字下多重情美的潘营造行过文字表述出青情心来,勒殳作者感【教学过程】一、文史渗透,导入新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 发了醉翁亭。滕子京托范仲淹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 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 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 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学习醉 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二、读文品韵,虚词妙用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分清句读,不破读。把握语气, 不唱读。2 .比较诵读,感受“也”的韵味。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 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 21个“也”字和25 个“而”字,关注好这两个字眼,对于朗读好全文至关重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个字 眼的奇妙提示:由于这篇文章文字比较通俗易懂,可以在语气把握的指导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扫 除个别词汇理解障碍。出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1)去掉“也”字后,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感。“也”字匠心独运,化呆板为神 奇,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2)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环滁皆山 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3)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如“山之僧智仙 也” “太守自谓也”。(4)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如“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聆听名家朗诵录音,齐读模仿3 .比较诵读,感受“而”的韵味。出示: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中的“而”字,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1)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2) “而”字可以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引导学生辨析 语义关系,在朗读时,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 的,则可轻读。(P204)(3) “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 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4)如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 “而”字后,使句子更加委婉 细致,增添了抒情性。(5) “临溪”句(如果将“临”字理解为“在旁”的话),重音在谓语“渔”上,应 读得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应读得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 不仅别拉滞涩,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使 人感到有种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韵律美。小组自由选段,展开赛读。三、圈画美点,欣赏山水 “也” “而”两个虚词的使用,不仅毫无累赘之感,反而让文章更灵动飞扬。在我们的快意 吟咏间,琅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1 .摄一组优美镜头。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 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今人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 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再次逐段寻读文章,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要求:描述:这是一组表现 的镜头: (做出解释)。预设1: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 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 的特写。预设2:这是一组表现朝暮光影摇曳的镜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全景镜头拼接,先是 早晨的“日出而林霏开”;然后这个画面逐渐淡出,黄昏时的“云归而岩穴暝”逐渐淡入, 从而写出了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预设3:这是一组表现四季更迭分明的镜头;从春到冬,运用了有代表性的四个特写镜头, 这就是春天的“野芳”,夏天的“佳木”,秋天的“风霜”和冬天的“水落石出”,写出了 四季的特征。预设4:这是一组表现官民游宴共欢畅的镜头;从山外到山内,中景再现了滁人游图、太 守宴图、众宾欢图,最后特写太守醉图。预设5:这是一组表现夕照山林禽鸟乐的镜头:中景再现了游人散去以后,“人影散乱” 和山林鸟儿“鸣声上下”,用“禽鸟之乐”来烘托“人之乐”。四、悟翁心语,知人论世同学们,文章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与流连。在本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 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课件出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教师补充信息:欧阳修作此 文时年39岁,正值中年。“翁”指老年人。结合这一提示,我们从这三句话中能研判出哪 些信息呢?学生交流,预设: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不算高。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醉翁的心里收藏着这份欣赏山水的快乐。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学贵有疑。通过这些信 息的研判,我们又能产生哪些新的疑问呢?学生交流,预设:醉翁是自嘲吗?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醉翁的心思是否 还有其他?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这些问题关乎着对 作者心迹的深层触摸,让我们一起尝试更深度地探寻“醉翁之意”。还原品读,知人论世课件出示:宋仁宗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断 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其辩护得罪权责,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 其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古人因政治 问题贬谪异地是常事,但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他在知滁 州任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1 .醉心“蔚然”山色。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 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点。明确: 显然不吻合。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 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己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 怀的“乐”,这就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 功能。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 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在滁州探幽访胜, 秀丽的琅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前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 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2 .认识“颓然”太守。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 个词?为什么?学生寻读课文,交流。预设: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课件出示:比较:关于“颓然”的意思, 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a.