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训练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7901050
资源大小:41.8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2.《石钟山记》训练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2.石钟山记训练题一、小阅读一课内.1 .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 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杼止响腾,余韵徐 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 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座座焉。余固笑而不信 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莪坎钱辂之声,与向之噌噬者相应,如乐作 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土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肱如钟鼓不绝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眩如钟鼓不绝(文与可画黄筲谷偃竹记)注:即文与可,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赏笛谷:山谷名,在今陕西 洋县西北,以盛产赏笛(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著名。2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 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 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 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 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 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丁丑:干支之一,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来作为纪年的一种方法。B.适:“适”字在古文中有多个义项,此处与“始适还家门”中均为“到”的意思。C.轮扁:古人的一种称谓方式,可以将身份置于名之前,类似的还有庖丁、师襄。D.绿素:丝织品,带黄色的称为“绿: 洁白的则称为“素”,后统而言之称为“绢26 .下列对两段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中着力描写了阴森恐怖的石钟山夜景,渲染凄清冷厉的气氛,衬托 了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士大夫“不肯夜泊”的行为埋下了伏笔。B.选文(一)中运用了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方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 音描绘得形象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选文(二)先引述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意在陈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 表达对文与可的推崇和怀念。D.两段选文均属于“记”,这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叙述、写景、状物、抒 情,但不用于议论。2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28 .文与可画黄筲谷偃竹记重在表现苏轼与文与可两人深厚的情谊,文章语言朴素, 叙事真实自然,请结合选文(二)第二段概括作者所记的趣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破石空焉。余固笑而不信 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 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 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 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簌坎钱鞫之声,与向之噌咙者 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莪坎钱辂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节选自石钟山记)文段(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 亲家翁彰雪琴待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 日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日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 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咙 岸堂辂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人之其中 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衣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润 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 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 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 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 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节选自俞微春在堂笔记卷七)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3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 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 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C.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D.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神仙的住 所。3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 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B.文段(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 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段(二)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D.文段(二)认为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 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3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眩锤鞫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33 .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 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杼止响腾,余韵徐 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 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碗被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X直至专人咳县萎土必爸空者感且此鹤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霰坎镣辂之声,与向之噌咳者相应,如乐作 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森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3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眩如钟鼓不绝/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眩如钟鼓不绝/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眩如钟鼓不绝/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眩如钟鼓不绝/3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丰”是年号纪年法;“丁丑呜”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用干支法来纪 日。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与“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D.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意不 同。3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 引起下文。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 响很大。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D.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但不能说 清楚。3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8 .苏轼在游玩石钟山后,得出了什么论断(请用原文回答)?这一论断在治学方面给 你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 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梓止响腾,余韵徐 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 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座石空焉。余固笑而不信 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 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 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莪坎镀辂之声,与向之噌咙者相应,如乐作 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吻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39 .请用斜线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大石侧口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口上栖鹘闻人口 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口谷中者或口 日止匕鹳鹤也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我国最早记录主要河流水道的专著,鄙道元对其作注释,名为水经 注。8. 丁丑:干支纪元法,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可纪年、月、日,文中 是纪年。C.尉:古代官名,自战国时期就有,一般是武官,如太尉、者B尉、县尉等,此处 指县尉。D.魏庄子:“庄”是晋大夫魏绛的谥号,谥号之制始于西周。“子”是古代对男子的 尊称。4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钟山名称来源有不同观点,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人质疑,这也成了作者要亲 自去考究山名由来的原因。B.绝壁之下,行进途中,阴森恐怖的环境连舟人都感到害怕,但苏轼却毫不畏惧, 依然前行,以寻求真相。C.水石相击,发出噌眩之声,风水与大石的穴窍相吞吐,发出嶷坎镇鞫之声,两 音相和,如同音乐在演奏。D.作者不受他人见解左右,亲临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观点,告诉 世人做事要“目见耳闻工4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3 .作者为什么“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过了沙头渐渐看到了村庄,这里地势低平,江水广阔, 气候凉爽。B.杨诗虽只有四句,但也遵循着“起、承、转、合''结构章法,其中转句有画龙点 睛之妙。C.从题目看,陆诗是写给子女的,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 教育思想。D.陆诗前两句告诫子女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则将来可能一事无成, 后悔莫及。45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这与我们高中学过的 哪篇文言文哪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意味相同?四、材料作文4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辫伪的旨 趣”。而求真辨伪的过程中,大抵要经历“质疑、求实、反思”三个阶段。这无论是对 我们的学习求知还是人生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 搬古文内容,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五、语言表达47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20个字以内。苏轼是一个创作能力极强、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在64年的人生当中,他 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文 化全才。在诗歌、辞赋、散文、书法、学术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开创性的。在中国古代文 化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各个领域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这还不包括他在 建筑、农业、绘画、宗教、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及所做的深入 研究。4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o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 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赘同王安石的观点。他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 ,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司马光派执政。按说 苏轼可以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 石的新法。,不曾飞黄腾达。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 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这一时期 反对变法的一派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并被打入“另册”,苏轼的名字自然也在册 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参考答案:1 .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在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 是,他能够在“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 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 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三段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的结论,这话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后人 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 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 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 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2 . C 3. C 4. D 5. (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 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 名的真相。