欲醉欲倒的样子。b.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明确: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 醉解千愁,岂不快哉!“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3 .考察“杂然”太守宴。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滁人游L过渡:除了陶醉于朝暮和四时之景,他还陶醉在哪些场景中上?学生交流。4 .(学生交流,老师概括)你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句子,帮你概括这个情景吗?还有类似 的高度概括句子吗?总结: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同时,我们发现“也”字在 舒缓语气的同时,也区分了内容的层次。5 .现在,同学们化身滁州的游人,老师和你们对话:这位姑娘,今年春游的百姓多吗? 你走在山路上,前前后后都看到了哪些人?身边的这位小兄弟,听到了哪些声音今天春游,你们心情如何?此刻,你们太守也身在游人的行列之中,你看到他神情如何? 总结:老百姓轻松自在,太守也轻松自在。真是不着一字写太守,可太守形象却跃然纸上。太 守宴1 .太守的野餐会开始了。现在,大家都是参加宴会的宾客。太守和你们都吃些什么?2 .野菜?你们都吃哪些野菜?也许当年太守也喜欢吃。3 .你们喝什么?这位小兄弟,我看你已经喝了十杯了。这酒味道怎样?文中哪句话描述 了酒味?三点水“洌”的意思是?清澈;区别“冽”呢?凉、冷香而酒洌就是泉洌而酒香 泉水清澈,酒很清香。总结:可以想象,老百姓和太守共食菜蔬,共饮美酒。众宾欢1 .除了喝酒吃饭,还有什么别的更开心的事情吗?游戏!2 .太守和你们玩什么游戏?下棋、投壶。想象一下画面,太守和你们一起,玩得不亦乐 乎! 太守醉L玩得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醉倒在人群中了。哪一句话告诉我们这样的画面?明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颓然的意思是?3 .太守醉了!他醉在游人春游的快乐里,醉在家常酒菜的清香里,醉在游戏的欢乐里。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总结: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平等自在;太守与民同乐。4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的一个细节:此处的称呼已经由前文的醉翁变为了什么?为什 么要在此处进行称呼的转换?(插入背景资料二一一欧阳修的为官之风)总结:人称的转换,体现他作为父母官的自得之情。宴席气氛“杂然”:宴席外,不远 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儿站起来,有人一会儿 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乐乐”的欢愉氛围。课件出示: 此刻,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交流:民风淳朴;人寿年丰;惬意安乐;自由欢畅;随遇 而安;平等和谐;政通人和。此刻,在这份太平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是默 默地“颓然乎期间”。深化。出示:我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读出了交流:中年为翁的沧桑;人生的坎坷不易;治下安宁的满足;与民同乐的享受;宽简爱民的 胸怀;随缘自适的闲雅。小结:读到此处,我们方幡然明白,原来太守“得之心寓之酒”的真的不只有醉翁亭外 的山山水水。他不说,但一切都在他的眼里,当下所有的美、所有的痛、所有的乐、所有的 理想都在他的心中交融,都在他的酒中升腾,此时太守亦是“不醉难休”,但意更深啊! 五、参读深悟,深入解读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啊,欧阳修“醉”得确实不一般,他不像李白 “举杯消愁愁更愁”,也不像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他的内心着实是“醒”着的,正如其 诗歌所云:“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好一个“我还醒然”!请结合下面四则相关材料展 开研读,寻找依据证明“醉翁醒然”。出示:材料一: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评述前世名人: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 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材料二:公之在滁民安其政。盖自公至州,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故公得与四方宾客及是州之民,日游览于山水之胜而乐也。(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材料三: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 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材料四: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了一 座亭子,并起名为“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曾巩在文 中写道“其心洒然而醒”。学生读材料,议论、交流。明确:材料一表明欧阳修不愿意像古人那样遭遇贬谪,便“戚戚怨嗟”,牢骚满腹,他不 想做“庸人”。据此再结合文章“饮少辄醉”推断欧阳修可能是故意“饮少”,佯作醉意, 绝非借酒买醉,他就像今人歌词里唱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所以说,醉翁醒然。材料二中,“民安其政”表明欧阳修治理有方,“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 表明欧阳修热忱关怀百姓,给予帮扶,家家每年都有收获,粮食丰收,百姓和乐。据此可以判断, 欧阳修不是一个只知醉饮山林的无为官员,他清醒地知道要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所以说,醉 翁醒然。材料三中,欧阳修清晰地说明了自己不是因为学业长进,也不是因为有山水有琴有酒而 快乐。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到了 “不忽小官”的成就感,当他向好朋友讲述“小邦为政, 期年粗有所成”时,想必是无比自豪与欣喜的。由此可见,欧阳修更加清醒理性地认识到了 “小官”的为官之道,格局境界更高一层。所以说,醉翁醒然。材料四中,欧阳修自建“醒心亭"犹如写作中“直抒胸臆”。他大概是想借此提醒自己 时刻保持清醒,不论世事如何曲折,都不消沉,不颓废,不做昏官糊涂官,永葆追求的理想。 从曾巩评价的角度看,欧阳修也是精神明亮,潇洒不拘,清醒有为。所以说,醉翁醒然。总结好 一个别有深意的醉翁醒然!滁州的山水抚慰了欧阳修受伤的心灵,欧阳修的德政文章亦照耀 了滁州的山水。滁州的山水与百姓,使他心中足乐。他明明清醒,却以“醉”示人。我想,全文中他的九处“醉”意只是表象吧,他的十分“乐”意才是本质,而那一点清“醒”必是真正的状态。醉翁亭上的游宴结束了,人影散乱地 离去了,鸟儿欢快地鸣叫着。禽鸟“不知”游人的乐,游人“不知”太守的乐。但这又有什么 关系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醉翁坦荡荡,天下谁人不识君!六、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山水为政醉醉宴饮精神七、作业布置让我们以“醉翁之乐”为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个环节展开:一是朗读课文,以及对比阅读,体会“也”字与“而” 字的妙处;二是分析作者笔下的滁州美景,并做赏析与阐述,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并能通 过对作者寄情山水的分析,提出疑问,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下的深层情 感;三是通过对课文及拓展资料的解读,明白太守不仅醉心山水,实则他是一个清醒的人, 不论是为官,还是对待自己的人生,都是一个清明有为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 题:第一环节的对比阅读中,示范朗读的同学大都表现较好,但朗读指导没有进行强化与解 读,因此在阅读完朗读指导标准后,学生再次朗读仍有不完善之处,因为课堂环节时长设计 有限,没能达到理想效果。第二个环节赏景过程中,出示寻读成果的主要是擅长组织文字, 并具有一定文采的同学,对不同语文素养的同学没能够进行充分的考查,并未做出有效的指 导与评价,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并设计合理的活动与评价。在还 原“官民宴饮图”时,做得较好的部分是组长能够合理分配角色,对于主要问题的把握较好, 但是同学们受日常答题模式影响较深,尽管是情境演绎,但是表现比较拘谨,缺乏想象力和 思维发散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应将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引导, 学生在发挥过程中收到限制,不敢发散思考,很难做出尝试,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们构建的语文核心素养。它着重体现在四个点:语言构建与运用, 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总之,最终的目标是教师把学生当成 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创造出“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