6.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7. B 8. A 9. C 10.(1)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温也温和,蝙蝠大得像 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2)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 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11.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乐音;接着 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 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 当的;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12. B 13. D 14. D 15. C 16. A 17. (1)凡事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却从主观上判断它的有和无,可以吗?(2)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3)为什么只有这座山是这样命名的呢?18.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是因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乐音而得名,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眩如钟鼓不绝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眩如钟鼓不绝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于噂;第二人称代 词有“汝”“尔”“若”“乃”等。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 字含意不同。C.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 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D. 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 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 起下文。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 很大。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D.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却不想告 诉别人。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6 .苏轼夜访石钟山,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噌眩”之声形成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 要概括这个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理座焉。余固笑而不信进而基于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认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 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19. CFH 20. A 21. B 22. (1)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 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对着西山的白云作揖(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 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自得其乐、使自己舒适)呢?(2)于是登上阁中的小轩,仔细一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 这样的声音。(3)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 的真相。(4)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 性生长罢了。23.苏轼兄弟都持否定的态度。理由:苏轼认为风是自然之物,刻意区分雌雄,是强词夺理之说。苏辙则认为宋玉在楚王面 前,将风与雌雄附会,或许是出于讽谏。风本无雌雄之分,人的感受不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 同。24. C 25. B 26. D 27. (1)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2)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 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28.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赏当谷”诗令与可夫妇为之喷饭。29. B 30. A 31. C 32. (1)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眩镶鞫的声音, 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2)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 尺多。 33.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乐音;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34. B 35. C 36. D 37. (1)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 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那个事情的 真相。 3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在治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调查研究 的求实精神,不能仅凭主观臆断。39.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 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40. B 41. B 42.能够发出铿锵声音的石 头,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而知识浅薄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 情的真相。43.郦道元之说虽与己同,但因太简,引起人们怀疑;李渤之说方式简单,主观臆断;作者实地探求,方得真相,感触颇深。44. B 45.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 是: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 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 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陆游诗的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 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 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的哲理意味相同。46 .略47 .苏轼创作能力强,在诸多文化领域都有建树。苏轼是文化全才,在诸多领域有开创性成就。文化全才苏轼,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才华。48 . 但仕途多舛因此不被变法派赏识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 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 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 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莪镣辂之声,与向之噌咙者 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噬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莪坎位辂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土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 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日 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日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 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吠钱 鞠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 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 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 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 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 入其室也。“(节选自俞微春在堂笔记卷七)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B.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C.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D.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 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 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C.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D.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神仙的住所。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 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B.文段(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 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段(二)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D.文段(二)认为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 探察到问题的根本。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11 .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空石空焉。余固笑而不信 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 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霰坎镣辂之声,与向之噌吻者相应,如乐作 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取材于北宋苏轼石钟山记)(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 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 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咳 钱辂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 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 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 *温和。蝙蝠大如扇。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 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 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元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 *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 门而未入其室也。”(取材于清代俞燧春在堂随笔)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去B.徐而察之 徐:仔细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D.烛而登,其地平坦烛:用烛光照明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独与迈乘小舟夫人之相与 B.且多小诗且何谓阁子也 C.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至今游石钟山者 D.郦元之所见闻不知何人所作也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 鹤也B.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C.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D.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 鹤也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丁丑”是用来纪日的。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B.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中“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省亲。C.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秀才”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院试获得的称号。D.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 织女以乞巧。1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一二乱石,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B.苏轼之所以与苏迈乘船至绝壁之下,是想亲自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C.到清末,还有很多游览石钟山的人相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理由的看法。D.彭雪琴曾在冬日进入石钟山下的洞内游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进洞的人。17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古之人不余欺也。(3)何独兹山为然乎?18 .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 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注】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 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 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 之所骋鹫。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 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